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斯人遠去:這一年逝世的中外歷史學家
徐文堪(1943-2023)

2023年1月4日,文史學者、辭書編纂專家、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審徐文堪逝世,享年80歲。徐文堪1943年生于上海,1965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1977年起參加《漢語大詞典》編纂工作,為《漢語大詞典》第一版、第二版編委,《辭海》第七版編委,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兼職教授,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美國亞洲學會(AAS)會員。著有《吐火羅人起源研究》《外來語古今談》等,譯作有《中亞文明史》(第二卷,合譯)、《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合譯)等。徐文堪先生長期從事語文辭書、社科人文圖書的編纂出版工作,致力于國際漢學、中西交流、語言學、人類學等的研究和介紹,對我國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和交流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穆鴻利(1935-2023)
2023年1月4日,遼金史家、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穆鴻利于長春逝世,享年88歲。穆鴻利為滿族,筆名泓歷,遼寧遼陽人,1960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師從金啟孮。曾擔任中國遼金史學會副理事長、全國女真史專業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會顧問等。穆鴻利在遼宋夏金元史、北方民族史以及女真滿學領域學術成果豐碩,主要學術著作有:《跋涉集》4卷(《松漠集》《河朔集》《海青集》《鴻鵠集》),主編或編著《遼宋夏金元史》《松遼文化》《中華歷史通鑒》《中華文明史》《中華思想寶庫》《中國北方各族人物傳》《女真文導論》(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民族古文字導論”系列之一)等近20部,論文180余篇。
崔曙庭(1926-2023)
2023年1月5日,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教授崔曙庭在武漢逝世,享年97歲。崔曙庭,湖南寧鄉人,1926年4月生。1956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學院歷史系,并留校任教,長期從事中國歷史文選和文獻學的教學和研究,著有《歷史文獻研究論叢》等。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他協助張舜徽創辦文獻所及中國歷史文獻學會,并擔任第一、二、三屆中國歷史文獻學會副秘書長。
毛昭晰(1929-2023)

2023年1月5日,史前史學家、原浙江省文化廳副廳長兼省文物局局長毛昭晰先生逝世,享年94歲。毛昭晰,祖籍浙江奉化,1951年從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后留校工作。他竭力保護和搶救歷史文化遺產,對文博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1998年在四川發現的恐龍化石新種,被命名為“毛氏峨眉龍”。主要著譯有《世界上古史綱》(合著)、《世界上古史》(合著)、《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合著)、《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特約編輯)等。他參加翻譯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被學術界列為30種中文史學名著之一。
瞿季木(1931-2023)
2023年1月6日,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原副主任瞿季木逝世,享年92歲。瞿季木,江蘇蘇州人,1954年在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瞿季木的研究領域包括阿拉伯史、國際共運史與世界近現代史。他的專著《伯恩斯坦》是研究共產國際運動的必讀書目,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瞿季木還參與了《世界近代史綱》(1985年版)、《歐洲史大辭典》《國際關系史》《非洲通史》等著作的編寫工作。
陳戍國(1946-2023)

2023年1月7日,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陳戍國逝世,享年77歲。陳戍國出生于湖南隆回,其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國古代禮制禮學,其次為中國古代文學,旁及中國古代史學、古代文獻學。陳戍國出版《中國禮制史》《中國禮文學史》《詩經芻議》《十子平議》等學術專著多部、《四書五經校注》等古籍整理成果多種。其中,《中國禮制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禮制通史。
趙錫元(1929-2023)
2023年1月11日,先秦史專家、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系教授趙錫元逝世,享年94歲。趙錫元1929年生于遼寧沈陽,1951年分配至東北人民大學(后改為吉林大學)歷史系工作,曾任吉林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史學集刊》主編、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吉林省史學會理事等職。趙錫元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史研究,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史學集刊》《文史》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著有《中國奴隸社會史述要》。趙錫元提出商代實行幼子繼承制、庶人是周代二等國民、中國古代封建化道路等學術觀點,自成一家之言,在史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馮天瑜(1942-2023)

