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汽車測評不能只唱贊歌
自從科技圈進入汽車圈之后,就把科技圈大佬打嘴仗的風氣帶到了汽車圈。產品能不能打贏先不說,但嘴上絕對不能輸人。
先有問界M9的“一千萬以內最好的SUV”直指理想,后有小米雷軍回復網友稱:“50萬以內,有對手嗎?”。而隨著年底新車的爆發,以暗諷“突襲”對手的案例更是數不勝數。

一時之間,多少萬以內最好仿佛成了可以批發的詞匯,是個車企就把它戴在自己的頭上。
這種現象的背后反映出的則是國內新能源車行業缺少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來判斷好壞,在此背景下,獨立的第三方測評機構照理將迎來自身發展的春天,但測評行業的現狀卻是亂象層出。
今年3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第三方測評”對消費者權益影響調查報告》,中消協對微博、小紅書、快手、B站、微信平臺等12個互聯網平臺共計350家“第三方測評”賬號進行了體驗式調查后發現:93.1%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測評標準類問題,其中缺乏測評標準的主觀性測評多;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的模式難保公正性;37.2%的消費者反映通過觀看“第三方測評”所購買的商品出現過質量問題;35.7%的“第三方測評”存在涉嫌虛假測評類問題。
亂象一:考試成績優異,實踐滑鐵盧
具體到汽車測評行業上,第一個大的亂象是車企在測評時表現優秀,在實踐時卻遭打臉。賣家秀與買家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以理想汽車老生常談的安全話題為例。理想L7曾在中保研的碰撞成績中取得了“全優成績”,但在遠超測試標準的真實碰撞中,它卻撞出了AB柱完全消失的慘案。

近日,網絡上一段視頻刷爆了全網,一輛因事故撞的支離破碎的理想L7躺在路邊,車頂整個被掀開,而且A柱和B柱也完全斷裂,主駕駛司機被衣服蓋住上半身和頭部。
這起重大交通事故,與近期的山西太原理想事件相類似,均是AB柱出現問題,許多網友開始懷疑理想產品質量有問題,猜測是因為理想 L7 的 AB 柱的強度不足,完全斷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對于發生這次交通事故的原因,根據理想汽車最初的回應顯示,碰撞事故發生時,車輛觸發車載緊急報警呼叫系統,在多次呼叫用戶無反饋后,工作人員已經第一時間前往現場支持。

