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穿越30年,四會新地標彰顯城市發展魅力

30年春風化雨,30年砥礪前行,30年滄桑巨變。
從1993到2023,四會發展蹄疾步穩,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城市地標,是喚起人們對城市記憶的最簡單的形態;四會的地標,是四會經濟實力、發展狀況以及生活方式合力作用下的地域經典。
今年,是四會市撤縣設市30周年。30年的時光里,屬于四會的美麗地標層出不窮,它們共同拼湊出四會在這30年中的時代印記。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美麗地標,你最喜歡哪個?


四會人民廣場宏偉壯觀,遠覽蒼茫群山,近倚行政中心。
廣場分為城市公園、文化廣場、音樂噴泉廣場三個部分,而最為醒目的就是廣場入口的一排氣勢恢宏的古羅馬風格柱子。

四會人民廣場充分體現了四會人民海納百川、開拓進取、文明進步的精神風貌。1999年1月開放以后迅速成為四會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深受群眾喜愛。


六祖寺位于四會貞山風景旅游區。
六祖寺曾于嘉慶十四年 (1809) 重修,后因年久失修,只存后殿。1997年夏,六祖寺由鄉眾捐資重修,移址至貞山大坑村,占地約6萬平方米。


2000年秋,六祖寺重修告竣,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寺的主體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六祖殿。

新寺建成后,八方善信前來朝拜敬重惠能弘揚佛法的功德,同時,六祖寺自此成為了四會一道靚麗的地標風景。


在四會商業中心廣場旁的路中央,矗立著一位手持柑桔的少女雕塑,它是四會最早的城市標志性雕塑——柑鄉少女。
她目視遠方,手持柑桔,神情自然,身姿妙曼,身旁擺著滿滿兩籮筐桔子。

2003年2月,由美術院校設計,采用漢白玉石雕刻的“柑鄉少女”雕塑就矗立在四會市人氣最旺、商家最為聚集的商業中心廣場旁。
至今,它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變化,雖然城市中心已遷移,但它依然是許多四會人心中的“地標”。


▉ 鄧小川 攝
柑鄉大橋位于四會城區,橫跨綏江東、西兩岸,是一座別具一格的廊橋。

大橋于2003年奠基動工,橋下有16根水泥鋼筋結構的圓柱橋墩,在橋身的觀光道上,有5座古色古香的觀光亭。

每座觀光亭為3層,登上觀光亭放眼望去,一河兩岸的美景便盡收眼底。每當夜色降臨,配上橋身的霓虹燈光,柑鄉大橋便更顯迷人。


四會廣場一期,建設起止2013-2015年,項目占地面積29635.1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61061平方米,擁有約8.3萬平方米商業體系、約4.4萬平方米住宅及商務公寓,約2.5萬平方米停車場配套。

四會廣場二期,建設起止2016-2022年,建設為一個大型城市綜合體,包含5棟圍合式布局的塔樓,以及商業裙樓和地下車庫。
四會廣場項目豐富了四會市府商圈的商業形態,與其后落成的嘉宏國際中心一起,被譽為四會城市CBD(中央商務區)。


姚沙大橋是我市西城區防洪堤安全達標加固工程的市政配套項目,起點位于東城街道,與貴華路、沿江東路相接,橫跨綏江,終點位于貞山街道姚沙圍。

作為打通四會城區綏江兩岸交通瓶頸、緩解交通阻塞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姚沙大橋項目建成通車后極大地改善了四會交通狀況,同時,其優雅的外形使其成為了市民群眾游覽觀光的打卡點。


▉ 張志英 攝
四會市體育館,坐落于貞山新城廣強大道旁,體育館建筑面積為27736.58平方米,場內座位數5050個,平面采用長方型內場和橢圓形觀眾席的基本形式,主館建筑平面呈現橢圓形柑桔形狀。

▉ 鄭建華 攝
體育館全民健身運動場包括籃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等內容。

▉ 羅炳昆 攝
為大力弘揚奧運精神,推廣和普及柔道運動,傳承兩屆奧運冠軍冼東妹的拼搏精神,加快柔道文化傳播速度,推動四會柔道品牌建設,2022年8月7日,在肇慶市“全民健身日”啟動儀式上,四會市體育中心體育館命名為冼東妹體育館。
現在,冼東妹體育館已成為四會市民運動健身的首選之地。


▉ 華堅 攝
中國四會玉器博覽城,坐落于中國玉器之鄉廣東省四會市的核心玉器商圈,緊鄰四會大道。
玉博城占地30多畝,總建筑面積達17萬平方米,其中商城經營面積為7萬平方米,是超大規模現代化玉器展示交易中心,被授予“中國翡翠制品采購基地”“廣東省誠信示范市場”等榮譽稱號。

2019年,玉博城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將有助于玉博城聯手旅行社的強大資源優勢,不斷拓展合作領域,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認識四會、蒞臨四會。


2023年10月,四會標志性文旅項目——四會桔子里夜經濟文化街區(“桔子里”)正式開業。

“桔子里”項目位于四會市地標——冼東妹體育館旁,以桔子酒吧街、網紅茶飲街、燒烤小吃街、露營公園四大特色區為核心,匯聚青創、文化、音樂、美食等豐富業態,成為了大受市民群眾歡迎的新地標。

翻開四會發展的歷史,
我們還能找到更多
能夠被人們稱之為地標的
美麗建筑。
在你心目中還有哪些
四會的美麗地標?
歡迎在評論區
與大家一起分享
屬于你的四會城市記憶。
參考資料:
1.《人文四會》,陳以良,2011-12
2.《四會文史》,嚴榮勛,2019-05-15
3.《四會年鑒》,四會市年鑒編纂委員會
四會市融媒體中心 四會發布編輯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