2023年1月12日,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資深教授馮天瑜逝世,享年81歲。馮天瑜,湖北紅安人,長期從事中國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中華文化史》《中華元典精神》《中國文化生成史》《張之洞評傳》《“封建”考論》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權威期刊上發表過百余篇論文,多項研究成果被譯為英、日、德、韓等文在海外發行。
保羅·約翰遜(1928-2023)

2023年1月12日,英國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逝世,享年95歲。保羅·約翰遜1928年出生于英國蘭開夏,牛津大學麥格德林學院畢業。他撰寫了一大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著作,涵蓋歷史、哲學及宗教等領域,包括《論知識分子》《猶太人史》《當代》《美國人民史》《英國人民史》《藝術:一段新歷史》等。他還定期為全球最著名的報紙及雜志寫稿,包括英國《每日電訊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生前為《觀察家報》、《每日郵報》的專欄作家。
湯重南(1940-2023)

2023年1月13日,中國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湯重南逝世,享年83歲。湯重南1940年生于重慶市,籍貫江蘇武進。196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曾任中國日本史學會會長、中國中日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日關系,日本近代經濟史,日本近現代史。出版著作十余部,發表論文百余篇。
姜平(1929-2023)
2023年1月16日,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姜平逝世,享年94歲。姜平1929年生于江蘇高郵。1956年9月進入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1961年7月畢業后留校任教。長期從事中國現代史、民主黨派史、憲政運動史和現代歷史人物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在近現代史、黨派史等研究領域成果豐碩,積累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出版了《鄧中夏的一生》《中國民主黨派史》等10部專著,發表史學論文80余篇。
唐培吉(1930-2023)

2023年2月5日,原同濟大學文法學院院長、上海市黨史學會會長唐培吉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唐培吉祖籍浙江湖州,1930年生于上海。唐培吉長期從事中共黨史、抗日戰爭史、中國現代史的教學研究,為此領域研究的開拓者之一。著有《抗日戰爭史稿》(上、下)、《中國近現代對外關系史》《兩次國共合作史稿》《抗戰時期的對外關系史》《上海抗日戰爭史通論》等多部專著,并主編《中國歷史(現代)大事年表》《辭海·中國現代史分冊》《上海猶太人》等。
吳宇虹(1949-2023)

2023年2月6日,中國世界古典文明史學家、中國亞述學先驅與奠基者之一,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吳宇虹逝世,享年74歲。吳宇虹祖籍四川內江,生于吉林四平。師從歷史學家林志純學習世界古代史、專攻亞述學。曾任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前所長、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副會長。代表作有《世界消失的民族》《古代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經典舉要》等。
胡寶國(1957-2023)

2023年2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胡寶國逝世,享年66歲。胡寶國,山西定襄人,胡如雷先生之子。1982年畢業于河北師院歷史系,同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攻讀碩士學位。1984年12月畢業留校任教。1989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主要著作有《漢唐間史學的發展》《虛實之間》《將無同:中古史研究論文集》。
張榮華(1957-2023)

2023年2月20日,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張榮華逝世,享年66歲。張榮華原籍江蘇南通,1957年8月19日出生于上海。張榮華畢生精力傾注于教學與科研,樂于教學,曾先后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國近代學術史”、“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史料學”、“中國史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專題研究”、“中國文化史十講”等課程。著有《張元濟評傳》,編有《康有為全集》等。
呂士朋(1928-2023)

2023年2月23日,臺灣地區中國明代研究學會創會會長、中國明史學會顧問呂士朋逝世,享年95歲。呂士朋,江蘇高郵人,1948年赴臺,畢業于臺灣大學歷史系。曾于“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從事研究,并任教于東海大學歷史系,曾兼任耶魯大學歷史系客座研究員。他致力中國近現代史及東南亞史研究,造詣頗深,于越南史研究成就尤甚。
何順果(1944-2023)

2023年3月8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何順果逝世,享年79歲。何順果1944年生于四川忠縣,1964-1969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專業,后留系任教。何順果長期從事美國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美國歷史十五講》《世界史:以文明演進為線索》《人類文明的歷程》《美國邊疆史:西部開發模式研究》《美國“棉花王國”史》《美國史通論》《美利堅文明論:美國文明與歷史研究》《美國史研究》等多部著作,發表論文數十篇。
黃寶生(1942-2023)

