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現代化和現代性具有怎樣的內在聯系?
【編者按】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中國共產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也要符合本國實際,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
繼全國“兩會”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關鍵詞、“百年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關鍵詞、“小常識與大道理”關鍵詞等專欄后,2023年10月起澎湃新聞聯合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開啟“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對其理論體系、戰略安排、實踐部署等進行知識總結和理論解讀。
這一期的關鍵詞是:現代化和現代性。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現代性和現代化是一對相互伴生、相互影響的重要概念,兩者構成了描述和闡釋人類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屬性、模式和特征,并成為塑造一個現代性國家的主導邏輯。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普遍性趨勢,現代性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本質屬性及其表現形態的集中表達。
何謂現代化和現代性?
從概念看,現代化是一個時間性概念。所謂現代化(Modernization),廣義范疇上,是一個描述人類社會從傳統向現代演變和轉型的總體性概念。按照馬克思劃分生產方式的標準,“中世紀”前的歷史可以叫作“古代”,“中世紀”以后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大體上是“近代”,而西方資本主義(英國工業革命)之后的人類社會進入“現代”。狹義范疇上,現代化主要是指1500年以來、特別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乃至后工業社會轉變的社會變革,集中體現在經濟發展、知識增長、政治變革、文化變遷、價值重塑和心理適應等方面的全方位、系統性巨變。從語義學看,現代化既是一個動詞,表示過程或行為,具有“成為現代的、適合現代需要的”的基本內涵;同時,現代化也是一個名詞,表示狀態和結果,用于描述人類社會從公元1500年大航海時代以來出現的新特點和新變化。
從歷史看,世界現代化起步于18世紀,現代化一詞出現于18世紀中葉,“現代化”當時更多被看成一種社會現象。作為一種理論的現代化,則是從20世紀開始的,這主要是與二戰后大規模的發展中國家紛紛獨立和探索本國現代化道路緊密聯系的。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世界的現代化理論主要經歷了多元視角的分化和發展。一是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等從經濟增長角度界定經濟現代化的內涵。二是西里爾·布萊克從知識增長的技術角度解釋現代化的起源和動力。三是帕森斯、艾森斯塔特等人從結構功能主義的角度闡釋現代社會的分化和整合。四是阿爾蒙德、亨廷頓等人從政治結構分化、政治參與擴大等方面闡釋社會現代化的轉型。五是亞歷克斯·英克爾斯、安東尼·吉登斯等人從人的現代化和自我認同角度,探討社會現代化的演變。當前大概有經典現代化理論、依附理論、世界體系理論、后現代化理論、生態現代化理論、反思性現代化理論、全球化理論、多元現代性理論、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和綜合現代化理論比較流行,它們分別從不同角度解釋現代化的特征和機理。
從結構看,現代化標志著人類社會文明演進發展的一種趨勢的結構化狀態,從一種傳統社會的結構形態向現代社會的結構形態轉變。要素上,世界范圍內現代化進程已經催生和形成了諸如生產的社會化(工業化)、經濟的工業化、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世俗化、社會的法治化、組織的理性化、生態的綠色化等現代因素。標準上,工業化、市場化、民主化、理性化、法治化、城市化、綠色化、知識化、信息化、智能化、知識化等指標,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是否實現現代化和具有現代性的重要指標。價值層面上,自由、民主、平等、獨立、正義、科學、理性、進步等成為現代社會價值的應有之義。
所謂現代性(Modernity),就是指在世界現代化運動進程中形成的階段性成果所構成的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它是一種能夠將傳統和現代區分開來的諸多屬性化特質。關于現代性主要有兩類觀點。一類觀點認為,現代性早于現代化。這主要是與16世紀文藝復興的現代性啟蒙相關,該過程主要貫穿于16世紀至18世紀。現代性的核心特征是追求理性化,馬克斯·韋伯將其描述為一種擺脫愚昧、迷信專制而追求理性、科學和自由的“祛魅化”過程。另一類觀點則認為,現代性是伴隨現代化實踐逐步產生和演變的一些新特征或新特質的“集合”,現代性是現代化結果的抽象化表述,英國學者安東尼·吉登斯等人將現代性視為現代社會或工業文明的縮略語,它主要包括從世界觀(對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態度)、經濟制度(工業生產與市場經濟)到政治制度(民族國家和民主)的一套架構。現代性也是一個總體性概念,它包括人類社會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到精神層面等各方面因素于一體的體系。現代性并不是多種要素的簡單疊加和排列組合,而是由各種錯綜復雜的要素聚合和融合而成的。
不同國家的現代化方案豐富了現代性的內涵
西方現代化最早語境是工業化,西方社會經過工業革命率先進入現代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這種現代化不僅推動了西方傳統社會向工業化和都市化轉型,而且也推動了以商品為中介的普遍交往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并進一步推動全球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人類社會被大規模地卷入了追求現代性的現代化過程。250多年前的英國工業開啟了人類社會的第一現代化浪潮,卷入人口近4000萬;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美、日、德和蘇俄引領的第二次現代化浪潮,則有5億多人口涉及其中;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大規模發展中國家步入現代化進程,第三次現代化浪潮則覆蓋人口近40億。
現代化發生在人類社會的所有領域,追求和探索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世界現象。雖然各國在追求現代化和塑造現代性方面,具有需求一致性和方向趨同性,但通往現代化的道路卻各不相同,具有特殊性和多樣性。由于各國的經濟基礎、自身條件、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實踐中各國探索現代化的道路呈現出不同類型、不同模式和不同特點。當前主要有兩類典型的現代化道路和實踐形態。一類是以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為代表的現代化道路,通常稱為“早發型現代化”,也被稱為“內生型現代化”;另一條是發展中國家為代表的現代化道路,也被稱為“后發型現代化”,通常也稱為“外生型現代化”。也有學者將世界現代化區分為“前現代國家”“現代國家”和“后現代國家”。
從人類社會現代化整體性視角看,現代化與現代性之間是一種手段和屬性、過程和結果的關系。現代性是現代化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現代性支配著現代化的方向和路徑。現代化是塑造現代性的路徑和方式,實踐中不同國家多元化和差異化的現代化實踐路徑和探索模式,豐富和拓展了現代性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形態。即使是發達國家內部,也存在現代化的多元分化。西方國家受歷史文化、資源稟賦以及全球形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各國實現現代化的路徑也是同中有異。例如,英國和美國的現代化由民主化和工業化同時推動;法國的現代化是先有民主化后有工業化;德國的現代化則是先有工業化后有民主化。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既具有發達國家的共同特征,也有后發國家自身的具體特性。馬克思曾經指出:“工業化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來未來的景象”。但不同國家邁入現代化進程的歷史時機和發展路徑不同,因而,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過程具有非同時性、非同步性等特征,同時也具有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上的非一維化和多元分化的特點。發達國家和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的不同邏輯和模式,為豐富和拓展現代性的內涵和形態提供了可能。正如英格爾斯所指:“現代化傾向本身就是人類傳統文明的健康的繼續和延伸,它一方面全力吸引了以往人類歷史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一方面又以傳統所從來未曾有過的創造力和改造能力,把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新的高峰。”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始終面臨二重性問題。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必須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現代化進程,吸收早發國家的現代化經驗。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具有地區性和民族性的政治主體,必須在探索本國現代化進程中有所堅持和有所取舍,實現傳統和現代、外來與本來的有機結合。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