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編者按】
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中國共產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也要符合本國實際,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
繼全國“兩會”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周年關鍵詞、“百年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關鍵詞、“小常識與大道理”關鍵詞等專欄后,2023年10月起澎湃新聞聯合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政治學會開啟“中國式現代化”關鍵詞。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對其理論體系、戰略安排、實踐部署等進行知識總結和理論解讀。
這一期的關鍵詞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之一在于其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在2007年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些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長期停留在中等收入階段的現象。根據世界銀行最新標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在1036至12615美元之間的國家被稱為中等收入國家。“中等收入陷阱”是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困境,表現在經濟發展長期停滯甚至倒退,社會面臨兩極分化、階級固化的突出矛盾問題。具體而言,被困于中等收入水準的國家表現為:投資比例低;制造業增長緩慢;產業不夠多元;勞動力市場狀況貧窮;國民受教育程度較低;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嚴重,內需不足。巴西、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國家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而韓國和日本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實現經濟騰飛,成功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
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引下,中國具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優勢和能力,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是由全體人民所共享,這保證了中國在現代化道路探索中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成功的前提在于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的血肉聯系保證了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成果能夠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這從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等方面得到提出體現。中國式現代化著眼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從帶領人民群眾解決溫飽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探索共同富裕問題,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的中國式現代化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有著緊密聯系。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助力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家治理能力的成熟決定著中國能夠為彌合財富鴻溝探索出一條有效的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號召全黨全國全社會合力攻堅,打贏脫貧攻堅戰,使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攻堅,中國實現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惠及人口最多的減貧進程,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建國以來,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中低收入國家以及中高收入國家的躍升。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101.6萬億元人民幣,歷史上首次突破100萬億,2022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1萬億元,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增長5.0%,今年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9%,超出市場普遍預期,前三季度5.2%的增速也超出了全年經濟增長5%的目標。中國近年來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與高收入國家發展的差距繼續縮小。
著力推進共同富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力推動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所說:要鼓勵勤勞致富、創新致富,鼓勵辛勤勞動、合法經營、敢于創業的致富帶頭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幫后富,不搞“殺富濟貧”。今后我國著力布局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創造更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同時把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作為主攻方向,著力推進鄉村振興,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新興產業中注重擴大就業容量,解決好重點群體就業問題。
第三,踐行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這都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堅實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伴隨高科技領域愈發成為大國競爭的關鍵領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還需要在持續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質機制作用,盡快在前沿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攻克更多“卡脖子”技術,贏得科技競爭的優勢。
第四,中國積極通過高水平對外開放,融入國際經濟治理改革進程中,助推自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是全球120多個國家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早已與世界經濟、國際體系緊密融合。伴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高水平開放助推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為突出的作用。今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十周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向世界提供了重要公共產品,十年來這一倡議走深走實,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愈發展現出磅礴的生機與活力。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強調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因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成為中國推進制度型開放的重要抓手。此外,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通過發展自貿區建設以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及此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提出將會舉辦的“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等一系列內外聯動平臺建設,都為中國經濟不斷增量提質注入更多活力要素,從而進一步助推中國越過“中等收入陷阱”。
可見,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以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通過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等一系列戰略舉措,能夠有效推進中國經濟保持發展活力,提振各方對華經濟增長信心及預期,有助于中國越過“中等收入陷阱”。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科社教研部講師,博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