2023年3月23日,印度學和佛教學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黃寶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黃寶生1942年生于上海,1960年至1965年就讀于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師從季羨林、金克木學習梵文和巴利文,1965年畢業,入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外國文學研究所,歷任南亞西亞非洲文學研究室主任、東方文學研究室主任、《世界文學》主編、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和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梵文研究中心主任等職,曾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印度文學研究會會長等職。黃寶生一生致力于印度學和佛教學,筆耕不輟,出版專著及譯著四十余部,涉及印度文學、詩學、哲學和宗教經典等,主要著作有《印度古典詩學》《梵漢詩學比較》《印度古代文學》等。主要譯著有《十王子傳》等“梵語文學譯叢”系列16部、《梵語詩學論著匯編》(上下冊)、《摩訶婆羅多》(合譯)、《薄伽梵歌》《印度佛教史》等。
顧潮(1946-2023)

2023年3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之女顧潮逝世,享年77歲。顧潮,江蘇蘇州人,生于1946年9月。1970年畢業于北京農機學院水利系,1981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此后長期從事顧頡剛先生著述、手稿、書信的整理出版等工作,為《顧頡剛全集》的出版傾注了全部心血,此外還著有《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顧頡剛年譜》《顧頡剛評傳》(與顧洪合著)等書。
楊樹標(1938-2023)
2023年5月1日,浙江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樹標在杭州逝世,享年85歲。楊樹標,1938年1月出生于浙江溫州,1960年7月畢業于杭州大學并留校任教,曾任杭州大學校長助理、歷史系主任等職。楊樹標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著有《蔣介石傳》、《宋美齡傳》、《中國社會主義時期史稿》(合著)等重要著作,在蔣介石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等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張乃翥(1946-2023)
2023年5月16日,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館員張乃翥逝世,享年77歲。張乃翥1946年生于河南洛陽,曾任龍門石窟研究所副所長。張乃翥是中國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絲綢之路文化、中西文化交流、石窟寺研究方面的專家,出版《龍門石窟佛教造像》《龍門石窟與西域文明》《洛陽與絲綢之路》《龍門區系石刻文萃》《龍門佛教寺院史料輯繹》《佛教石窟與絲綢之路》《絲綢之路視域中的洛陽石刻》等學術論著10多部,曾應邀赴新加坡、韓國、意大利、奧地利、俄羅斯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和講學。
曹大為(1944-2023)

2023年5月26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曹大為逝世,享年79歲。曹大為籍貫上海寶山,1944年生于重慶。1964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1977年調回北師大任教。曹大為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文化史、社會史等方面額研究,主持出版《中國大通史》(學苑出版社)等著作。曾擔任中國長城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長城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陳梧桐(1935-2023)

2023年5月31日,歷史學家陳梧桐逝世,享年88歲。陳梧桐1935年生于福建安溪,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985工程”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兒國學》雜志主編、中國明史學會顧問、朱元璋研究會顧問。陳梧桐是國內朱元璋研究權威,出版有《朱元璋研究》《洪武皇帝大傳》《晚明悲歌:大明王朝滅亡之謎》等多部著作。
葛濤(1970-2023)

2023年6月13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葛濤于上海逝世,享年53歲。葛濤,原籍浙江鎮海,1970年3月20日生于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上海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上海市日本學會常務理事,韓國國民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日本神奈川大學非文字資料研究中心學術合作人。主要研究領域為上海史、社會生活史、東亞城市史、新文化史等。主要著作有《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具像的歷史——照相與清末民初上海社會生活》《環球百貨光影錄:上海先施公司盛衰》《如日初升,以新制勝——上海大新公司的流金歲月》《夏禹龍先生口述歷史》等。
孫機(1929-2023)

2023年6月15日,文物專家和考古學家,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研究院名譽院長孫機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孫機1929年生于山東青島。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0年畢業后留系工作,1979年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工作。曾任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孫機是我國文物考古研究方面集大成者,在斷代史研究、古輿服研究、科技史研究、中外交流史研究等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主要著作包括《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國古輿服論叢》《仰觀集——古文物的欣賞與鑒別》《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國圣火——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問題》《從歷史中醒來——孫機談中國古文物》等,結集為《孫機文集》八卷。
孟凡人(1939-2023)

