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香山論壇|全球核風險關注度陡增:核擴散、核戰爭外,還有“數字威脅”核安全

核武器使用可能性正在增加、核軍控體系面臨嚴峻挑戰……全球核風險加劇。
“過去四年,國際形勢變化很大,我們見證了烏克蘭危機等很多大事,對于我關注的領域——核安全和網絡安全領域也有很多大事,烏克蘭危機爆發引起是否會使用核武器的討論、核軍備競賽、重啟核試驗等等,全球核風險急劇增加。”談到核風險,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高級研究員司樂如(Lora L Saalman)向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如是說道。
北京香山論壇時隔四年回歸線下舉行,過去四年全球核風險大幅提升,因此,本屆論壇上涉核言論明顯增多,核風險的關注度陡增。
備受關注的核風險
10月30日上午,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在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第一次全體會議“大國責任與全球安全合作”上進行發言。在提及觸發俄使用核武器的條件時,紹伊古強調,俄羅斯僅會在本國遭到核打擊或國家存亡面臨威脅時才會使用核武器。
東盟秘書長高金洪在第一次全體會議發言中也提及核武器,表示希望大國能夠與東盟合作,呼吁大國加入《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
在30日下午舉行的平行分組會議中還設置了“核風險和全球安全”的議題,來自中國、俄羅斯、美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的專家學者就核風險、核軍控、全球安全等話題進行討論。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兩位朝鮮的軍方代表也在會場聆聽會議。
北京香山論壇涉核言論增多以及關注核風險并非毫無根據,而是過去幾年的全球核態勢發展,引發了軍界、學界乃至普羅大眾的高度關注。就在論壇舉行前夕,北約和俄羅斯舉行了針鋒相對的核演習。
10月16日,北約啟動了名為“堅定正午”的核演習,演習時間持續到本月26日,共有13個北約成員國參加演習,共有60架各型飛機參演,其中包括偵察機、加油機及可攜帶核炸彈的戰斗轟炸機,以及美國空軍B-52H戰略轟炸機。演習的地點在意大利、克羅地亞和地中海地區,比以往的演習范圍更廣,演習半徑覆蓋南歐和中東地區。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此次演習有助于確保北約核威懾力量的可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北約核演習結束當天,俄羅斯國防部10月26日宣布,在總統普京的指揮下,俄前一天舉行了三位一體戰略核力量的演習。俄軍參演部隊進行了戰略導彈(不帶核彈頭)的實際發射,包括俄戰略導彈部隊從普列謝茨克國家航天試驗場向位于堪察加半島的庫拉靶場發射一枚“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俄海軍“圖拉”號戰略核潛艇從巴倫支海水域發射了一枚“深藍”潛射彈道導彈,俄空天軍兩架圖-95MS遠程戰略轟炸機也發射了巡航導彈。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26日刊文稱,此次俄戰略核威懾力量演習是向美國發出的一個重要信號,以提醒西方國家應在多大程度上參與對俄的戰爭,盡管他們目前不是直接參與,而是通過代理人參與。
除了北約與俄羅斯在歐洲的核對抗,全球另外一個熱點地區——東北亞近期的核態勢同樣令人關注。10月17日,美國B-52H戰略轟炸機首次降落韓國軍事基地,韓國媒體將這一舉動解讀為“向朝鮮發出警告信息”。該轟炸機之后還與韓國及日本空中力量首次進行了聯合空中演習。
據環球網報道,朝中社10月20日發布評論文章稱,此舉是美國因內外被困而故意挑起的核戰爭挑釁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2日,美國海軍核動力航母“里根”號停靠韓國,美軍稱,此舉旨在展現美國對韓提供延伸威懾的承諾及韓美聯合防衛態勢。今年3月,美國核動力航母“尼米茲”號時隔五年停靠韓國,7月,美國戰略導彈核潛艇時隔40年停靠韓國。近年來,美國戰略資產頻繁在朝鮮半島周圍集結,引發一些周邊國家的關注和擔憂。
談及核風險,同濟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夏立平在論壇期間向澎湃新聞表示,現在大家關注的最大的核風險就是會不會爆發核戰爭,俄烏沖突爆發后,北約和俄羅斯一些官員發出了一些暗示可能使用核武器的言論,北約和俄羅斯擁有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核武器,外界的擔憂自然會增加。
在“核風險和全球安全”平行分組會議上,俄羅斯政策研究中心理事會主席、退役中將葉夫根尼·布仁斯基(Evgeny Buzhinskiy)也表達了這種擔憂。葉夫根尼·布仁斯基表示,俄羅斯同西方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斷惡化,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核風險議題變得越來越復雜。但俄方奉行的核政策遵循的宗旨是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因為任何國家出現核戰爭都會被摧毀。俄羅斯僅在遭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攻擊,或者遭到常規武器攻擊且國家生存受到威脅時才會使用核武器。
