- +1
“南方小土豆”爭議:一次價值分歧的符號懸浮
繼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退票風波之后,用以描述南方人來哈爾濱旅游的“南方小土豆”再起爭議。本是展現東北人熱情好客、文旅傳播擬人化的詞語,開始被指“幼稚化語言”、男性凝視的矮化表達、性緣敘事的不合時宜,于是微博詞條“南方小土豆這一稱呼合適嗎”掛上了熱搜,引發大眾的討論。
1月6日中新經緯特約專家、財經評論人石述思表示,哈爾濱人本意并無部分網友所指的“南方”與“土豆”涉及的地域、身高歧視,只是一種表達熱情好客的用詞,這一爭議暴露的是南北文化的巨大差異。
然,從當前討論來看,南北文化差異并不足以囊括“南方小土豆”引來的聚焦,因為質疑本身,并不僅僅局限于“南方小土豆”這一詞語的南北文化語境差距,還有“南方小土豆”與“東北硬漢”的刻板印象,及其爭議探討下個人感知的無意識忽略。
而“南方小土豆”在傳播中產生的變形,只是放大了這一感知。因此,厘清理解偏差需要進一步關照“南方小土豆”這一符號帶來的不同理解方式,不停留于南北文化差異這一結論,才能找到擬人化呈現更合適的傳播機制與爭議話題的應有態度。

一、南方小土豆:包裹性別敘事的符號爭議
“南方小土豆”的流行,與2022年冬奧會掀起的冰雪運動熱情、南方人對北方冰雪世界的向往密切相關。而真正令哈爾濱接住這份熱情的,自然是其文旅配套服務與網絡場景傳播的到位。無論是冰雪大世界退票風波的處理,還是哈爾濱“討好型人格”的調侃,都拉了不少路人緣。
那么,“南方小土豆”的爭議是如何開始的呢?互聯網傳播的變形是關鍵。當“爾濱”成為頂流,圍繞哈爾濱開始的諸如“南方小土豆”的南方游客感慨、南北特產互換的產品推介,從人到物、從討論到做事,哈爾濱已然成為了當下的“流量密碼”。
央視農業在闡釋農業大摸底的總結道破天機,“過于簡單的總結會導致一些誤解”。在對農產品等這樣具體產業的追根溯源,可以用數據做支撐充分呈現事實,而“南方小土豆”起源于南方人自己的隨口表達后的泛化就顯得模糊了。

B站“央視農業”《網友強烈要求全國農業大摸底?我們摸很合理吧!》視頻下的網友留言
B站“央視農業”《網友強烈要求全國農業大摸底?我們摸很合理吧!》視頻下的網友留言
在博主“梗指南”的描述中,“南方小土豆”成為一個梗,源起于南方人對北方溫度的不適應的服裝搭配,以及身高差距帶來的地區辨認度極高,逐步演化成了對南方游客的熱情表達。當熱情好客的昵稱表達,遠離了東北大地的文化語境,投擲于互聯網上變成了奇特的媒介景觀:或主動用性緣敘事談“專寵”,或被動“線索消除”令人感到身高歧視。

博主“梗指南”對“南方小土豆”的詮釋
后者或能涉及到地區、身高的南北差異,但前者的性別氣質探討,顯然已經指向了“南方小土豆”理解分歧的核心:一個包裹性別敘事的符號,在父權制的強權邏輯批判成為顯學的今天,成了一個公開的靶子。
“南方小土豆”在求偶語境的玩梗之中,將南方女性特征與北方男性特征凸顯,弱化乃至于省去南方男性與北方女性的聲音,由此有了質疑聲,“北方人也不喜歡,憑什么男的就是不值錢,女的就糙漢,南方的男生們又怎么了,真的就是平等創每一種性別及南北引戰”。

