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京大學教授呼吁:把版面留給年輕人
在近期舉辦的《江海學刊》創刊65周年座談會上,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暨歷史學院教授孫江談到了學術期刊的職能定位。他表示,一份好的學術期刊是研究、教育和宣傳三個品格共同推動的結果。期刊應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要發揮地域性優勢、編輯團隊優勢,應把作者的重心放在年輕人身上。
根據南京大學旗下微信公眾號“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綜合評價研究院”近日刊發的發言記錄,孫江表示,一份好的學術期刊應該有三個標準:第一個是研究。學術期刊以發表優秀論文、推動學術前行為本旨。第二個是教育。研究沒有限制,觸及事物的多樣性、差異性乃至對立性,但從期刊的教育職能看,則以追求最大公約數為導向。第三個是傳播或曰宣傳。期刊發行后要送到讀者那兒,如何把學術觀點、教育宗旨傳遞給讀者,是需要認真考量的。
他表示,研究、教育、傳播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張力。研究追求特殊性,“標新立異”;教育倡導“求同存異”,追求同一性;傳播特別是宣傳,旨在把研究和教育成果社會化,因而“張大其事”。對三者的不同側重規定了期刊的性格。
孫江提到了一部由南京大學前身——國立東南大學創辦的學術雜志《學衡》,“百年前,面對滾滾西潮,如何守住中國文化的根,進而繼往開來,一群國立東南大學的教授聚集在一起,創辦了《學衡》,其宗旨是:昌明國粹,融化新知。‘國粹’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精粹,它的反面是‘國渣’,這個詞當時就有了。那么什么是新知呢?指外來的知識,相對于已知的知識(傳統文化)而言。對于新知,不能全盤照收,要融化它,和國粹結合在一塊。”在他看來,一本民間雜志能把研究、教育、傳播高度融為一體,在時光過去100年后依然熠熠閃光,《學衡》毫無疑問是楷模。
“再看當下,我們的學術期刊數量之多,刊發的論文之眾,堪稱世界第一。有多少好文章?平心而論,很少!”孫江表示,作言造語,妄稱文武的學術太多了。我們有愧于時代,有愧于納稅人。一本好的學術期刊是編輯、作者和讀者三者“共謀”的產物,作者是入口,編輯是中介,讀者是出口,其中編輯最為關鍵,決定期刊成功與否。
孫江提到,衡量好編輯的準則有三條:首先要“眼光高”,知道論文的優劣。很多編輯可能不寫論文,但他們絕對是高級的論文鑒賞者,像文物專家一樣。第二要“身段低”,眼光代表的是品味,身段反映的是教養,好的編輯懂得尊重作者。第三點也非常重要,即“骨頭硬”,在堅持政治正確的前提之下,要敢于推動追求個性化、特殊性的研究。有些論文可能不合時宜,但可以引導,要愛護有加。
在他看來,一本好的期刊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發揮地域性優勢,發揚編輯團隊的特長,為此一本好期刊應該把重心放在年輕作者身上,特別是青年博士身上。回顧世界學術,成名學者在其成名之際大多成了過去時。“我不是危言聳聽,試看有多少學者的研究超過了自己的博士論文?每次開會,總有編輯圍著我這個年齡的學者約稿,從‘油膩男’處能約到什么好稿子?我孤陋寡聞,好像國外重要學術期刊的主力都是年輕作者。”
他認為,好的編輯要把重心放在對年輕作者的挖掘和培養上,“如果你們發表了他們的論文,我可以擔保一句話:永遠活在他們心中。如果你們草率拒絕一個年輕作者,傷害一顆年輕的心,我也敢說會得到這么一句話:想象的報復——怨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