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開幕到閉幕!在現場,他們用這三個“最”守護亞運會

良渚之光交映秋分,風雅錢塘盡展眼前,荷桂共生浪漫唯美,數實融合點燃火炬,高能瞬間值得銘記……從9月23日晚,杭州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在“大蓮花”杭州奧體中心體育場舉行,到10月8日晚的告別時刻,16天的亞運會留下太多的驚艷瞬間。
當人們把目光聚焦于這些瞬間的時候,有一群人在場館外的各個角落守護著。為了全力以赴保障亞運會,應急通信局成立了大網保障和視訊保障兩支突擊隊,14名保障隊員、2輛應急基站車和5輛衛星通信車從8月28日起陸續向杭州進軍,保障開閉幕式和比賽期間的通信網絡。
此外,在亞運會舉辦期間,應急局重點保障26條涉及亞運會相關業務電路、99根重要光纜,嚴格落實“一日雙巡”工作要求。隨著亞運圣火緩緩熄滅,應急通信局也成功為杭州亞運會保駕護航。
最“姍姍來遲”的任務
相較于杭州奧體中心的人潮涌動,杭州亞運會主媒體中心外的衛星場站略顯安靜。應急局轉播人員用另一種方式參與這場體壇盛宴,讓開幕式上每一幀精美的畫面、每一個激動的時刻傳向全球。
接到任務一小時內出發
此次在應急局參與的亞運會保障任務中,開幕式保障任務“姍姍來遲”,直到9月20日中午,受亞運會主播機構央視委托,才確定應急局為亞運會開幕式提供轉播服務。在接到任務后一個小時不到,一輛衛星通信車載著轉播設備,從上海莘莊衛星地球站駛出,轉播人員沈敏和吳偉就在這輛車上,他們將執行開幕式轉播保障任務。
兩個多小時后,轉播車到達杭州,在亞運會主媒體中心,先期到達的集團高級專家、負責時政新聞轉播的視訊保障突擊隊隊長盛亮前來協助他們進行準備工作。但是天公不作美,時大時小的雨經常光臨,“雨如果太大我們就暫停工作,避一下雨。”沈敏說,大概用了一個小時,完成了準備工作。

9月22日,進行用戶測試,雖然15:00才開始,但兩人早上就來到現場,進行設備上電、檢查等。開通鏈路、接收信號、傳輸內容,當客戶通過衛星清晰地接收到聲音和圖像,意味著此次測試成功了。
每一秒鐘都很重要
9月23日,浸在蒙蒙細雨中的杭州迎來了開幕式的日子。
早上9點,沈敏和吳偉先后來到工作現場,進行最后的檢查。考慮到要值守到將近半夜,沈敏帶了餅干、面包等干糧。
在上海,應急局黨委書記、局長金浩坐鎮天鑰橋路監控中心,指揮開幕式保障工作。副局長趙昶從9月16日起就嚴格執行領導帶班值守,確保保障工作萬無一失。
夜幕降臨時,天放晴了,璀璨燈光點亮杭州的夜空,“我們高度緊張,進入了備戰狀態,水也不喝一口。”沈敏說,19:30,他們根據要求開始上星,監測轉播。

在衛星轉播車內不到5平方米的操作區域,沈敏和吳偉在操作臺前監視著屏幕以及各種數據。領導人入場、升國旗奏唱國歌、運動員入場……小小的工作區域安靜著、沸騰著,他們從監視器中領略開幕式的美。
當主火炬被點燃,開幕式進入到高潮,沈敏和吳偉在屏幕前坐了2個多小時了,直到22:00之后開幕式結束,他們才揉揉眼睛,到車外放松一下。夜晚,氣溫不到25度,吳偉穿上了當天剛買的外套。
離開時,已經23:00了,叫不到車的他們走了半個小時回到酒店,一路上暢談著開幕式上的精彩。
10月6日,國慶黃金周的最后一天,沈敏和盛亮再次奔赴杭州,為保障亞運會閉幕式轉播進行準備。
最強悍的“待機時間”
伴隨著亞運會的開幕以及賽事的白熱化,一條條和亞運會相關的時政新聞傳送到千家萬戶。9月22日至24日,由盛亮帶領的視訊轉播團隊日夜堅守,4輛衛星通信車完成了77個小時的轉播上星傳輸時間,確保重要時政新聞傳送。
在樹蔭中尋覓最佳位置
在亞運會開始前一周,盛亮和團隊成員就從上海出發了。此行,他們要完成時政新聞的視頻傳送保障。團隊成員分兩組,每組2人,分別駐守在兩個地點。
9月17日和18日,大家忙著準備工作。盛亮和保障人員吳維負責的點位“先天條件”不好,“這里是一個賓館,大樹非常多,對星不太方便。”盛亮說。
在茂密的樹蔭下,大家尋找著對星的最佳位置,龐大的衛星通信車以10厘米或20厘米的距離慢慢移動,不斷調整方向。每次車輛調整好位置,不僅需要重新測試,還要和衛星公司再次進行測試,確保對星達到最佳效果。

