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陸大鵬:如何在德意志貴族的宮廷里當廷臣?
在中世紀,對中小貴族,尤其是廣大缺少資源的無頭銜貴族來說,在諸侯的宮廷任職是非常好的工作,可以帶來豐厚的薪水、賞賜和接近統治者的機遇;可以發展和維持人脈,甚至可以找到情人和佳偶。貴族兒童在宮廷擔任侍童(Knappe或Page)或侍女(Zofe),也是很好的受教育機會。
到了現代早期,用歷史學家彼得·克勞斯·哈特曼的話說,宮廷有三大功能:邦君的象征性中心、統治的工具和施加影響的圈子。邦君大興土木,營造美麗的宮殿(如維也納的霍夫堡、美泉宮和美景宮,慕尼黑的寧芬堡和選帝侯府邸,波茨坦的無憂宮,德累斯頓的茨溫格宮等,在建筑史上都赫赫有名);贊助藝術(歌劇、戲劇、音樂、繪畫、雕塑、室內裝飾等),收藏精美藝術品,用藝術來“贊美專制主義邦國”。輝煌的宮廷生活把邦君神化,將他提升到普通貴族難以企及的高度,便于邦君壓制和管理貴族。

維也納的美泉宮,神圣羅馬皇帝、奧地利皇帝和奧匈皇帝的皇宮之一
小邦的宮廷仍然保留一個地主家庭的色彩,但大國的宮廷管理和國家行政管理逐漸分開,內廷與外朝有別,不過很多人兼任內廷官員和國家行政官員。巴洛克時代的宮廷不僅奢華,而且人員很多。巴伐利亞宮廷在1508年還只有160人,到1750年已經猛漲到1500人。維也納的帝國宮廷在1586年約有530人,大多為低級貴族,而到了1740年就有2000人,多為高級貴族。宮廷開支更是水漲船高,尤其是邦君地位得到提升時。普魯士第一代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于1701年加冕,他的宮廷在1697年之前的每年開銷為30.2萬塔勒,1711-1712年的開銷就漲到了42.7萬塔勒。
宮廷風格差別很大。有的宮廷,比如薩克森選帝侯和波蘭國王“強壯的”奧古斯特的宮廷,效仿路易十四的凡爾賽宮,窮奢極欲,也對藝術作出了很大貢獻。也有的宮廷,比如普魯士的“士兵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宮廷就特別勤儉節約,簡直寒酸。他把錢都花到軍隊,把宮廷豢養的馬匹從600匹減少到120匹,把宮中的銀餐具熔化當作貨幣儲備,把宮殿園林改為士兵操練場,解聘了宮廷的樂師等藝術家。“士兵國王”中宮中與粗俗的軍官們為伍,不像其他君主那樣舉辦光彩奪目的慶典、上演歌劇、揮金如土。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大王的宮廷也很簡樸,但很有藝術和學術氣氛。

