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1·9全國消防日 | 江蘇揚州:“火焰藍”筑牢古城“防火墻”
今天是11月9日,也是第32個全國消防日。在游人如織的揚州古城東關街旅游景區內,有這樣一支隊伍,十多年如一日守護消防安全,他們是廣陵區消防救援大隊東關街專職消防救援站。全國消防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東關街探訪這支消防隊伍。
布點建站
滅火救援有了“高效圈”
國家4A級景區揚州東關街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全長1122米,建筑眾多、巷道狹窄、人口密集,商業發達,致災因素多,火災荷載大,消防安全風險長期存在。2009年10月,東關街專職消防救援站成立,13名消防員擔負著東關古街以及周邊社區約5.09平方公里的滅火救援任務。

自2019年以來,東關街轄區內的火災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從最初的一年發生近百起火災,下降至如今的每年十多起。如此顯著的降幅,這是如何實現的?
為筑牢古城“防火墻”,更好應對復雜多變的消防安全形勢,揚州市消防部門探索出一條夯實古城消防安全的新路子,以多形式、多舉措深化古城火災防控,在空間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古城消防救援圈”。“點”上依靠東關街專職隊就近處置,“線”上依托廣陵路、邗溝路聯動增援,“面”上依托古城內6個商業片區27個微型消防站聯勤聯動,筑牢古城火災“防空網”。
此外,揚州市消防救援支隊以“5分鐘消防救援圈”為基礎,著力打造“貼得近、聯系緊、防得住、救得了”的“楓橋式消防隊站”。
數字賦能
老街古巷有了“安全衛士”
如今,如果你到東關街走一走,就不難發現,老街有了新變化。在這里,幾乎每家每戶門口都掛起了滅火器,居民家里的電器線路也進行了改造,還安裝上了手動報警按鈕、獨立式感煙報警器,所有的商鋪都安裝了簡易噴淋,老街巷每隔200米就有一個消火栓……一套智慧消防系統的覆蓋,像是為歷史街區安上了預防火災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統領這些智能設備的,是一個“智慧大腦”。記者在揚州古城消防智慧監管中心看到,通過一塊大屏幕,老街古巷的感煙報警器、電氣火災監控設備、水壓檢測設備、手動報警器數據實時更新,一旦出現異常,后臺會第一時間發出預警,以便消防員及時趕到現場處置。
近年來,揚州市消防部門在明清古城制高點安裝2套智能云臺網絡攝像,依靠“天眼”系統24小時對古城全域進行掃描巡查,能夠及時發現監控區域內的異常煙霧和火焰,3D定位著火點,自動生成到場最短路徑并發送至轄區消防站、街道(社區)和公安派出所,實現對重點目標和關鍵區域的可視化監控。東關街專職消防救援站指導員張華峰介紹,近3年來,該系統已成功發送火災預警67起,有效避免了小火蔓延形成大災。
嚴陣以待
群眾安居有了“守護人”
8日上午9點,記者跟隨消防員一起走進揚州古城一家商鋪內進行安全隱患排查。一輛消防巡邏車在古城內街邊停下,4名消防員下車后,排成縱隊走進一家商鋪。“老板,您好!我們是東關街專職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員,檢查一下您店內的消防設施,排查一下安全隱患。”進店后,消防員詳細檢查了消防設備是否正常使用、電器線路設置是否合理、是否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等情況,并培訓店鋪人員正確使用滅火器與消防栓及宣傳消防安全常識。

近三年來,東關街專職救援站的消防員們走訪古城居民家庭6000余戶,排除各類消防安全隱患5000余處,對7000余戶老舊居民住所完成電器線路換線穿管、漏電保護裝置免費更換,電氣火災起數同比下降27.1%,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得到全面提升。
“守護古城安全,靠技防也靠人防。”張華峰說,“消防宣傳監督工作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只有我們多流汗,人民群眾才能少流淚。”
為了增強社區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張華峰帶著隊員們走進中小學校,還多次牽頭聯合社區、街道走進百姓家中宣傳消防安全知識,講解家庭用電安全,廚房灶臺著火時應使用何種滅火工具等,使消防安全知識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記者 黃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