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弟子追憶“中科院最美玫瑰”:她做到了當老師的最高境界

“像,真像,像當年一樣優雅。” 鮮紅綢布落下,塑像露出,現場不少人發出感嘆。10月14日,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建校40周年慶典上,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教授李佩塑像揭幕。
誕辰100周年:對學生就像對孩子
“今年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建校40周年,也恰逢李佩先生誕辰100周年。”揭幕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說道,“先生是我國老一輩知識分子和教育工作者的杰出典范,在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老一輩知識分子和教育工作者赤誠報國的家國情懷和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
回望其一生,載譽累累。她是國科大外語系的創建者,被國內外同行稱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她堅守在英語教學一線,被譽為國科大“最美教師”、“中科院最美玫瑰”;她和李政道先生一起開展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CUSPEA)項目,幫助學生開啟中國自費留學之路;離休后她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創辦中關村大講堂,堅持長達13年之久并與鄭敏哲先生共同創立錢學森科學和教育思想研究會。
2017年隆冬,99歲高齡的先生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余香芬芳。
作為首屆研究生,1978年,白春禮走進新建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后改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即中國科學院大學前身),成為李佩先生門下學生。
“她對教學要求嚴格,對我們這些學生關懷,慈愛。”白春禮說,在自己畢業后兼任研究生院院長的13年間,先生時時刻刻都在關心支持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每逢節假日,自己都會到先生家看望一眼,報告國科大和中科院的發展。
原國科大校長丁仲禮是李佩82級學生,回憶起先生教書時的情形,很難找到一個詞來概括。“她對所有學生就像是對自己的孩子一樣。”丁仲禮向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形容,先生剛柔并濟,愛生如子,“做到了當老師的最高境界”。
嚴厲而慈愛的先生:不監考,在黑板寫下Honest
先生有嚴厲的時候。
對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洪鐘和李佩先生的關門弟子、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國科大教授楊佳兩人而言,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先生的考試制度。
“她很重視學生的誠信,我們考試的時候,李佩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個Honest,就走了,時間到了再過來收卷。”楊佳說,她考的不只是書本上學到了什么還有做人的基本品質。
“先生在考試成績上也不放松。”李洪鐘補充,不及格就是不及格,不能講情面。
但先生又是極其溫和的。
楊佳告訴澎湃新聞,先生總在各種大事小事上關懷著學生,自己出書時,先生來支持作序,在會議發表感言時,會提及學生成就,在生活上更是無微不至。
“我29歲的時候失明,先生掛心著這件事,在2001年左右,就在思考著能不能用GPS來導盲。”楊佳站在李佩雕塑前方,輕輕說著,“希望有一天科技進步,我能看到李佩老師的雕像。”
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丁文軍印象里的李佩先生從不懲罰學生,而是代之以鼓勵。上課的時候也總是言語柔和,有條不紊,精準到每個詞都會仔仔細細給學生講清楚。
如今,薪火相傳,丁文軍已在國科大從教14年,在14日的校慶儀式上榮獲“李佩優秀教師獎”。
作為李佩先生生前的同事,國科大外語系教授郭建說,她在教學中嚴厲而又慈祥,在生活中,則是一位“學識非常淵博,平易近人、生活簡樸,有大愛”的長者。
“在90年代,先生已經70好幾了,身體比較弱,但在交通不如現在方便的年代,她還堅持自己坐公交,倒好幾趟,從中關村到玉泉路校區開會。”郭建向澎湃新聞談起李佩生前的點滴說道,學校本來想派車接送,“她不肯,怕麻煩,堅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而最讓郭建感動的是,李佩先生不但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教育事業,還把一生的積蓄都陸陸續續捐獻了出來,而自己卻過著儉樸的生活,“每次見到她時衣著也十分樸素”。
幾年前,李佩先生委托朋友把畢生積蓄捐給了中科院力學所和國科大時,不要任何儀式,“就像交了一次水電費。這樣的事做了一件又一件”,郭建對此事記憶猶新。
為紀念李佩先生及其丈夫“兩彈元勛”郭永懷,今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布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編號為212797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李佩星”。
“行星運行在天上,塑像扎根在地上;前者翱翔宇宙,后者近在身旁。”在揭幕儀式上,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顏基義如是總結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