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25
  • +1
    6

我在印度做教授

2023-12-18 12:14
上海
来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号

“如果你焦急地找一個印度人問路,即使他不知道路,也會很肯定地給你指一條錯路。但在印度生活一段時間后我才意識到,這個國家是有精神寶藏的,等待著懂得欣賞的人去挖掘。”

張文娟,一位中國學者,一個對多元充滿好奇心且愿意遵從內心生活的人。在印度知名私立大學做了七年教授,現為印度金德爾全球法學院教授、副院長,被認為是印度大學中第一位獲得全職教席的從事非語言教學的中國籍老師,創立了印度大學中第一個由中國人領銜的印中研究中心。

七年里,她認真地記錄下在印度工作、生活的三十段經歷。最終,這些經歷猶如川流入海,成就了一部作品的誕生。

以下是《霧與悟:親歷印度》的前言,也來自她內心的講述——

印度的“霧”與“悟”

文 | 張文娟

來源 | 《霧與悟:親歷印度》

一次偶然的工作機會將我帶到了印度。從此,我和家人開啟了一段不可思議的印度之旅。

很多人都因好奇而問我,怎么去了印度?金德爾全球大學的庫瑪爾(C.Raj Kumar)校長在介紹我時總是說,“據我了解,文娟是印度大學聘用的第一位全職的非漢語教學的中國籍老師”。我也有些恍惚,自己是如何走向印度的?又是什么讓我在印度一留再留?本書將是一個自我求解的過程,同時也希望這段心路歷程對更多人了解印度、感悟人生和思考多元文化有所啟發。

在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讀書時,我收到了印度一所大學的offer。原本計劃只用兩三年了解一下這個既近又遠的鄰國,滿足一下好奇心就回國,但是剛待了不到半年,我就意識到,這是一個極其幼稚的想法。何為印度?如何算是了解印度?甚至如何去了解印度?于我,都是一頭霧水。在前兩年時間里,“盲人摸象”且長期走不出來的預感,讓我一度氣餒,好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我堅持下來并一探究竟。

略感欣慰的是,與印度結緣后,我發現,中國與印度存在的聯系遠比我想象得多。到印度后,有些多年不聯系的老同學或朋友竟然開始聯系我,很多是為了幫親友打聽購買印度藥的渠道。也有的大企業或投資者給我寫郵件或通過我的微信公眾號留言來聯系我,想了解印度的政治或法治環境。還有一些學者聯系我,希望到印度調研、訪學,或協助查找研究資料。到印度生活一段時間后,我經常被拉進一些印度華人華僑微信群,有在印投資者、旅印學子、嫁入印度家庭的華人女性或赴印旅游者等,不時就印度話題進行線上或線下互動。雖然這里的華人華僑群體沒有美國、韓國、日本等國規模大,但赴印的目的已經非常多元。在印的華人華僑圈子小,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大,使得這里的華人華僑彼此更加親近。

我通過與不同圈層的華人華僑互動發現,中印之間交流的最大障礙不是喜馬拉雅山,而是嚴重不對稱的知識和信息鴻溝。以佛教這個話題為例,一個“印度小白”對它的了解,無非是佛教來自印度,《西游記》里唐僧西天取經去的就是印度。這跟我赴印之前的知識儲備差不多。但凡到過印度的人,會在知識上略有深入,我們不妨稱其為“入門者”。他們會對“印度小白”說,“其實,在印度,大部分人信印度教,信仰佛教的人已經很少”。在印度久了,偶爾會遇到“初級印度通”,他們會就佛教與印度教的異同,以及背后的原因說出個兩三點來。種姓話題亦如此,“印度小白”大都知道印度有種姓,種姓分為四個,甚至還會告訴你,種姓與膚色相關。去過一趟印度的“入門者”會告訴你,印度的種姓不只有四個,得通過姓氏才能判斷。“初級印度通”則會告訴你,印度種姓是怎么來的,印度制憲會議為糾正種姓歧視所做的制度安排有哪些,以及種姓在現代印度人的生活中有何體現等。在與親友互動中我發現,周圍大多數人都是“印度小白”,他們掌握的印度信息無法使其對印度這個國家有基本的認知。即便像我這種在印度生活并專門從事印度研究七年多的人,也頂多算是個“初級印度通”。

■ 體驗手抓飯(作者右一)

中國民眾對印度知識了解匱乏,有很多原因,如兩國交流不夠密切,國內對印度研究不夠重視,有限的學術成果也處于邊緣地位,自媒體時代的流量驅動則進一步扭曲了人們對印度的印象等。一些自媒體為了追求流量,往往只抓住最吸引讀者眼球的一兩個點進行放大,要么貶得過分,要么捧得離譜,那個真實而復雜的印度卻被掩蓋了。反過來,對于印度而言,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認知水平也大致相當。這就是兩國民眾對彼此最大鄰國的認知,他們每天被那些經不起推敲的自媒體信息“忽悠著”,長此以往,對兩國的戰略互動必將產生不利影響。