2023年6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孟凡人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孟凡人1939年生于遼寧義縣,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同年分配到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考古研究室主任、邊疆考古研究室主任等。孟凡人先后在安陽殷墟、西安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元大都、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洛陽漢魏故城,新疆吉木薩爾北庭故城和佛寺遺址等處進行考古發掘,出版《北庭史地研究》《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樓蘭鄯善簡牘年代學研究》《絲綢之路史話》《新疆考古與史地論集》《新疆考古論集》等論著,《明代宮廷建筑史》《明朝都城》《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宋代至清代帝陵形制布局研究》等專著。
馬伯英(1943-2023)
2023年6月24日,英國皇家醫學院院士、國際著名中醫史學家馬伯英在英國逝世,享年80歲。馬伯英,1943年12月出生,浙江東陽人,1967年畢業于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海軍醫學院,1981年獲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碩士學位。1985年-1993年間作為訪問學者數度出訪英國,在英國劍橋大學“東亞史研究所”參與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主編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編著工作,為該書醫學部分主要執筆人。馬伯英創建英國中醫師學會并擔任會長,創刊《英國中醫》。2005年,英國皇家醫學會授予他“終身院士”榮銜。主要著作有《中國醫學文化史》《中外醫學文化交流史》等。
許明龍(1936-2023)

2023年7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許明龍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許明龍1936年生于浙江定海。1978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工作。許明龍長期致力于法國歷史研究和中法早期文化交流史研究。著有《黃嘉略與早期法國漢學》《孟德斯鳩與中國》《歐洲18世紀“中國熱”》《中西文化交流先驅:從利瑪竇到朗世寧》。譯著有《孟德斯鳩文集》《巴黎公社人民和議會史》(合譯)、《孟德斯鳩評傳》(合譯)、《克雷孟梭傳》(合譯)、《蒙塔尤》(合譯)、《圣路易》《論法的精神》等。
葛英會(1943-2023)

2023年7月10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古文字學家葛英會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葛英會,1943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完縣(今順平縣),本科、碩士就讀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后留系工作,曾擔任考古系副系主任。著有《古漢字與華夏文明》《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等學術著作8部,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在商代祭祀制度、族氏、包山楚簡、戰國璽印陶文以及文字起源比較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陸庭恩(1935-2023)
2023年7月16日,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陸庭恩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陸庭恩,1935年12月25日出生于上海,1955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專業學習,畢業留系任教,先后任北京大學亞非研究所并擔任副所長、所長、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他在非洲近現代史研究領域成就斐然,曾出版《非洲與帝國主義》《非洲民族主義政黨和政黨制度》(合著)、《非洲史教程》(合著),主編《非洲通史·現代卷》《非洲農業發展簡史》《中國與非洲》等著作。
張培瑜(1935-2023)
2023年8月27日,天文歷史學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張培瑜在南京逝世,享年88歲。張培瑜,出生于1935年6月,山東煙臺人,1957年從南京大學天文學系畢業,后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從事科研工作。中國天文學會、中國先秦史學會、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成員。張培瑜長期從事天力天測和古天文方面的科研工作,系統整理并研究了我國漢朝及其以后歷代歷法,合作完成了《中國古代歷法》專著。
梁白泉(1928-2023)

2023年9月12日,南京博物院原院長梁白泉在南京逝世,享年95歲。梁白泉,1928年生,重慶合川人。1946年考入原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地理系,后轉入歷史系。畢業后進入南京博物院工作。他曾任中國文物學會理事、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江蘇省民俗學會會長、南京古都學會副會長,兼任復旦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安徽大學教授。梁白泉在文物學、考古學、民俗學等領域成果豐碩,主編《中國肖像畫選集》《國寶大觀》《南京博物院藏寶錄》《南京六朝石刻》《吳越文化》等書籍。
陳恩林(1940-2023)