在宮廷當官是美差
諸侯宮廷的最高職位一般是宮廷總管(Hofmeister),也有叫別的名字的。維爾茨堡主教宮廷的總管負責主持主教的法庭,監管主教的謀臣們,在戰時還是主教屬下城堡馬林貝格(Marienberg)的衛戍司令。
在宮廷即便不是當總管或最高軍務官這樣大官,哪怕像仆人一樣侍奉諸侯,比如在宴會時為主子斟酒和切肉,也是令人妒火中燒的美事和莫大的榮譽。即便是地位相當高的貴族一般也不會認為侍奉主子是有失身份的事情。這固然是承認自己的地位不如對方,但也能讓貴族沐浴在主子的榮光之下,從而確認和鞏固自己的地位。邦君從起床到睡覺,在宮廷的一整天都由貴族簇擁著侍奉。貴族廷臣陪邦君吃飯,與他一起玩耍、欣賞音樂、抽煙;監管邦君的膳食。騎士約爾格·馮·埃因根(J?rg von Ehingen,1428—1508)年輕時曾在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六世(Albrecht VI,1418—1463)的宮廷服務,但起初沒有得到官職。他聰明地對大公說:“我聽說西吉斯蒙德公爵馬上要拜訪您的宮廷,如果他看到我在您這里連最小的官職都沒有,他會覺得我是無足輕重的人。”大公正好心情好,于是把內室的鑰匙交給他,任命他為內室男仆。有一位宮廷官員臨死之前還告誡兒子們要“好好為諸侯和伯爵們服務”。也有的貴族把自己曾擔任過的宮廷職務銘刻在自己的墓碑上。優秀的廷臣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
宮廷的很多職位是榮譽性的,一般由貴族,甚至高級貴族擔任,比如膳食總管是一個榮銜,不需要真的負責廚房工作;斟酒官也不需要真的在酒桌前侍奉。這些官職往往也是世襲的,比如普魯士國王的膳食總管職位世世代代在什未林伯爵家族或馮·德·舒倫堡伯爵家族中流轉,斟酒官一般都是克羅科(Krockow)家族的人或申克(Schenken)家族的人。Schenken這個詞就是斟酒官的意思,變成了這家人的姓氏。當然,這些享有榮銜的人真正做的工作很少。宮廷豢養的閑人太多,很多職位純粹是為了安置親信而設立的閑差。19世紀初普魯士的改革家施泰因男爵對此大發抱怨:“和善、想法過多、抑郁的多納,粗壯、自鳴得意、對自己的派系不以為然的阿爾騰施泰因,就這么站著閑蕩,什么工作都不做,也永遠不會做任何工作。……富裕的貴族只知享受,貧窮的貴族則霸占著所有職位,從國務大臣到陸軍元帥,到城市監察官,這些人沒受過什么教育,只會索取。”
至于什么樣的人有資格到宮廷侍奉,也就是當廷臣(Hofmann或H?fling),往往受到復雜的規章制度的約束。普魯士宮廷特別喜歡軍人,少尉或以上軍銜的人即可參加宮廷活動,如舞會等。普魯士宮廷里隨處可見軍官,尤其是近衛軍軍官。在普魯士宮廷,軍官(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的優先級別很高,甚至比高級官員要高。所以普魯士宮廷雖然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化裝舞會、授勛典禮等等),但其實與19世紀和20世紀風起云涌的文化潮流隔絕。文學、藝術、科學等等,曾經是宮廷贊助和發揮作用的領域,但漸漸被資產階級主宰。
如何當一個好廷臣
宮廷喜歡儀式感,儀式有復雜的規矩。廷臣的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規矩,必須做到符合宮廷禮節(h?flich)。后來h?flich這個詞發展為“禮貌”“客氣”的意思,但它原本是“宮廷”(Hof)的形容詞。英語中的courteous和court也是類似的關系。那么究竟怎么樣才算符合宮廷禮節,廷臣的正確行為規范是什么呢?比如,一位貴族下樓迎接到訪的其他貴族時,應當走多遠去迎接?一位伯爵的馬車可以用幾匹馬?向不同等級的貴族鞠躬時,彎腰要彎到什么程度呢?
好在有人寫了專門的書來立規矩。意大利人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廖內(Baldassare Castiglione,1478—1529)的《廷臣之書》(Il Libro del Cortegiano)以對話體描寫了文藝復興時代歐洲宮廷里的男女廷臣(紳士和淑女)應當如何言行舉止。該書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代宮廷生活規矩的權威決定版教科書,很快就翻譯成西班牙語、法語、英語、德語等語言。想要在宮廷混得好,必須好好學習這本書。就連神圣羅馬皇帝查理五世也是該書的忠實讀者。據說他的三本枕邊書是《圣經》、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和《廷臣之書》。

根據《廷臣之書》,優秀的廷臣應當始終鎮靜自若,聲音醇厚優美,言談溫文爾雅,眼神和面部表情優雅,儀態手勢要落落大方;同時也要擅長體育運動,熟悉人文知識、古典文化和藝術。優秀的廷臣應當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可以供人欣賞和贊美。而對廷臣來說,最重要的品質是Sprezzatura。這個詞很難翻譯,彼得·伯克對其的解釋是“淡定”“仔細地無動于衷”“漫不經心”“輕松自如”等等。Sprezzatura專家應當掩飾自己所做的努力,讓大家覺得他的精彩表現(比如體育運動方面的表現,或者優雅的外表與禮節)都是渾然天成、自然而然的,而不是通過學習和模仿而辛辛苦苦得來的。打個不是非常恰當的比方,如果某同學考試前夜辛苦復習了一夜,第二天考得很好,可以帶著Sprezzatura說:“哦,我昨晚看了一夜武俠小說。”
宮廷愛情與詩歌
宮廷往往是流光溢彩、鶯鶯燕燕的場所,自然也少不了男女私情。熟悉歐洲文學的朋友都知道“典雅愛情”或“宮廷愛情”(英文Courtly love,德文Minne)這種文學母題。顧名思義,這種愛情以宮廷為背景,但一般是騎士與有夫之婦(并且往往是自己領主的妻子)之間的愛情(或者說奸情)。貴族的婚姻通常只是事務方面的權宜之計,或為鞏固權勢聯盟的一種保證。所以已婚的貴婦與騎士之間產生感情不算奇怪。這種故事最早出現在阿基坦、普羅旺斯等地,也就是法蘭西南部,時間大約是11世紀,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貴婦人與其情人的關系酷似領主與家臣,情夫對他的神圣的情婦表現出完全的尊重、忠貞和崇拜。在12至14世紀的德意志,也出現了許多關于“宮廷愛情”的故事和詩歌,稱為“愛情歌”(Minnesang)。創作和演唱這些作品的藝術家被稱為“愛情歌手”(Minnes?nger)。德意志的“愛情歌手”和普羅旺斯的游吟詩人(troubadour)與法蘭西北部的游吟詩人(Trouvère)類似。他們關于“宮廷愛情”的文藝作品起初是宮廷和貴族的消費品,但后來受眾漸漸擴大。“愛情歌”是德語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德語文學史上繞不過去的重要人物沃爾夫拉姆·馮·埃申巴赫(Wolfram von Eschenbach,1170-1220)雖然主要以史詩聞名,但也寫關于“宮廷愛情”的抒情詩,所以他也算是“愛情歌手”。