到印度一段時間后,我意識到了印度知識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嚴重矛盾,便有了一種小小的使命感。畢竟自己在印度生活,又在印度一所大學工作。大學本來就是知識生產的地方,自己有這么多便利條件,應該好好利用,希望能為中文世界的讀者了解并認識印度做一點貢獻。于是,我開始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試著從印度知識消費者轉向印度知識的解讀者與傳播者。

印度是一個復雜而充滿矛盾的國家,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了解這個國家,是我面臨的首要難題。

■ 公交車外的街景(作者隨拍)

到印度第三年時,我總結了一個研究印度的入門邏輯。印度是在古老的宗教文化歷史根基上,嫁接了現代自由民主政治制度。這就意味著,如果想研究印度,既要懂它的宗教文化邏輯,又要懂它的現代民主制度的設計邏輯。更為重要的是,還要懂兩者之間的互動邏輯,這樣才可能對印度社會運行脈絡有個基本的判斷。

現階段中國對印度的研究已經處于何種狀態?我該從哪個方面切入呢?這是我求解中需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

從文化邏輯線上看,中國在古印度的宗教文化研究上,已經有了很多積淀。早期如法顯、玄奘印度取經,現代如徐梵澄、季羨林、金克木等學界大家對印度宗教文化的研究,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直到今天,北京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仍有一批在印度宗教文化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即便在世界范圍內,中國對印度宗教文化的研究也占有一席之地。但從政治邏輯上看,我們對印度的民主政治和法治研究還處于比較落后的階段,尤其是對印度憲法的研究。到目前為止,中國大概只有三位學者的博士論文是關于印度憲法的,他們畢業后也沒能專職從事這個領域的研究。2022年8月,“大學沙龍”邀請我就“印度的種姓歧視與憲法破解努力”做一個講座,讓我邀請評議人。我借此機會請求在香港和臺灣的學術界同仁,幫我打聽從事印度憲法研究的中國學者,結果一無所獲。這驗證了我進入印度第三年的初步判斷:中文文獻中對印度的了解還停留在古代,這對理解印度宗教文化邏輯很有價值,但卻無助于判斷現代印度的實際運行。基于這樣一個判斷,我決定專注于印度法治,尤其是憲法研究,以期能在中文文獻相對空白的領域盡一份力。

在專業知識生產方面,我在學術刊物上就印度憲法制度的設計與運行、印度民主政治的運行、印度民間組織發展、國家創新、法學教育、基礎教育、律師制度、種姓制度的憲法應對等話題,發表了一些階段性研究成果。不過普通人很少會讀這些有較強專業性的學術文章,又由于本領域專業學者的稀缺,這些文章發表后基本上就被束之高閣了。所以,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能只專注于書齋中的知識生產,還要將自己的“知識成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化。

如何將相對嚴肅的思考通俗化表達,以便于傳播,是我要解決的第三個命題。

我創立了微信公眾號“印中智慧橋”和今日頭條賬號“文娟看印度”,經常在上面分享一些階段性感悟,且力爭通俗。我還利用一些相對嚴謹的平臺媒體分享見聞,如澎湃新聞。這些分享已經發揮了作用,尤其引發了那些去過印度的人的共鳴,我也因此結識了許多對印度感興趣的同仁。當然,我的公眾號文章達到10萬+閱讀量的很少,可見想在流量和嚴謹之間達成平衡并不容易。新媒體傳播還存在一個明顯的短板,即時效性強存續時間短,且篇幅較短很難系統地表達觀點。

本書是另一種努力,希望以通俗的語言和相對嚴謹的學術視角將印度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進行有趣且體系化的分析。為此,本書挑選了三十個故事,也可以說是三十類生活和工作經歷的片段,用這些豐富甚至有點跌宕起伏的經歷以及感受,來勾勒我的印度印象和對印度印象的表達。我將從不可思議的入職說起,進而分享我對愛爭辯的印度學生和駕馭多元文化的印度精英的觀察,也就校園流浪狗如何成為校長最頭疼的問題撥云見日,還介紹了我在印度日常生活中為孩子選學校、到醫院看醫生及印度計劃生育對我的影響等體驗;我也會分享我對印度素食文化、冥想文化、另類“時間觀”、“禮尚往來”和“不拒絕”文化等的感受和觀察,還會從我在印關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賈特人騷亂、大法官選舉之爭、反性騷擾運動等事件,來分析印度治理中的種姓問題、司法獨立問題和女性保護問題。