“南方小土豆”被質疑的網友表達
從這個意義上,“小土豆”儼然是一個比“南方小土豆”更有指向性的詞語,“身穿淺色羽絨帽服、頭戴可愛帽子”。當試圖將外地游客泛化成南方地區這樣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由于指向的不明確而帶來的誤讀,就是“簡單結論帶來誤解”的必然。
這在李艷妮、馬天鴻、陶夢燭等人對南京珠江路創新街區的研究中有所展現:官方傳播文本(政策文件和新聞咨詢)強調珠江路街區服務的轉型發展,公眾感知文本(微博和馬蜂窩評價)則關注電子銷售與商業服務帶來的生活體驗。
事實上,這種官方投射形象與公眾感知形象的差距在社會性議題中的探討已成常態,服務維度與體驗維度盡可能合流是一個方向,而要徹底避免不合群的聲音,對于螺旋上升發展的客觀現實而言,便是難以實現的不合理訴求。
二、主體性論調:感知為何可以被“上綱上線”?
當我們厘清“南方小土豆”這一符號本身存在指向模糊、易于陷入性別氣質與刻板印象的爭議旋渦之后,仍無法解釋一個問題:人們在述說自己感知、指責他人表達不合時宜,為何“上綱上線”到幼稚化語言、性緣敘事這類話題呢?
畢竟,“南方小土豆”容易引爭議,不用就行了,泛化到嬌妻文學、掩蓋主體性的群體無意識是否是小題大做?這種疑問本身,體現了當下互聯網輿論傳播“輿論議題多元性”“觀點言論片面性”“影響范圍局限性”的特點(喬睿、齊宗峰,2023)。
議題多元意味著每個問題都泛泛而談、難以深入;觀點片面則成為爭議產生的開始,影響范圍圈層性明顯則加劇了爭端無法凝結成共識的現象,互聯網輿論場便淪為一場又一場的注意力爭奪戰。
由此,我們便能發現上綱上線與合理質疑的邊界模糊:感到不舒服的主觀質疑是否允許?互聯網平權帶來的小眾感知得以圈層化的可能,在互聯網傳播之前,這些感知就不存在嗎?被放大的感知,又是否要僅僅停留在合理性探討上,下意識忽視個體訴求背后的深遠意義呢?
一如有人批評南方小土豆是爛梗,一定會有人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愛與被愛是一種客觀需要,為何要對立起來?博主“3號廳檢票員工”代表了一部分的觀點,理是對的,但執行的通路卻截然相反——當人們默認“自己應該被保護”,那所謂的保護人就擁有了支配你的可能。這是主體性論調對“南方小土豆”一詞不喜的根源:語言所承載的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多,在排除指向不明的性別氣質爭議、省去幼稚化語言減弱的思想深度之外,只是其隱藏的“應該這樣”的規訓,便令人心驚。
從這個意義上,用“上綱上線”四個字傳遞的信號,只會令真正困擾與問題被掩蓋。這樣看,讓個人感知與情緒得以充分表達,以疏代堵,突出個人主體性是一個更有建設性的方案??砂殡S而來的第二個問題是,當判定為“上綱上線”的觀念分化如何處理?
如網友的疑惑,“當一個并沒有文中惡意的人,在不知網絡風向的情況下,為了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叫了這么一句小土豆,要怎么辦?”答案是回歸到生活語境。

微博詞條“南方小土豆 幼稚化語言”下的網友表達
三、爭議啟發:模糊概念回歸個體,回應關切而非質疑
為什么要回歸生活語境?因為互聯網碎片化傳播特性,天然偏好于簡單結論。最近的哈爾濱文旅大熱,在“爾濱”接到的潑天富貴里,廣西“小砂糖橘”同樣服裝代指卻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感官,網友們對哈爾濱的暖心關懷好評如潮。
原因除卻前文論述之外,“南方小土豆”含義的不夠簡單明了也是重要動因:廣西盛產砂糖橘,且游學小朋友橙色服裝,萌娃與地域結合,“小砂糖橘”的指向明顯,足夠簡單。而南方人身高不及北方,且有“南方小土豆”隱藏的女性氣質傳遞,疊加上“廣東以北都是北方”的戲言、傳遞的南北方是個相對概念,表達相對含混也指向模糊。
而UP主“有軼見的Kris”所闡釋的由親疏關系帶來的稱呼分寸,以及失卻線下交流語境的理解差異,則是回歸生活語境的最好佐證:
其一,認識到有話題度的流量,就可能有質疑批評聲,這是一個客觀現實。因此,與其花精力去對線,維護內心的理想秩序,不如思考人們關注的落點在哪,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正、又當如何修正。這是一種比回應質疑更有效的方式,回應個體的關切。
其二,語態親民的“親”,要的是合力,是真正的貼近有標識性的典型,而相對模糊的概念需要回歸具體的人。正如想要親近年輕人而使用梗、卻踩中“雷區”,更多友善的人或許如對待微信里的“微笑表情”一般,一笑而過。重要的或許不是使用了什么樣的形式和方法,而在于你想要親近的心意。人們對于“爾濱”的歡喜,在性價比之外,何嘗不是被其用心與真誠打動呢?
三是質疑的終點不是致歉,而是共識的沉淀。當前諸多爭議性議題往往導向于沉默,等待下一次的再起,起伏之間并未對議題深入探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輿論場的表現尤為明顯。近期“文科生是服務業、就是舔”言論被起訴的風波再次說明,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并不能解決問題,而質疑背后的當代文科教育歸途、大學生就業議題的深入才是真正有效的沉淀。
從這個意義上,“回歸生活語境”是一種隱喻。在信息傳播時,意識到你的關注與思考也會激起漣漪,謹慎定性要結論、大膽表達訴求談感受;在網絡表達時,想到網線連接的不是一個數字符號,而是一個真切有溫度的人;在議題探討時,不僅僅局限于網絡言論的只言片語,而是在體察生活之上進行批判性解讀,為社會共識的凝結助力。
顯然,“回歸生活語境”不是避開網絡討論、只專注線下生活,而是不因模糊而忘記我們活在具體的環境里。在簡單結論之后多想一步,在表達觀點時多看一點,也許就能發現,生活的復雜,遠遠不是爭個輸贏可以勾勒??梢?,“南方小土豆”的爭議,只是再一次令我們意識到價值分歧的存在,回歸具體又有多么重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北京大學社會化媒體研究中心”(ID:pku-csmr),作者:化橙。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