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環保監測“包合格”,誰來監督第三方監測機構?

全面整治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已被列入生態環境部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這個行業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呢?近日,有媒體記者臥底西安、太原兩家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發現他們經常弄虛作假,通過偽造、篡改監測數據,出具虛假監測報告等方式,幫助排污企業蒙混過關。
拿自來水替代醫療污水水樣;污染物超標數十倍仍可合格;沒有為采樣器接通電源就完成擺拍采樣;“包合格”成監測行業潛規則……這樣的報道細節,讓人大跌眼鏡。誰能想到,原本以客觀、公正形象示人的第三方監測機構,居然成了非法排污企業的粉飾者;原本被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寄予厚望的第三方監測市場,居然如此亂象重重。
此番媒體臥底揭露的行業真實一面,只是第三方監測機構弄虛作假的冰山一角。公開信息顯示,僅今年以來,全國就有多省公布了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的典型案例,數量之多、涉及面之廣、類型之多樣,足見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
一個細節頗具代表性:為了方便監測機構操弄數據,有廠家生產的監測儀器專門留有“后門”,只要輸入密碼,就能更改其中任意監測數值。這意味著,造假的觸角已然延伸到了上游的設備制造環節,產業鏈的“成熟”程度可見一斑。
對此亂象,很多聲音都建議應加大對違法違規監測機構的懲罰力度,以提升其弄虛作假的成本。從現實案例看,確實已有相關造假機構的負責人被追究刑責。這當然是遏制監測機構淪為違規排污企業幫兇的一個重要舉措,但是加大事后懲處之外,面對已然行業化的亂象,還是需要有更多源頭性的治理思維。
理論上,第三方機構參與監測,是在環保系統監測機構之外增加了社會化的監測力量,這對于推進政府環保職能的轉變,強化監測公正性等,都是有好處的。但正如目前的亂象所反映出的,第三方市場壯大后,它們與企業的不當利益勾連又成為新問題,不能處理好這個問題,改革的初衷就可能被架空。
顯然,如何監督好第三方監測機構,避免其與違規排污企業形成“合謀”,已成為新的監管課題。
事實上,2015年,原環保部就曾出臺指導意見指出,省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完善日常監督檢查機制,加強過程監管和信息公開,定期和不定期地檢查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監測質量,公布社會環境監測機構概況和環境監測服務行為監督檢查結果,建立公示制度和退出機制。現在,這些檢查和公示機制、退出機制,是否已建立?
還要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第三方監測弄虛作假的普遍化,根子其實還是在于企業違規排放的“日常化”。近年來,環保力度的升級和治理成效有目共睹,但依然不能低估一些企業因利益原因在違規排放上的僥幸心理,以及由于監管力度加大,而產生新的“作弊”方式。
比如,我們經常會發現一種現象:幾乎所有企業都按規定配備了該有的環保設備,但現實中很多都成為擺設,并沒有按規范投入使用。那么,在第三方的定期監測之外,對于環保設備的運行情況、企業的真實排污狀況,職能部門如何能夠實現更有效的監督?
一句話,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包合格”成為一種盛行的行業風氣,并不僅僅是市場的扭曲。如何在機制、制度上規范好這個新興市場,并強化對企業違規排放的有效監督,需要有更系統的審視。這考驗著職能部門的智慧,也考驗著推進環保治理繼續深入的決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