兩個點位各停放著兩輛不同型號的衛星通信車,C頻段衛星通信車和KU頻段衛星通信車,要對不同的衛星,因此并不是一輛車對好了,另一輛車就可以“照葫蘆畫瓢”,“還要考慮車停放在規定區域,給其他車騰出空間。”盛亮說。
如果沒有遮擋物,一般對星只要10分鐘左右,而這次卻用了2個小時。最終,衛星通信車從兩棵樹留出的一小片月牙形的空隙中,找到了最好的對星位置。
18個小時堅守現場
時政新聞視頻傳送時間較為隨機,用盛亮的話說,就是“什么時候有視頻過來,什么時候就要傳送”。
開幕式當天,和各國領導人以及亞運會相關的時政新聞非常多,10:00開始傳送,盛亮和吳維8:30就趕到點位,確保信號正常,這一天也是極為忙碌的一天,不到10平方米的衛星通信車工作區域里經常擠滿了來取視頻素材的人。
各個比賽場館的視頻信號都匯集到衛星轉播車,通過解碼后,讓中央臺工作人員選擇他們所需要的視頻素材并進行編輯,最后的成品還得由衛星轉播車傳輸到北京。

9月23日22:00,開幕式接近尾聲,但盛亮他們的工作并沒有停下來,相反更加忙碌,越來越多的視頻涌過來,所有的視頻都要在第一時間傳送出去。直至9月24日凌晨2點,視頻傳送工作才告一段落,此時,盛亮和吳維在現場待了將近18個小時。
由于9月24日10:00還要繼續進行視頻傳送,盛亮和吳維回到酒店休息了沒幾個小時,又在8:30出現在了現場,開始視頻傳送前的準備工作,確保不出現差池。
最漫長的現場駐守
8月28日,隆重的杭州亞運會應急通信服務保障出征儀式在莘莊衛星地球站舉行,拉開了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為期41天的杭州亞運會通信保障序幕。那天,就有保障隊員奔赴杭州,一直要駐守到亞運會結束。
第一批奔赴現場
亞運會期間,各國代表團、各地觀眾相聚杭州,順暢的網絡可以讓他們第一時間分享現場的喜悅。
薛黎冰,是應急局此次派出的大網保障人員之一,也是8月28日第一批奔赴杭州的隊員之一,和他一起的還有劉任貴。“我們的停車點位在主媒體中心外,考慮到越臨近開幕,管控就會越嚴格,所以我們提前入場。”薛黎冰說。
在主媒體中心區域,薛黎冰和劉任貴主要負責進行視頻推流,也就是利用應急基站車車頂上的攝像頭對主媒體中心外的車輛出入口進行實時監控。9月18日和19日兩天,薛黎冰和劉任貴對車輛進行了上電和設備調試,并開啟了攝像頭,攝像頭所拍攝到的場景就會回傳到應急局的推流平臺上。

每天的8:30—19:00,薛黎冰和劉任貴輪流到現場值守,確保設備正常工作。他們住在距離現場7公里開外的賓館,由于交通管制,打車不能直達目的地,下車后總要走一段路才能到達。
時陰時雨時冷時熱的天氣讓薛黎冰前幾天得了感冒,不斷咳嗽,但他依舊堅持在現場值守。
每天最早開始最晚結束
除了薛黎冰和劉任貴,另外兩位大網保障人員陳聰和趙世坤在杭州奧體中心綜合訓練館進行大網保障。9月6日,應急基站車先行到杭州停靠在指定點位,9月13日,陳聰和趙世坤來到現場開始保障工作。
9月14日,按照計劃要開通應急基站車,但過程并不順利,接電、傳輸、展開基站、調通設備、基站入網……兩位保障隊員按照步驟操作,但是由于杭州核心網的光纖線路沒有調通,拉長了作業時間。那天,從9:00一直到18:00,最終開通了應急基站車,信號覆蓋綜合訓練館附近2公里的范圍。

雖然綜合訓練館并不像其他比賽場館那樣,運動員和觀眾比較多,但每天,陳聰和趙世坤輪流到崗值守,從7:30—23:30,整整16個小時。“保障時間是跟著比賽來的,從最早開始的比賽開始到當天最后一場比賽結束。”陳聰說。
為了按時到崗,陳聰和趙世坤早上7點就要從賓館出發,巡視設備、桅桿、電源線、監測數據,一般回到賓館要零點之后。由于每天坐在車里的時間較長,每次收工時,兩人都覺得肩頸有點酸痛。
此次亞運會恰逢中秋國慶“合體”,應急局大網保障人員在現場度過了雙節。
亞運會上體育健兒在賽場上揮灑汗水,突破自我。而于無聲處,應急局保障人員支撐起的一張“硬核”通信網絡一直默默陪伴著來自亞洲各國的運動員、工作人員和觀眾,展示著一場精彩的“中國式保障”,他們也在用奉獻成就另一種精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