2023年9月15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陳恩林在長春逝世,享年83歲。陳恩林,曾任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先秦史學會副理事長,吉林省史學會顧問,吉林省《周易》學會會長,著有《先秦軍事制度研究》《逸齋先秦史論文集》等。
俞兆鵬(1936-2023)

2023年9月26日,南昌大學歷史系教授、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俞兆鵬逝世,享年87歲。俞兆鵬,1936年生,浙江紹興人。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系。長期從事中國史的教學與研究,著有《黃巢起義史》《謝枋得年譜》《謝疊山大傳》《文天祥研究》《中國貨幣金融史論著索引1900-1986》《探索集》《史林雜俎》《南昌杏花樓》等。
冉光榮(1938-2023)

2023年9月30日,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冉光榮逝世,享年85歲。冉光榮1938年生于重慶市江津縣,1962年四川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長期致力于中國地方史及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研究,是我國民族史、經濟史,曾主持四川清代巴縣檔案、自貢鹽業檔案、涼山彝族調查資料及歷史檔案、近代康區檔案、四川藏傳佛教寺院資料、清代冕寧彝族檔案等的整理工作。他合著出版了我國第一部少數民族專史《羌族史》,填補了羌族專史的學術空白。
韓起瀾(Emily Honig,1953-2023)

當地時間2023年10月14日,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教授韓起瀾(Emily Honig)逝世,享年70歲。韓起瀾師從康無為(Harold Kahn)教授和范力沛(Lyman Van Slyke)教授,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來華的學者,曾于1979-1981年在上海復旦大學做訪問學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勞工聯合會、婦女聯合會等組織都幫助她對棉紗廠工人進行采訪,她的上海紡織女工研究是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檔案資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實地調查、走訪和考察的基礎之上。出版過中譯本《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興隆場:戰時中國農村的風習、改造與抵拒》《姐妹們與陌生人:上海棉紗廠女工1919-1949》《美國女學者眼里的中國女性》等。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1928-2023)

2023年10月21日,歷史學家、美國新文化史代表人物娜塔莉·戴維斯逝世,享年95歲。戴維斯1928年生于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后在密歇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她曾在美國布朗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但其職業生涯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生前為普林斯頓大學榮休Henry Charles Lea歷史學教授,是最杰出的歐洲近代早期歷史研究的歷史學家,也被譽為“當今在歷史寫作方面最具有創造力的人之一”。著有《法國近代早期的社會與文化》《馬丁.蓋爾歸來》《檔案中的虛構》《銀屏上的奴隸》《邊緣女人》《16世紀法國的禮物》《騙子游歷記》等著作,其著作深刻影響了幾代歷史學者的思想。
王宇信(1940-2023)

2023年11月7日,古文字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王宇信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王宇信,1940年生,北京平谷人。1959年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4年考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曾任中國文字博物館顧問,“古文字工程”顧問,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名譽會長等。他是著名甲骨學專家及先秦史研究專家,曾參加郭沫若主編的《甲骨文合集》編纂,總審校《甲骨文合集釋文》。合著有《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甲骨文字詁林》《商周甲骨文》《甲骨學導論》《中國近代史學學術史》《商代國家與社會》《甲骨學發展120年》等,個人專著有《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西周甲骨探論》《甲骨學通論》《中國甲骨學》《新中國甲骨學六十年(1949-2009)》等,發表論文百余篇。
趙化成(1952-2023)

2023年11月7日,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化成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趙化成,1952年7月4日出生于陜西漢中。1974年至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后至漢中博物館工作。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畢業留校任教。曾任考古文博學院漢唐考古教研室主任、考古學系主任、副院長。趙化成是周秦漢考古研究的領軍學者,長期擔任“早期秦文化與西戎文化考古”項目組組長,主持甘谷毛家坪、禮縣大堡子山、清水李崖等遺址的考古發掘。他在周秦漢陵墓制度演變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學術成果,出版《秦漢考古》《周秦漢考古研究》等論著。
林家有(1937-2023)

