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職業伴娘”走紅,會讓婚禮變味嗎?
十一長假,婚禮扎堆舉行,“職業伴娘”再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顧名思義,“職業伴娘”是婚禮策劃和執行崗位的一種,負責承擔伴娘的職責,協助新人舉行婚禮。有媒體報道,21歲的吳茜(化名)作為伴娘已經跟過50多場婚禮,她還經營著一家伴娘工作室,將各個伴娘對接給不同需求的新娘,收費在358元至488元不等。

應當看到,不少人對職業伴娘確實有著真實的需求。比如,因為地域或時間原因,新娘的閨蜜朋友在外地無法到場;再如,在一些地方的習俗中,伴娘需要是未婚女性,而新娘身邊適合做伴娘的朋友親人都已經步入了婚姻殿堂;或者,新娘不想麻煩朋友遠道而來,抑或臨時出現狀況需要救急等等,都可以請一位職業伴娘作為替補。從這個角度來看,職業伴娘的出現是婚慶市場進一步細分的體現,也代表了市場對于個性化、專業化需求的回應和滿足。
另外,不可否認,在婚禮過程中,伴娘可以提供不少有價值的服務。比如,給新娘提供陪伴和支持、在新郎“闖門”環節活躍氣氛推動流程、幫助新娘更換婚服、保管物品,以及處理其它突發狀況等等。職業伴娘一般具有更豐富經驗,就像我們請攝像、請化妝、請婚禮督導一樣,請一位職業伴娘也可以在相關環節中大大減輕新人的壓力。

“職業伴娘”伴隨需求而興起,對此我們不妨保持寬容審慎。不過,人們對于“職業伴娘”存在爭議,主要在于婚禮本是充滿情感的場合,人們擔心,雇傭職業伴娘會不會讓婚禮變得程式化、商業化?伴娘如果過于“職業”會不會削減婚禮的神圣感和親密感?會不會出現推銷額外產品、侵犯新人隱私等情況?
“職業伴娘”會不會讓婚禮變味,這個問題一方面在于個人的接受程度和需求度,另一方面也取決于雙方如何合作。作為一項新興職業,目前“職業伴娘”依然存在準入門檻低、服務標準和收費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這就提示新人,需要在尋找伴娘以及協商溝通上多下一些功夫。

例如,要提前與對方溝通好婚禮流程、新人的期望和需求等等。如果有隱私和保密的要求,也要提前告知對方,并落實在協議中。通過事前的溝通,新人可以來充分表達自主需求,來確保伴娘不會太過“喧賓奪主”,或者“取代”親朋好友的角色。
其實和婚慶公司一樣,“職業伴娘”也是婚禮中負責策劃與執行的一份子。是標準化還是個性化,始終取決于新人的需求和愿望。婚禮是否會變得程式化,還是要看新人對于婚禮的態度和理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