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技術新景象,四季更替里“慧”看煙火鄉村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年終章,自此輪回。從0到1,從1到45。一年又一年,我們在一個又一個“變”中,迎來了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國底氣、中國驕傲。
數智時代,我們更迎來了 “數字革命”浸潤鄉村后帶來的全新變革。而在這場數智“開荒”中,中國電信江蘇公司正將科技因子種入江蘇農村的田野上,成為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一頭“拓荒牛”。
春和景明,郊游去!
AI重現傳統,鄉村文化也潮范兒
去鄉村,“洗眼睛”看風景,感受傳統鄉村文化,已經成為了鄉村振興“美麗經濟”的重要一環。面對不斷擴大的美麗鄉村旅游版圖,中國電信江蘇公司利用大數據為鄉村旅游打造各種智慧平臺,成為了激活鄉村經濟的助推器。同時,中國電信江蘇公司還善用AI算法、大數據等技術的融合,將鄉村文化“玩”出了潮范兒。

在徐州沛縣魏廟鎮大運河民俗館,隨著一幅幅畫卷的展開,往昔繁盛的運河文明似又重現,通過數字手段為支撐的“沉浸式”“體驗式”“參與式”“交互式”的民俗展現,令人宛如親生置身運河旁側。
這一幕得益于中國電信江蘇沛縣分公司發揮鄉村振興平臺作用,針對民俗館不同場景設定個性化AI功能,打造包含“館內客流統計、多媒體數字展覽、火情預警”三大AI應用場景:AI系統通過分析天翼云眼拍攝實時畫面,精準識別出人群數量、流動方向等信息;多媒體數字展覽設置了觸摸展示系統、AI互動屏幕等智能設備,通過實物與虛擬場景結合,讓參觀者更直觀、生動地了解文化內涵;利用火情預警模塊,一旦危險產生,后臺AI算法分析即觸發報警機制,有效避免安全事故。
讓歷史會說話,用科技手段推動傳統民俗文化傳承,中國電信江蘇公司用自己的方式為江蘇鄉村文化創造新活力。
春耕夏耘,正當時!
以“智”播撒希望田野
如果說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新看點,那么春耕夏耘才是鄉村生活的本質。怎樣用科技因子為傳統種植帶來新希望?中國電信江蘇公司正在江蘇全域種下了科技興農的“種子”。
一部手機,就可以對水稻進行遠程灌溉;一臺電腦,就可以使稻田里的事盡在掌握之中;一個智慧平臺,就能夠連接起千余畝土地進行農事指導和輔助決策……一幅幅“科技范”十足的農業生產場景正給南京高淳和睦澗村的“土農業”帶來了新變化。

走進和睦澗村數字鄉村服務中心,智慧農業系統綜合服務平臺上跳動著氣象、水質、墑情、蟲情等農業生產數據。這是高淳分公司基于農業物聯網技術、GIS、測繪等關鍵技術,建成的和睦澗村地理測繪影像“一張底圖”,包括水稻大田、大棚、果園農業生產蟲情監測、墑情監測、氣象監測、田間智慧灌溉等。

這套智慧農業系統構建了“一個中心+N個系統”,運用5G+大數據+AI整合農業數據資源,對生產環境與生產流程進行實時傳輸和存儲,同時建立了水稻種植過程實時數據庫和可視化信息平臺,提供精細到地塊的具體農事信息。利用這樣的科技“嫁接”,中國電信江蘇公司用數字化助力水稻標準化生產,讓水稻自己開口“說需求”,真正實現了科學種植,從而達到預防病蟲害、降低施肥量、提高產量等目的。
從體力到智力、從“靠經驗”到“靠數據”,這種以工業互聯網思維的方式為數字農業種植帶來了全新體驗,打造了現代農業種植和生產范例,也正是這樣的“智”管讓今年和睦澗村迎來了水稻豐收。
小滿大滿,江河滿!
水韻江蘇更“精智”
江蘇多水,這里水網密布,齊聚大江、大河、大湖、大海、大運河。怎樣智用水,用好水,已成為了江蘇鄉村振興的必答題。
在連云港,中國電信江蘇公司和崗埠農場共同打造5G+智慧農業項目,實施了“5G+智慧水泵”。利用5G專網精準覆蓋,實現水閘泵站遠程控制、在線水質監測、供水管網監測、水雨情監測等各類終端實時接入。針對灌溉供水全流程(取水點、管網、泵站等),搭建“智慧灌溉管理平臺”,實時顯示各泵站的實時水流量、壓力等數值,根據這些動態數值,操作人員能及時監測到哪里缺水、哪里可以暫停供水。真正做到用“一張網”就實現了“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可視化”。