我用心挑選這些經歷,希望將我在印七年的好奇、困惑和求解的心路歷程呈現出來,也期望其能相對完整地勾勒出印度社會運行與治理的總體輪廓。本書的每段經歷都是一個故事,讀者可跳著讀,選擇自己最好奇的部分。同時,不同故事之間也會就類似話題相互呼應,如《賈特人騷亂為哪般》、《拉文德生活中的種姓影子》和《印度高考有多難》,雖在內容上各有側重,但在印度種姓問題上的討論卻可以相互補充,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個立體式的印度種姓觀察視角。再比如,《牛為什么寫進了憲法》、《印度到底是不是個法治國家》、《大法官選任之爭》和《校園里的流浪狗》會從不同側面討論印度的治理邏輯。而《在印度建一座哈佛》《與印度精英共事》《我那愛爭辯的印度學生》《印度的大家庭觀》《“車上真的有空調”》等,則從不同視角討論了印度精英的思維特點以及影響其成長的文化背景。

■ 馬路上的牛(作者隨拍)

幫助讀者了解印度不是本書的唯一目的,這本書更期望喚起大家對“不同”的興趣,激發對多元的想象力,以及愿意從“不同”中去反思那些我們不曾留意并已經固化了的思維。于我而言,印度錯綜復雜的矛盾、豐富的多元化,對我思維邏輯沖擊很大,讓我受益頗多。

這段經歷,讓我想到了很多自己以前沒想到或沒去認真思考的問題。比如,印度文化是內求性文化,這讓印度的現代化呈現出很多特色,尤其是對精神的不懈追求,讓我不時追問自己,人的精神需求與物質滿足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互動關系?再比如,印度人對其他生靈的態度跟我們有很大不同。

這體現在很多方面,小孩子不會去隨意傷害其他小動物,野生動物隨處可見,以及素食主義盛行等。這也讓我不時反思,人到底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去對待其他生靈?經常聽到有人將中國政府和印度政府做比較,也有人質疑印度的民主運行。兩國間穿梭讓我時時體驗著兩國政府的不同運行邏輯,并不時思考國家權力運行質量的評判標準,是看政府如何被限制以不做壞事還是看政府如何被賦能以做好事?再比如,到了印度后才發現,多元是印度的文化基因。在印度生活,你會發現,“不同”是基礎,“同”是例外。這讓我也不時思考,多元環境帶給印度公民個體的思維優勢和劣勢是什么?給國家治理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又有哪些?

這本書的目的是——“啟悟”傳遞。如果在讀這本書時,你不自覺地發現了某個新的視角,或想到了某個從未想到的問題,并對這個問題有一探究竟的沖動,那本書的愿望就實現了。如果讀完后,你感覺沒什么啟示,請不要失望,很可能是我表達能力不足所致。當然,也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你周邊的人讀了,感到比較受啟發,而你卻沒有。那也不要失望,人的“悟”需要機緣。如果一個人有很強的先入為主的思維習慣,或好奇心因歲月侵蝕而鈍化,也或者生活中正面臨巨大挑戰而有些消極情緒,都可能會影響“悟”的發生。不過,“悟”的發生有多種形式。只要有所意識,改變就已經開始。

THE END

原標題:《我在印度做教授》

閱讀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6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25)
    发表
    热评论
    非要把自己活成反面教材。
    2020-10-16 ∙ 湖北
    1
    回复
    举报
      看得清楚还跳河?自己寻死怪不得别人。
      2020-10-16 ∙ 广东
      回复
      举报
        新评论
        非要把自己活成反面教材。
        2020-10-16 ∙ 湖北
        1
        回复
        举报
          看得清楚还跳河?自己寻死怪不得别人。
          2020-10-16 ∙ 广东
          回复
          举报
            加载中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百家乐官网长玩必输| 澳门百家乐官网群代理| 澳门百家乐玩法| 百家乐官网八卦投注法| 大发888游戏在线客服| 怎样看百家乐路单| BB百家乐官网大转轮| 淮阳县| bet365进不去| 百家乐真人游戏网上投注 | 威尼斯人娱乐网反水| 百家乐群柏拉图软件| 百家乐官网21点| 扶绥县| 立即博最新网址| 百家乐具体怎么收费的| 金宝博百家乐现金| 百家乐官网java| 博彩旅游业| 百家乐免| 百家乐专打方法| 十三张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马鞍山市| 二八杠生死门口诀| 星期八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路单纸下载| 威尼斯人娱乐老品牌| 百家乐庄闲的比例| 百家乐有多少网址| 百家乐官网投注平台信誉排行| 威尼斯人娱乐场官网| 百家乐庄闲比| 百家乐胜率被控制| 王子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明珠娱乐开户| 中国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积分| 博彩娱乐场| 爱玩棋牌官方下载| 大发888缺少 casino| 大发888yule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