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晚報協會年會在南京舉行,百余家媒體老總共謀融合轉型
10月25日,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下簡稱晚協)第33屆年會在南京舉行。
作為“晚報界”的年度盛會,全國各地約140家晚報等媒體的社長、總編輯參會。中國晚協現有會員單位192家,無論是發行量還是經營規模,中國晚報界都穩居中國報業的“半壁江山”。
開幕式當天,南京下著霏霏細雨,讓人體會到幾絲秋意。與會的相關領導及媒體老總們,也有多人借用“秋涼”的天氣來形容當今傳統媒體的處境。
作為中國最資深的晚報的“掌門人”,新民晚報社長、總編輯朱國順在演講中透露,新民晚報最高的發行量是186萬,那時是在1997年,而彼時該報有200多位員工,每年創造利潤達4個億。
然而,“自從2012年Iphone4上市的那一天開始,移動端迅速崛起,從此改變了整個媒體生態環境。”朱國順說。在此背景下,不少媒體面臨著陡然劇增的壓力,廣告營收也處于“斷崖式”下跌狀態,一些都市報紛紛走上艱難轉型之路,有的減薪裁員,甚至休刊、停刊。
“傳統紙媒可謂秋意正濃。”新華日報社社長、總編輯雙傳學在當日致辭中也說,情勢復雜、挑戰嚴峻,晚報、都市報正面臨著二次創業的緊迫需求,但“危機越是特險”,越是傳統紙媒“危中尋機”的機會,越需要傳統紙媒的如篡大筆,“求創新、開新局”。
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張百新在講話中說,對于傳統媒體來講,當下確是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但是,“對于那些唱衰傳統媒體、唱衰紙媒,唱衰晚報都市報的論調,我一貫是持有反對態度”。他鼓勵與會的媒體老總們堅定信心,在變革的大變局中,依靠改革的方法,開辟新的發展路徑,“再領風騷數十年”。

當日下午,以“新使命、新動能、新作為”為主題的中國晚協第33屆年會總編輯高峰論壇上,國內媒體中融合轉型探索中走在前列的幾家領軍者,如新民晚報、澎湃新聞、揚子晚報、封面傳媒等多家媒體的負責人紛紛“傾囊相授”,介紹了各自在移動互聯時代是如何轉型發展的。

新民晚報“掌門人”朱國順用16個字——“變革前夜、動能轉換、移動優先、剩者為王”,來概括他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傳媒業發展的可能態勢。他一并介紹了在移動互聯時代“晚報界”的媒體融合之路的“新民探索”。他透露,明天,也就是10月26日,新民晚報的短視頻平臺“上海時刻”即將上線。

2014年7月上線,脫胎于傳統紙媒東方早報的澎湃新聞,在短短4年間已成長為中國傳統媒體融合轉型的標志性案例,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也分享了澎湃新聞下一步的規劃設想,繼續堅持內容為王,并更加堅定地向“主流化、平臺化、全球化、生態化”方向發展。

作為活動的承辦方,新華日報社黨委委員、揚子晚報總編輯王文堅,也分享了揚子晚報是如何不斷地在動態調整紙媒與新媒體關系時如何重新尋求自身定位的。他表示,揚子晚報目前給自己的定位是“創意的服務商,內容的提供商,傳播的分發商”。為了實現該定位,揚子晚報一些做法包括,堅持內容為王、堅信優質內容的力量,創新表達、做好內容分發,做好創意服務,重塑媒體價值。
“晚報是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占據著全國平面媒體市場的半壁江山,其社會影響力、品牌知名度、讀者認知度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經過多年發展,積淀深厚的晚報地位特殊,往往是當地的文化品牌和城市的標志。如揚子晚報之于南京,新民晚報之于上海,羊城晚報之于廣州,都是寶貴的品牌資源。”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張百新在講話中說,晚報是黨的主流輿論陣地,在新一輪的媒體改革大潮中更應擔負起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使命,要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充分利用多年來晚報深耕本地化的資源,發展全方位的新媒體矩陣,構建全新的新媒體價值鏈,將內容、制度、盈利模式等方面與新媒體結合,打造傳統媒體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晚報協會是中國記協主管的國家一級社團,是以全國晚報界為服務對象的全國性群團組織,是黨領導的新聞界的重要群團組織。近年來,中國晚報協會每年舉行一次年會,下一次年會將在上海舉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