“愛情歌手”當中有大貴族,比如14世紀的《馬內塞古詩歌抄本》(Codex Manesse)里列出的“愛情歌手”當中有國王、公爵、伯爵,甚至還有神圣羅馬皇帝亨利六世。阿基坦的埃莉諾(英王亨利二世之妻)的祖父阿基坦公爵威廉九世綽號“行吟詩人公爵”,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才子、詩人和歌謠作者。他用法蘭西南部的奧克語作詩,講述誘惑、英雄主義和宮廷愛情的故事。有的“愛情歌手”是家臣(Ministeriale),也就是小貴族。最早的“愛情歌手”之一弗里德里希·馮·豪森(Friedrich von Hausen,1150?—1190)是神圣羅馬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巴巴羅薩的宮廷扈從,在這位紅胡子皇帝參加十字軍東征期間戰死。前面講到的埃申巴赫也是正兒八經的騎士。所以總的來講,“愛情歌手”屬于貴族階層,他們的藝術創作和表演是為了娛樂本階級的人,他們不是貴族雇用來提供娛樂的職業藝人。


帝王宮廷在現代
19世紀初的陪臣化(Mediatisierung,早期德意志存在很多擁有主權、直屬于神圣羅馬帝國的伯爵、男爵甚至騎士,他們都是各自小國的君主。但隨著大魚吃小魚和德意志政治版圖的整合,擁有主權的邦君越來越少,低級貴族大多喪失了主權,臣服于別的貴族。喪失主權,同時喪失帝國直屬地位的過程,叫做“陪臣化”)和世俗化(S?kularisation,就是教會的產業、土地被剝奪,轉交給世俗領主)對希望以在宮廷為邦君服務為職業的貴族來說是沉重打擊,因為之前德意志的三百多個邦君宮廷數量銳減,到1815年德意志諸邦共有36個擁有主權的統治者,也就是有36個宮廷。1918年,德國還有19個宮廷。宮廷生活是貴族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部分,他們在宮廷侍奉君主、參與政治、結交名流、交換利益,也互相斗爭。宮廷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文學、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的發展。歌德得到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的庇護和贊助,瓦格納得到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的頂禮膜拜和慷慨解囊。
在18和19世紀,較小的德意志宮廷,如巴登、薩克森-魏瑪等小國的宮廷,較多地接納了資產階級出身的人士,宮廷本身的資產階級色彩也較多。比如黑森大公國的宮廷圈子有60%的人是資產階級。而較大的邦國,如奧地利、普魯士、巴伐利亞、薩克森宮廷,則更為排斥資產階級,等級更加森嚴,貴族保守氣息更濃。威廉二世時期的柏林宮廷是歐洲最光輝璀璨、排場最隆重威嚴的宮廷之一。他的宮廷把各邦國的貴族吸引到柏林,對國家的整合與團結應當說起到了積極作用。由于威廉二世強勢的個人干政傾向,他身邊的廷臣往往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柏林宮廷的男女廷臣絕大部分是擁有歷史悠久血統的老地主貴族世家成員。其實皇帝本人希望并且喜歡與大資產階級交往,所以會試圖避開柏林宮廷,在一年一度的基爾港帆船大賽等場合繞過貴族廷臣,與資產階級社交。他在冊封資產階級人士為貴族的時候也特別慷慨。皇帝的這些傾向遭到了貴族們的怨恨和堅決反對。尤其是易北河以東的農業貴族與柏林宮廷保持距離,批判威廉二世宮廷的“拜占庭式奢靡”,并盡量少去宮廷露面。
參考資料:
哈特曼,彼得·克勞斯. 《神圣羅馬帝國文化史》,譯者: 劉新利。東方出版社,2005年。Pp.331-4, Pp.338-9, 342-4.
瓊斯,丹. 《金雀花王朝》,陸大鵬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pp.26-27.
Clark, Kenneth. Civilisation: A Personal View, Harper & Row, 1969, p. 111.
Demel, Walter. Der Europ?ische Adel.Beck, 2005. S.90.
Winter, Ingelore M. Der Adel: Ein deutsches Gruppenportr?t. Mit 57 Abbildungen. Fritz Molden, 1981. S.162-3.
Reif, Heinz. Adel im 19. und 20. Jahrhundert. Oldenbourg Wissenschaftsverlag, 2012. S. 37, S.84-83.
Urbach, Karina. Go-Betweens for Hit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38-42.
Zmora, Hillay. State and Nobility in Early Modern Germany : The Knightly Feud in Franconia, 1440-156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39, Pp.61-2.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