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民日報聚焦:“雙一流”建設高校如何培養中小學教師


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參加“國優計劃”面試。
曹 爽攝(人民視覺)

清華大學“國優計劃”學生在參加支教活動。于樂言攝(人民視覺)
小時候,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心中埋下從教的種子。大學階段,在專業學習之余考取教師資格證,職業規劃更加明晰。如今,入選首批“國優計劃”、系統學習教師教育課程,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宇距離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名中學教師,更近了一步。
對于有志于從教的大學生來說,“國優計劃”帶來了更多選擇。2023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推動高水平高校為中小學培養研究生層次高素質教師。首批試點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培養任務,重點培養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
目前,首批學生遴選完成,各校培養工作全面展開。“國優計劃”有哪些亮點?“雙一流”建設高校如何開展教師教育?首批試點緣何聚焦培養中小學科學教師?
為何推出“國優計劃”
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夯實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基礎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對記者表示,“國優計劃”是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積極探索。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建立以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范院校參與的中國特色師范教育體系”“支持高水平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
“師范院校與其他高水平院校都是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總督學王嘉毅指出,我國舉辦師范類專業的院校超過700所,但高水平院校參與不足。實施“國優計劃”就是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讓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成批參與教師教育,開拓高素質中小學教師培養的新賽道。
“國優計劃”首批試點高校既包括綜合類大學、理工類大學,也包括6所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按照《意見》,將采取兩種培養方式:高校自主培養或者與師范院校聯合培養。北京師范大學教務部培養處副處長李艷玲認為,讓更多高水平學校參與到教師教育中來,既能發揮各校的學科優勢、資源優勢,也能促進教師教育體系創新。
與此同時,“國優計劃”對夯實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中小學階段的科學教育肩負培養青少年科學興趣、樹立科學志向的重要使命。2021年底,教育部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0%的小學科學教師為非理工科背景,教師的專業教學實踐能力等亟待提升。
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葉映華看來,中小學科學教育需要更多優秀師資加入,“國優計劃”回應了科學教師培養的現實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趙世奎認為,注重科研素養、研究能力,是“國優計劃”人才培養的特點之一,有助于進一步激活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夯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根基。
據悉,“國優計劃”首批生源的學科背景均為理工科,高度契合中小學對科學教師的需求。有專家表示,“國優計劃”首批試點高校培養體量或許有限,但其釋放了高水平師資高質量培養、多元培養的積極信號。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首批“國優計劃”共吸引6292人報名,最終錄取1636人,生源質量良好。其中,不乏博士研究生報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均在10人以上。
如何選拔和培養
系統開設教師教育模塊課程,支持雙研究生學位授予
2023年9月,看到學校“國優計劃”招生通知,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郝一菲第一時間報了名,希望通過系統學習,提高從教本領。清華大學未央書院本科生相志誠是在獲得研究生推免錄取資格后經選拔進入“國優計劃”的,大四起開始學習相關課程。
按照《意見》,“國優計劃”通過本科生推免和在讀研究生二次遴選兩種方式進行招生。如何選拔出專業成績優秀且樂教適教的學生?天津大學組建了18人的面試專家組,其中既有知名中學的教師,也有學校教育學院、心理中心和學工部門的專家,重點考查學生的教育情懷、心理素質、溝通表達能力等。北京師范大學還增設了上機測試環節,了解學生的職業能力潛力。
當前,部分學校“國優計劃”已開班。那么,“國優計劃”教什么、怎么教?
《意見》明確,相關高校要系統開設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包括不少于18學分的教育學、心理學、中小學課程教學、科學技術史等內容,以及不少于8學分的教育實踐。各試點高校也在積極探索教師教育體系創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開設探究學習、設計思維等方面特色課程,設立教育學科導師、理工學科導師、校外實踐導師合作機制;浙江大學、天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加強與中小學的合作,簽訂相關協議,推動校內外協同育人。
在“國優計劃”的第一個學期,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門軒宇選修了4門課程。在“科學與技術教育教學設計與實施”課上,他運用所學教育理論完成了高中數學教學設計案例。在“科學教育導論”課上,他加深了對科學教育的理解。課后,他還常向學校為他配備的教師教育學業導師請教問題。
支持雙研究生學位授予,也是“國優計劃”的亮點之一。按照“國優計劃”規定,非教育類研究生修完相關課程并通過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答辯后,畢業時可同時獲得教育碩士學位證書。首批學生中,一邊學習理學、工學門類有關學科,一邊學習教師教育課程的占94.13%,直接攻讀理工類學科教學方向教育碩士的占5.87%。有專家表示,攻讀雙學位的研究生可通過第一學位的培養提升專業素養,并通過教育碩士第二學位的培養夯實教育教學基本功,有助于實現師范性與專業性兼顧。
記者采訪獲悉,一些學校通過開設先修課程等方式,靈活開展教學。如蘭州大學開設“教師職業發展”微專業,本科階段修讀后可計入“國優計劃”課程學分;浙江大學利用“智云課堂”平臺,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授課渠道;南京大學計劃于寒暑假滾動式開設小學期課程,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怎樣做好支持保障
優配教育實踐基地,探索從教激勵政策
冬日清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研究生邵瑞朋從宿舍出發,騎自行車來到清華大學附屬中學。這里是清華大學“國優計劃”教育實踐基地之一,2023年10月起,邵瑞朋在此進行教育實踐。
聽課后撰寫總結、與老師一起“復盤”課程;參加集體備課會、站上講臺為高中生授課……近一學期實踐下來,邵瑞朋收獲頗豐,也更堅定了從教的決心。
記者采訪發現,試點高校都很注重教育實踐環節,優配教育實踐基地,請一線中小學名師與教學骨干作為實踐導師,指導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實踐教學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關鍵環節,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養成良好的師德修養,培養扎實的實踐能力、教學研究和創新能力。”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包水梅介紹,學校依托甘肅省教育廳遴選的優質實踐基地等開展實踐,并計劃進一步拓展實踐基地。