不可忽視的新核安全風險
傳統核安全風險越來越受關注,新核安全風險同樣不可忽視。
隨著數字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核武器系統,比如核指揮系統,網絡攻擊是否增加核風險已經引發關注,因為在沖突升級之際,網絡攻擊可能會造成意外風險,導致出現核誤判。
司樂如告訴澎湃新聞,現在網絡攻擊越來越多,有國家行為體的,也有非國家行為體,現在網絡攻擊核武庫的問題也已經引起了重視,比如網絡攻擊核指揮系統,核指揮系統里有大量的電腦,還有通信衛星等指揮通信設備,這些都是有可能遭到網絡攻擊的設備,技術上也有被攻擊的可能性,一旦出現網絡攻擊,就可能出現核誤判。
“新興核技術不斷升級,人類控制能力存在隱患,全球核風險加劇。”司樂如指出。
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大學國際關系系主任愛德華多·迪亞茲(Eduardo Antonio Diez)在平行分組會議上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核風險不僅是核戰爭和核擴散,還包括人工智能對核安全可能造成的影響,核武器中如果使用人工智能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愛德華多·迪亞茲表示。
美國媒體此前報道稱,美國“民兵”系列導彈就被認為極易受到網絡攻擊。據稱,當前已知能夠影響核武器發射決策過程的方法包括:數據篡改、干擾網絡通信信道或網絡欺騙。成功的網絡欺騙還可能會干擾決策制定,進而造成潛在的災難性后果。
網絡攻擊核基礎設施的事件已經發生多起。2010年伊朗核電站遭受“震網”病毒攻擊,導致1000多臺離心機癱瘓。2019年12月,印度官員承認,其最大的庫丹庫拉姆核電站計算機網絡在當年10月份遭受外來攻擊。2020年12月,美國能源部和美國國家核安全局掌握的證據顯示,有黑客入侵其網絡。
雖然庫丹庫拉姆核電站反應堆運行沒有受到影響,但這一事件再次發出警告,人類社會兩個最大的安全風險,即網絡攻擊與核威懾,正在發生危險的“碰撞”,其嚴重后果,完全可能演變為無法控制的人禍。
在此次平行分組會議上,與會的專家學者還討論了核軍控、核軍備競賽和核擴散等議題。
10月18日,美國在內華達州南部核試驗場進行了一次高爆試驗。試驗使用了高能化學炸藥和放射性同位素指示劑來“驗證新的預測爆炸模型”,新模型有助于“探測其他國家的原子爆炸”。就在其進行試驗前,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剛剛一讀表決通過了撤回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法案。也正因此,美國此次試驗引發了人們對世界核大國之間新一輪核試驗競賽的擔憂。
對于俄羅斯近期撤回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批準,紹伊古在發言中也有提及。紹伊古表示,俄羅斯近期撤回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批準,是一種保障與美國平衡的方法。他表示,美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因此很難說是誰在破壞這一條約。
“一直以來核武器更多是威懾作用,個別國家開展核試驗、退出《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等行為一定程度上帶來核風險摩擦,但發生核戰爭的概率很小。”司樂如認為。
一位與會軍控學者也向澎湃新聞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即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很低。“當下,核武器是用來威懾的,除非不想活了,國家的未來也不要了,才會使用核武器,核武器是用來保底的。”
俄羅斯近期撤回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批準是近幾年核軍控體系支離破碎的案例之一。進入21世紀,美國先后退出《反導條約》《中導條約》,如今碩果僅存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也因為美俄關系惡化暫停履約。
與會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在地緣沖突加劇的背景下,建立有效的軍備控制機制和維護戰略穩定的必要性仍然非常重要,尤其是擁有絕大多數核武器的美俄兩國,應該有更多的實際行動。
迪亞茲指出,2022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十次審議大會由于分歧未能通過成果文件,俄羅斯近日通過法案撤銷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這說明如果大國不參與多邊軍控、防擴散與裁軍進程,無核國家所能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
美英澳三國核潛艇合作等也在沖擊國際核不擴散機制。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趙小卓表示,核武器破壞力巨大,但當前核不擴散機制越來越弱,“這是大家擔心的,如果這樣下去,受害的是整個人類”。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