不僅用好水,更要防得住水的隱患。在南通,中國電信打造防溺水智能系統,以“人防+技防”模式,如同一個“水上哨兵”,為鄉村織密防溺水數字防線。據了解,這套結合區域警戒、生物識別、云計算、遠程對講等技術搭建了智能防溺水系統,基于5G技術高速率、低延遲的特性,通過AI智能分析、人形跟蹤,聲光報警及喊話提醒等方式對靠近水域的人員進行實時驅趕,單套設備覆蓋范圍可達1公里。如果有人即將面臨溺水危險情況時,系統通過AI識別,能夠精準、快速定位他的身份信息,并及時通知后臺監控部門,有效避免危險發生。“有了這套系統后,大大彌補了鄉村水域盲區多,監管人手不足等問題。”同時,系統還具備云儲存功能,可以對監控錄像進行回訪溯源,為調查事故和追究責任提供堅實的證據。
秋收冬藏,樂豐收!
上天入地“智”相伴,數字鄉村有看頭
“黑科技”可以輔助種植,“黑科技”還能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完水稻,江蘇的數智鄉村相當高級。

在興化市智慧農業園,一輛輛搭載著中國電信5G+北斗定位無人收割機在田間忙碌作業。種糧大戶們介紹到,“無人收割機不僅速度快,還特別省,每畝田就可以節約500塊人工費。”這樣的精彩一幕得益于中國電信江蘇公司在數字鄉村上的深入建設。在興化,中國電信江蘇公司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領域深耕筑基,充分結合興化傳統農業產業,開展新模式、新裝備、新技術的創新推廣,通過農田5G基礎網絡全覆蓋、農田作業智能化裝備改造和農作管理大數據平臺建設,解決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實現“耕—種—管—收”全過程數字化升級。
同時,數字項目的碩果還“種”滿了鄉村各處:共同打造了全國首個5G+無人農場——興化現代農業產業園;針對興化漁業養殖產業,實現全生命周期和全產業鏈數字化;打造興化首個5G+智能工廠——田園主義標桿工廠;建成5G+智能倉儲物流現代化工業互聯網應用平臺;聚焦農產品食品安全溯源,進行“一個平臺,多套系統” 的農產品溯源體系建設,實現了“從源頭到餐桌”數字化溯源等。
數字鄉村的豐收不僅在地里田間,在江蘇全域鄉村的數字治理上,中國電信江蘇公司用人+技術的雙輸出模式,收獲了“碩果累累”的成績。

為打造駐村幫促新樣板,2021年,中國電信江蘇公司派駐鹽城分公司接入中心副主任童黎出任鹽城響水縣小尖鎮姜圩村擔任黨總支第一書記,同時還將“智慧大屏” “天翼云眼” “天翼云播”“智慧黨建”“智慧農業”“鄉村電視臺”等于一體的數字化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帶進了村。在兩年的時間里,22個鄉村振興幫促項目在村里“落地發芽”。2022年,姜圩村被鹽城市評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村,村集體經營收入由名列倒數到躋身全縣第三。

在淮安漣水縣費莊村,由中國電信江蘇公司派駐姚旭輝擔任第一書記后,這個曾經的“落后村”不斷簇新:借“網”出海,費莊成立了電商平臺中心接入中國電信的積分商城,為這個村探索除服務業新渠道,年銷售收入高達150萬元;為全鎮160個五保戶安裝天翼看家,給獨居老人配備了健康監測手表,費莊首創了“紅色管家”服務,為留守兒童開設“六點半學堂”,讓一老一小都有了守護和依靠。
一個個優質數智助力鄉村振興的“樣板”正在江蘇全域開花結果。截至10月底,中國電信江蘇公司在全省共“點亮”9845個行政村,占比超七成;保持城鄉光網全覆蓋,農村區域網絡接入能力普遍達500M,并可按需提供千兆網絡服務;建設數字鄉村綜合信息服務云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推動信息化與“三農”工作全面融合,目前全省數字鄉村2.0版本的示范村達5689個。
煙火鄉村,數字助燃。未來,中國電信江蘇公司將繼續用數智“破題”,點亮江蘇鄉村的數字征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