此外,一系列激勵學生從教的支持保障措施也在探索推進。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國優計劃”研究生享受免國家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認定取得中小學教師資格改革政策。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為“國優計劃”研究生制訂專業發展支持計劃,對從教畢業生持續給予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支持。
據悉,“國優計劃”對畢業生沒有從教的硬性規定。王嘉毅表示,可從職前、職后兩方面引導,積極推動畢業生從教。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實踐,幫助學生增強從教本領、堅定從教決心;另一方面,應關注職后發展,切實建立高校對從教畢業生的專業發展跟蹤支持服務機制,推動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及中小學制訂專業發展支持計劃,有組織地幫助從教畢業生成長、成才。
“‘國優計劃’政策效果的顯現,需要一個過程。”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張羽看來,選拔、培養等環節,都關乎未來成效,“我們希望選拔樂教適教的學生,確保培養質量,讓‘國優計劃’吸引人、培養人、成就人。”
(來晨曦參與采寫)
教育時評:加快推進人才自主培養
張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新征程上,高校要更加清醒地把握人才培養的目標任務,更加精準地查找存在的短板弱項,更加有效地統籌各方面育人資源力量,著力強化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水平。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高校加快推進人才自主培養必須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擺在首要位置,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北京理工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新時代人才培養改革探索,健全完善了價值塑造、知識養成、實踐創新、文化涵育“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具有“延安根、軍工魂、領軍人”品格的領軍領導人才,堅定走好紅色育人路。
秉承鮮明價值導向。對個體而言,教育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社會而言,教育可通過培養人進而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我們開展的教育活動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積極價值導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北京理工大學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好用好“延河聯盟”,激勵師生服務“國之大者”;面向國家急需緊缺打造人才培養高地,未來精工技術班、協和醫班、全球治理英才班等人才培養“特區”帶動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加快成勢。
強化內涵發展取向。教育改革發展應遵循科學規律,著力提升科學化水平,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加快推進人才自主培養,要進一步總結吸收國內外一流人才培養的規律性經驗,因時因勢推進人才培養改革創新。北京理工大學把握國內國際高等教育發展趨勢,提出以“以人為本、開放共享、高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綠色教育理念,探索構建“智慧教育”體系,推動人才培養向內涵式、高質量發展轉變;強調“一流培養一流、卓越引領卓越”,系統推進專業重塑、教育教學法、雙創能力、課程體系、激勵機制等相關方面改革,全面加強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體系化、全鏈條設計,為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營造了良好生態。
引領矢志創新志向。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加快推進人才自主培養,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發揮高校的優勢,厚植科技創新和人才成長的沃土。北京理工大學在加快推進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過程中,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育人場,建立“科教賽創”一體化創新育人平臺,健全科教融合育人機制;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制度機制,優化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開展未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前瞻性探索和實踐,以“大情懷”激發學生創新內生動力,以“大科研”反哺學生科研創新實力。
北京理工大學將把加快推進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作為“雙一流”建設和新時代人才培養改革的重中之重,為服務支撐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新的力量。
(作者為北京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著力培育時代新人
高翅
文化傳承創新是現代大學的重要職能,也是引領和支撐大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于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要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為關鍵,堅定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育人。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以文化人和以德育人相互融通、協同互促,要在傳承大學精神、培育大學文化中,引導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
一流文化引領一流大學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形成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包括辦學傳統、奮斗目標、學術特色、校風、教風、學風等,是大學內在精神氣質的集中體現。具體來說,要涵養守正創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品質,營造自信自強、向上向善的精神風貌,構建民主平等、開放包容的學術環境,實施以人為本、友善自在的治理文化,創設更加友好和諧的學習工作環境,提供更加靈活自主的學習工作空間,充分激發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
知行合一厚植校園文化土壤。一方面,精心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滲透到校園文化活動中,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另一方面,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使校園的山水園林路等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優化學習生活環境,滿足大學生學習成才的需要。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高校育人工作是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廣大高校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文化浸潤、感染、熏陶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為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本報記者吳丹采訪整理)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