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
- +152
電視劇《繁花》里的外灘老建筑:和平飯店與外貿大樓
從2023年底到2024開年,出現了一部現象級熱播電視劇《繁花》,王家衛導演用他獨具特色的視聽語言為觀眾呈現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繁花上海,劇中黃河路、和平飯店等標志性地點立刻成為熱議對象以及熱門打卡點。讓我們跟隨本劇的鏡頭,深入了解劇中兩處外灘老建筑的風采。
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爺叔告訴寶總,汪小姐哭了一整晚并打算從“27號”辭職,寶總致電“27號”并得知汪小姐已經去金科長辦公室后,立刻從和平飯店出來奔往外貿大樓,幾個鏡頭一切換,汪小姐前腳剛被組織部的人帶走,寶總后腳就趕到她辦公室了,如此快的速度并非是導演的藝術化加工,實際上,和平飯店和外貿大樓是一街之隔的鄰居,它們之間只隔著一條馬路和另外三棟老建筑,直線距離僅百余米。
和平飯店位于中山東一路20號,俗稱“外灘20號”,地處南京東路路口,北面是滇池路,它原名沙遜大廈,由猶太商人維克多·沙遜投資建造。1926年開工,1929年建成,由英商公和洋行設計,華商新仁記營造廠承建。大廈依外灘、南京路和仁記路(今滇池路)而建,三面沿街,由于南京路、仁記路這兩條馬路并不完全平行,所以大廈平面為A字形,成東窄西寬之勢。大廈南、北、東三面均有進出口,分別面對著南京路、仁記路和外灘,其中南京路上的是主門,如今和平飯店的主門亦是如此。

建造中的沙遜大廈

建成的沙遜大廈

沙遜大廈底層平面圖
劇中反復出現的和平飯店老電梯,是從沙遜大廈時期一直保留至今的,采用指針方式指示樓層,從下到上分別是G、M以及數字1至7,這個電梯指針在劇中意味深長,電梯的上上下下寓意著生意場上的起起伏伏,寶總長租的英國套房位于指針“7”那層,7又代表寶總從進入和平飯店到離開一共用了7年。那么在現實中G和M這兩個字母又代表什么樓層呢?這要從沙遜大廈的構造說起。大廈東部面向外灘的區域為12層高的塔樓,其余區域為9層,由于沙遜家族為英國籍且大廈由英商設計,所以樓層指示采用英制,即地面層為G,向上建造的第一層為1,對應到我們的習慣,G即為1層,1即為2層,依此類推,英國套房實際是在8層。不少大型建筑底樓的層高往往較高,為了提高空間利用率以及建筑使用面積,會在底樓和2樓之間的部分區域再插入一層,即為夾層M。沙遜大廈建成后,1至9層用作商業出租、沙遜洋行寫字間以及華懋飯店,10至12層為沙遜家族自用,其中沙遜本人住所在11層。華懋飯店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賓館,擁有中國式、英國式、法國式、意大利式、美國式、德國式、印度式、西班牙式、日本式等多種風格的豪華套房以及中國式餐廳、大酒吧、舞廳等餐飲娛樂設施。大廈有多部電梯,分布于各個方位,劇中的是客房電梯,另有專用電梯可抵達沙遜家族自用樓層。

