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76歲老院士郭光燦:搞科研就是為了國家強盛

1942年,郭光燦出生在福建的一個漁村,從小就天資聰慧。1960年,以數理化三科均為98分的成績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錄取。5年后,郭光燦大學畢業,獲無線電電子學學士學位,留校任教,從此,除了講臺授課,搞科研成了他最大的愛好。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科學春天的到來,讓他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那時候一心就想把時間找補回來。”郭光燦回憶,當時條件艱苦,冬天沒有暖氣,抱著一個暖水壺,每天看書到半夜是常態。
“當時因為經費缺乏,做起科研來往往是捉襟見肘,在那樣的情況下,發現光做實驗行不通,就改做理論,于是選擇了光學領域中的冷門——量子光學。”從那時起,郭光燦開始了自己倔強的“少數派”科研生涯。
選擇量子光學,純粹是從學術愛好出發,因為大學學的是量子力學,量子世界的奧妙激起他的好奇心。“要是把量子理論用到光學中去,一定會有新現象。”郭光燦推測。
1981年,39歲的他通過公開考試選拔,公派出國學習。在國外兩年,郭光燦發現,量子光學領域的研究,國外早在20多年前就開始涉足,而國內學術界幾乎無人問津。
目睹了這種差距,郭光燦并沒有灰心,反而以更大熱情投入到量子光學領域的研究中。他暗下決心:回國后一定要把這門新的學科組建起來。
1984年,他用校方資助的2000元組織召開了中國第一次量子光學會議,與會的20多名科技人員雖然大多未曾開展過量子光學研究,這次會議卻成為中國量子光學發展的起點。
回國后,隨著研究重新步入正軌,郭光燦對量子領域的認識也越來越豐富。這時,一個新的想法開始浮現在他的腦海里。
上世紀90年代初,當量子信息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國際學術界悄然萌芽時,郭光燦就敏銳地意識到,這是極富生命力的嶄新發展方向,是中國可能在國際學術界獲得一席之地的大好機遇。
然而,搞好科研,僅憑一腔熱血還遠遠不夠。在提出量子信息之初,這一想法遭到了不少質疑:量子信息理論能否具有說服力?量子光學尚處于起步階段,量子信息能搞成嗎?郭光燦這樣回答:“要以搞‘兩彈一星’的精神來推動量子信息的發展,以搶占先機。”
“從事量子光學是基于興趣,但研究量子信息不僅僅是興趣。”郭光燦坦言,量子信息可以為國家未來的科研和國防實力作出貢獻。有了這樣的論斷,他又一次選擇了“冷門”。
做理論、培養研究生、參加國際會議,提高基礎。5年后,郭光燦的團隊在量子信息領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他所帶領的學生隊伍也逐漸成長起來,并先后培養出多名科學院院士,其中就包括潘建偉、彭堃墀、孫昌璞和杜江峰。
在郭光燦看來,這批院士就好比國內量子信息領域的一顆顆種子,為量子信息10多年的蓬勃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今,當年被視為偏科冷門的量子信息成了全世界致力研究的熱門。回憶起這段經歷,郭光燦充滿自豪,“我們搞科研就是為了國家強盛。”
“郭老沒有什么愛好,如果有,那就是待在辦公室和實驗室。”郭光燦的助理段開敏說,郭老現在一年仍有不少時間在外出差做學術交流,“他周末很少休息,也沒有星期幾的概念,說起時間都是幾月幾號。”
明年,是國內第一次量子光學會議召開35周年。“準備把當年參加會議的老先生再次邀請過來,告訴他們,當初播下的量子研究的種子,開花了。”郭光燦認為,這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價值。
從事了一輩子量子領域的科研工作,已過古稀之年的郭光燦依舊堅守如初,在他看來,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不論身處哪里,都應當為自己國家這個階段的歷史任務作出貢獻。這是時代的擔當,也是民族的傳承。
【網友留言】
網友xBukb:錦繡山河日新月異,人民生活節節高升,偉大的祖國我愛您!
網友囂。:我在祖國邊陲,我為祖國祝福,愿祖國繁榮昌盛。
網友1exJa:我以我心愛祖國,我以我行報祖國!
網友非誠勿擾:復興路上有你我,奮斗的中國最美麗。
網友小魚兒:為您添磚,為您揚帆。
網友慧慧sorry:我們最強大的背景就是中國!我愛您,祖國母親。
網友和風福韻:凝心聚力,有你有他也有我,愿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人民越來越幸福安康!
(原題為《一名七十六歲老院士倔強的科研生涯 “搞科研 就是為了國家強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