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私印“得物”電商平臺包裝帶貨銷售,17人被抓涉案2000萬元
未經授權私自開模印制“得物”電商平臺專屬包裝箱、防偽扣等包材,利用消費者對該平臺獨有“鑒真”服務的認可和信任,為假冒商品披上“正品”外衣。
日前,上海警方在“礪劍2023”專項行動中,根據企業提供線索縝密偵查,成功偵破一起非法制售注冊商標標識案,抓獲羅某、宋某等犯罪嫌疑人17名,搗毀制假窩點6處,查獲制假設備68套,收繳假冒電商平臺品牌標識的包裝箱、防偽扣等170余萬件,涉案金額達2000余萬元。

真假平臺包裝對比。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朱奕奕 圖
名牌運動鞋被認出是假貨
今年8月,市民小黃在過生日時收到了朋友贈送的一雙名牌運動鞋,不料剛穿出門就被認出是假貨。
懊惱之余,他想起收到運動鞋時,有滬上某電商平臺的品牌外包裝和鑒定證書,遂向平臺客服投訴并要求退貨賠償。
經平臺方鑒定,不僅這雙運動鞋本身系假冒產品,連印有平臺標識的包裝紙盒和內部的鑒定證書、排扣等也都是假冒的。
據小黃的朋友稱,這份禮物是在一個自稱“可以官方鑒真”的“微商”處購得,并非買自該電商平臺。雖然價格明顯低于市場價,但在該“微商”的直播間里,背景都是該電商平臺標志性的“藍箱子”(均為仿冒品),出于對平臺的信任他才下單購買。
隨后,平臺方又在多個網絡購物“直播間”內發現有商家通過展示該品牌仿冒“藍箱子”來誤導消費者品質保障,從而帶動“假貨”銷量的情況,遂向警方報案。
接到報案后,上海市公安局寶山分局在市局食藥環偵總隊的指導下,組織精干警力成立專案組,在啟動警企協作機制、指導平臺方梳理投訴信息并對相關包材進行鑒定的同時,全力開展案件偵查、深入追查制假源頭。

售假直播間畫面。上海市公安局供圖
制假工廠位于福建某地
據了解,該電商平臺具有“先鑒定,后發貨”的品牌特色,平臺商品必須經過多重查驗鑒別、確保全新正品后才能發貨,并配以“極光藍”包裝盒、鑒別證書、防偽扣(貼)、品牌膠帶和面單等防偽“五件套”。
而經過平臺方鑒定,相關假冒包材與官方制品相比,在印刷顏色、排版和包裝工藝上有著諸多差異,包裝內部的“鑒真二維碼”也無法掃描出任何產品的鑒定結論。
這些假冒的包材既誤導消費者購買假冒商品,也嚴重影響了該電商平臺的品牌形象。
為維護良好營商環境、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專案組從假冒包材的銷售、運輸渠道入手,循線追蹤生產窩點,最終鎖定了位于福建某地的制假工廠。在福建警方的全力支持下,專案組經過2個月的走訪調查,逐漸厘清了相關窩點的作案規律和銷售渠道,一個以羅某、宋某為首的制假售假團伙逐漸浮出水面。
在掌握充分證據后,10月12日,上海警方對6個制假和倉儲窩點展開集中收網行動,一舉抓獲犯罪嫌疑人羅某、宋某等17人,當場繳獲大量假冒包材和全部制假設備。

制假工廠。上海市公安局供圖
家人合力“黑白顛倒”生產
經查,犯罪嫌疑人羅某在經營包裝材料批發生意時,發現某電商平臺的標準化包材享有較高市場信譽,不少商家經常購入假冒包材包裝自家產品以提高銷量,遂萌生了私自印制牟利的念頭。
2021年以來,羅某在未取得該電商平臺授權的情況下,和父母、兄弟分工負責原材料采購、開模印刷、打包運輸等,模仿正品樣式生產防偽扣、鑒別證書、膠帶,在空白紙箱上印制電商平臺專屬標識和“極光藍”色,最終組成“四件套”套裝出售獲利。
為了逃避打擊,制假團伙采取“黑白顛倒”生產模式,白天關門停工,僅進行原材料的收貨和整理,直到夜幕降臨才開始生產,假冒包材制成后連夜裝車運至犯罪嫌疑人宋某處進行分銷。
據宋某交代,個別“微商”在網絡直播或社交平臺銷售時,會把假冒“藍箱子”擺成背景墻,或者直接將產品與“四件套”同框展示,給不明真相的消費者一種“品質保障”的心理暗示,再通過“官方鑒定”“包退包換”“尾貨代購”等話術誘導,能夠不同程度地提高產品的銷量和單價。
目前,犯罪嫌疑人羅某等11人因涉嫌非法制造注冊商標標識罪被寶山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犯罪嫌疑人宋某等6人因涉嫌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被寶山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警方將持續循線追查相關假冒包材去向,深挖打擊售假違法犯罪行為。
警方提醒,消費者應從官方渠道購買商品,不要輕信所謂“二級經銷商”“內部代購”等不法商家,一旦發現相關侵權假冒犯罪線索,請第一時間報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