和平飯店沙遜閣
沙遜大廈是上海第一座真正的10層以上的大樓,近70米高,所有12層都可以使用。沙遜大廈是典型的裝飾藝術派(Art Deco)建筑,立面采用簡介的幾何圖案裝飾,強調垂直向上的線條和塔樓,東部塔樓頂部高達19米的墨綠色紫銅皮金字塔屋頂是沙遜大廈最顯著的標志,也是它最引人矚目的地方。這座大廈在當時彰顯著沙遜家族的實力。
沙遜家族是近代在遠東地區有很大影響力的商業家族。1832年,大衛·沙遜在印度孟買開辦沙遜洋行,將英國的棉紡織品和印度的鴉片煙銷往中國,獲得巨大財富并加入英國國籍。此后沙遜家族繼續在遠東地區開辦產業,1877年,大衛的次子伊利亞斯·沙遜在外灘購置地產,設立新沙遜洋行上海分行。1918年,伊利亞斯的孫子維克多·沙遜繼承家產。沙遜家族在中國原先以販賣鴉片、軍火、五金、紡織品等為主,維克多·沙遜繼承家業后,又擴大了房地產投資,到1930年代他已成為上海房地產業巨頭,除了沙遜大廈外,他還先后投資建造了河濱大樓、華懋公寓、格林文納公寓、都城大樓、漢彌爾頓大樓等高層建筑以及許多公寓和花園別墅。維克多·沙遜很有投資眼光,以低價購得的土地在后來往往成為黃金地段。
抗日戰爭期間,沙遜大廈被日偽強行接管,抗戰勝利后,沙遜逐步撤資并出售在華產業,華懋飯店的經營漸漸陷入困境。1952年沙遜大廈因資不抵債而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整修后重新對外營業,改名和平飯店,主要用于接待外賓。和平飯店經歷過多次翻修,無論是外立面還是內部裝飾,依舊保持著原有的風貌與特色。劇里寶總讓年輕門童像他爺爺一樣,會用世界各國語言和旅客問好打招呼,這也跟和平飯店的定位有關。歷史上的華懋飯店是上海最高檔的賓館,接待過海內外各界名流,改革開放后和平飯店依舊是上海面向世界的窗口,是當初為數不多的涉外賓館之一,眾多外籍旅客入住這里。2001年上海舉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會議期間與會的各國領導人曾在和平飯店用餐。
如果說和平飯店是“迎八方來客”,那么與它一街之隔的外貿大樓則是“做八方貿易”。
外貿大樓位于中山東一路27號,俗稱“外灘27號”,地處北京東路外灘轉角,原為怡和洋行大樓。1843年上海開埠后,西方商人紛紛來上海開設洋行從事各類貿易,其中以怡和洋行最為出名,號稱“洋行之王”。它早期靠走私鴉片起家并經營航運生意,獲得巨額財富,隨后擴展業務,從事絲茶及農產品的出口、機器五金和日常用品的進口,建造碼頭、倉庫,又開辦紗廠、啤酒廠等,投資建造吳淞鐵路。怡和洋行最主要的業務是進出口貿易,下屬企業覆蓋進出口、運輸、保險、倉儲等進出口貿易的所有產業鏈。
怡和洋行于1844年獲得英租界“第一號租地”,是在上海最早取得土地的英商,購得今“外灘27號”處的土地,建造房屋用于洋行辦公。此后多次翻建,現存的大樓于1920年開工建造,1922年完工,由英商思九生洋行設計,華商裕昌泰洋行承建,原為5層,頂部建有女兒墻。大樓立面是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采用上中下三段式結構,下部兩層墻身使用橫線條粗鑿塊石,是上海采用石料做外墻面的早期實例,中部第3至第5層采用花崗石貼面,由4根科林斯巨柱貫通整個三層,上部為屋頂檐口和2米高的女兒墻。1939年和1983年分別加建第6、第7層,加建時拆除了女兒墻。

頂部未加建的怡和洋行大樓
抗日戰爭時期,怡和洋行大樓被日商強行接管,盡管在抗戰勝利后恢復營業,但已無當年的盛況,遂逐漸撤出上海。1955年大樓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成為上海市外貿局及所屬單位辦公用樓,改名外貿大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開拓外貿事業,沖破西方國家封鎖、禁運,發展同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及其他國家貿易,上海市外貿局于1955年2月成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適應這一歷史新時期外貿工作的需要,1979年12月在外貿局的基礎上建立上海市對外貿易總公司(簡稱外貿總公司),英文名稱為:SHANGHAI FOREIGN TRADE CORPORATION(簡寫為SFTC),它是政企合一的國營企業,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外貿總公司管轄28家專業進出口分公司和外運、倉儲、包裝、廣告等服務外貿的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領導著全上海的對外貿易業務。1985年,外貿總公司實行政企分開,獨立經營,與屬下的各專業分公司脫鉤,市外貿局與市進出口辦公室、市對外經濟聯絡局合并成立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外貿局原有的行政管理職能也全部轉歸。1988年,為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上海市對外貿易總公司分拆成立上海市對外貿易公司(簡稱外貿公司),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地方性外貿企業之一。21世紀初,隨著中國加入WTO,外貿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浦東開發開放戰略深入實施,原外貿系統的單位、企業紛紛改組,逐一搬離“外灘27號”外貿大樓,外貿大樓就此落下帷幕。如今的“外灘27號”大樓內有羅斯福公館、久事美術館等入駐。

外貿大樓

外貿大樓門頭
外灘20號和27號兩棟大樓經歷了上海的風云巨變,見證了外灘的變遷,目睹了浦東的崛起,從樓內俯瞰浦江兩岸盛開的繁花,仿佛穿越百年滄桑,大上海的繁華盡收眼底。
(作者系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員)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