隨后,為回應公眾的各種疑問,12月24日晚,理想將事故相關視頻直接公布。根據視頻顯示,碰撞前3秒,車速在178km/h時駕駛員采取制動措施,車速大幅超出AEB工作范圍。
最后車輛以96km/h的速度追尾前方斜跨雙車道、正在蠕行的大貨車,鉆入卡車下方后沖出道路。在說明中,理想也回應了大家較為關心的問題,那就是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并未開啟輔助駕駛功能。?
從理想的回應來看,其主要側重在車速上,而對人們真正關注的AB柱質量問題選擇了淡化處理。車身的安全性顯然是人們購車考慮的一大影響因素,一輛車如果安全性無法得以保障,再多的冰箱彩電大沙發也無法彌補,對于這一點,車企要扎扎實實下苦功夫,而不是找一家測評機構為自己背書。
亂象二:為檢測而檢測,懂車帝冬測引發車企爭議
行業第二個亂象集中在測評結果很難服眾,有時會出現脫離實際情況為測評而測評的現象。
以懂車帝為例此前,懂車帝公布的冬測結果就引發了爭議。不僅華為問界率先質疑,長城汽車和吉利汽車也相繼發聲,提出質疑。
事情要從12月6日說起。當日,“懂車帝”發布了《2023懂車帝冬測》系列視頻的第二篇《方程豹豹5虧電油耗7.41升,插混和增程誰才是更好的混動模式?》視頻中,懂車帝對市面上的混動車型進行了測試,測試內容包括“純電續航里程誰最長”等內容。
據報道,此次冬測項目是插電混合動力車型的純電續航達成率。在19款實測車型中,仰望U8以85.1%的達成率位居榜首。之后是宋PLUS DM-i、騰勢D9 DM-i、唐DM-p。換言之,前4名均為比亞迪旗下車型。在有成績記錄的車型中,問界M7增程版以31.60%的達成率墊底,吉利和長城的5款車型排名也比較靠后。
對于該測試結果,多家車企直接表示不接受,對“懂車帝”冬季測評的標準和實操過程進行了質疑。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12月10日在朋友圈轉發問界汽車官微發布的《無懼嚴寒,問界系列車型冬測表現官方解讀》,表示該測試是“坑人的測試”。余承東還在評論中稱,科學與嚴謹才是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則。
11日,吉利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發微博,表示對“懂車帝”的測評結果不認同,認為測評過程不科學、不嚴謹,結果不令人信服,不僅誤導消費者,還傷害其自身公信力。同日,長城汽車官方微博發文稱,將在12月14日15時召開“懂車帝冬測標準質疑溝通會”,文章直接出現了“硬剛”“爆料”“揭真相”的字眼。
梳理各方質疑聲音,主要集中于測試準備階段。在調取參測車型后臺數據后,3家企業及品牌堅稱,嚴寒極限及空調持續制熱條件下,針對不同車型,多次長時間開車窗、車門,嚴重背離用戶真實使用場景。此外,長城汽車還提出,懂車帝的測試方法和最終計算方法并不嚴謹,“各車型在完成油耗測試之后,怠速等待加油時長不同,燃油消耗量也不同”。
對于質疑,“懂車帝”連續三天作出三點回應。一是10日,“懂車帝”發布冬測混動續航測試的標準,表示測試標準完全統一,所有車型一視同仁;二是11日,“懂車帝”繼續發聲,表示“冬測正在進行中, 12月14日上午9點,“懂車帝”將在漠河舉行2023冬測開放日,誠邀所有參與車企現場觀測,我們將全程直播”;三是12日,“懂車帝”發聲明警告某些自媒體賬號,認為這些賬號“未經核實”“無事實依據”,使用了“無底線黑手”“黑車帝”“敲詐勒索”等抹黑內容及謠言信息。“懂車帝”表示,已經取證并進行了舉報,未來保留追責的權利。
亂象的背后是公信力缺失,行業必須培養“獨立人格”
而懂車帝冬測引發爭議的原因除了測試場景外,也與行業本身缺少公信力密切相關。造成這一現狀有種種原因。
例如測評方法標準不一:第三方測評機構在測評方法上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測評結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大大降低。比如,有些機構在測試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時,未將實際使用場景納入考慮,使得測試結果與消費者實際使用體驗相差甚遠。
測評質量參差不齊:部分第三方測評機構為追求流量和關注度,忽略了測評的嚴謹性和公正性。這不僅導致測評結果失真,還可能誤導消費者,損害汽車制造商的合法權益。
商業化利益驅動:部分汽車媒體和測評機構在大型測評項目中存在商業化利益,這使得測評結果受到商業合作的影響,進一步削弱了公信力。
但最關鍵的還是第三點商業利益驅動導致的“獨立人格缺乏”。羅永浩早年對王自如說:“被包養了,就不要談獨立人格。”這話雖然是針對手機測評圈說的,但放在汽車測評圈也是同理。
即便懂車帝是國內比較老牌的評測機構了,但懂車帝的商業模式,依然還是廣告。
而這種商業模式,恰恰是問題的來源。因為你收廠家錢了,所以別人很難不認為你是基于某種利益,來維護或批判什么。
而要打造“獨立人格”就必須創新盈利模式,在利益面前,第三方機構很難做到真的公平公正。除非讓他們賺消費者的錢,而不是廠商的錢。但問題來了,消費者給他們的,往往遠不比廠商給得多。
一次評測下來,耗資幾十萬,廠商的廣告費就能一次性解決,但消費者的打賞關注流量費用,卻不足以囊括這些。
指望所有的評測機構都“用愛發電”,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需要找到一個良性的商業模式,既能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又能賺到錢,是眾多良心評測機構一直都在思考的。
此外,缺少時間沉淀也是國內測評機構的另一大問題。在國外,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PwC)、德勤(DTT)、畢馬威(KPMG)、安永(EY)。還有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準普爾、惠譽國際。在汽車質檢方面非常有公信力的SGS。這些機構,不少已經有了百年以上的歷史,久經市場的檢驗,保持著相對不錯的口碑。
綜上,對于所有第三方機構而言,公信力其實是一切的原點和基礎,一次不公正的測評其實就可以把所有的大廈摧毀,讓企業陷入“塔西佗”陷阱。期望在國內的土地上能跑出一家信奉長期主義的測評機構,只有如此,國內的新能源車產業才能迎來更良性的發展,消費者才能知道誰是真的最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