2023年11月16日,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林家有在廣州逝世,享年86歲。林家有,廣東廉江人,1937年出生,1963年畢業于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先后在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工作,長期從事歷史教學和研究,在孫中山研究及近代中國政治和思想史諸學術領域卓有建樹,出版專著《辛亥革命運動史》《辛亥革命與民族問題》《孫中山與國共第一次合作》《孫中山振興中華思想研究》《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化道路研究》《孫中山評傳》《孫中山社會建設思想研究》《孫中山國家建設思想研究》等,曾參與《孫中山全集》《復興文庫》等國家重點文獻編撰工作。
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1929-2023)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22日,法國著名歷史學家、法蘭西公學院院士埃馬紐埃爾·勒華拉杜里(Emmanuel Le Roy Ladurie)逝世,享年94歲。勒華拉杜里1929年出生于諾曼底,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1973年起擔任法蘭西學院近代文明史講席教授。勒華拉杜里是年鑒學派第三代的代表性人物,著有《朗格多的農民》《公元1000年以來的氣候史》《歷史學家的領地》《蒙塔尤——1294-1324年奧西克坦尼的一個山村》《歷史學家中間》,參與編寫《法國經濟和社會史》等。
陳鐵健(1934-2023)

2023年11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陳鐵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陳鐵健,字石之,1934年10月生于黑龍江安達,祖籍浙江紹興。1955年進入吉林大學歷史系學習,1962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曾任中國現代文化學會陳獨秀研究會會長、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等。陳鐵健專攻中國近現代史,對瞿秋白、西路軍等研究做出重要貢獻,學界素有“瞿秋白研究第一人”的美譽。著有《瞿秋白傳》《綠竹水南集》《書香人多姿》《尋真無悔》等著作,與李新主編《中國新民主革命通史》12卷本,與黃道炫合著《蔣介石與中國文化》等。
池田溫(1931-2023)

2023年12月11日,日本歷史學家池田溫先生逝世,享年92歲。池田溫是日本知名敦煌學專家、中國史研究專家。曾任東京大學教授、東洋文庫研究員、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創價大學教授、敦煌研究院兼職研究員等職。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中世紀史、前近代東亞文化交流史、敦煌吐魯番學,出版敦煌學、中國歷史研究著作十數種,其中《中國古代籍帳研究》《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在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前者于1983年榮獲日本學士院獎。
J.G.A.波考克(John Greville Agard Pocock,1924-2023)

當地時間2023年12月13日,英國政治思想史學家,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教授約翰·波考克(John Greville Agard Pocock)去世,享年99歲。約翰·波考克于1924年出生于英國,是20世紀下半葉“劍橋學派”的核心成員。他以對現代早期的共和主義(尤其是歐洲大陸、英國與美國的共和主義)之研究、對英國普通法歷史的著述、對愛德華·吉本與其他啟蒙主義歷史學家的態度以及對政治話語史的貢獻而著稱。著作包括《詹姆斯·哈靈頓的政治著作》《美德、商業與歷史》《野蠻與宗教》等。
伊懋可(Mark Elvin,1938-2023)

2023年12月19日,歷史學家伊懋可(Mark Elvin)于劍橋逝世,享年85歲。伊懋可1938年生于英國劍橋,1968年從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劍橋大學,1972-1989年在牛津大學教授中國史并擔任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多年,從1990年起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研究院任中國史和亞太區域史教授和召集人。他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史、文化史和環境史,著有《象之退隱:中國環境史》《中國歷史的模式》《中國文化地圖》《另類歷史:從歐洲視角看中國論文集》《華人世界變動著的歷史》《帝制后期中國的城市》《積漸所止:中國環境史論文集》等。
湯志鈞(1924-2023)

2023年12月23日,歷史學家、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副所長湯志鈞于上海逝世,享年100歲。湯志鈞生于1924年,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早年畢業于無錫國學專科學校,1956年調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歷史研究所籌備部,是上海社科院歷史所創所元老之一,曾任歷史所近代史研究室主任、副所長。湯志鈞先生從事史學研究70余年,著作等身,著有《戊戌變法史論》《戊戌變法人物傳稿《章太炎傳》《康有為傳》等,編著《康有為政論集》《章太炎政論選集》《章太炎年譜長編》和《梁啟超全集》等,在中國經學史、戊戌變法史、辛亥革命史以及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研究等領域做出了杰出的學術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