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自貿區十周年|創新土壤滋養生物醫藥產業,華領醫藥如何成樣本企業
【編者按】
2013年9月,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設立。以這座“開放之城”為起點,中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已走過十年。2019年8月,上海在臨港又設立了全國唯一一個自貿試驗區新片區;而行至中國南端,海南自由貿易港也正在“蓬勃興起”。
截至目前,全國范圍內形成擁有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雁陣”。十年之間,近半國家層面復制推廣的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源自于上海首創或同步先行先試,充分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十年之間,包括上海自貿區在內的自貿試驗區,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六分之一以上的進出口總值和吸收外資總量,為中國自身經濟發展以及參與國際競爭注入了新的強勁動能。
回首過往十載,站上新的起點,自貿區試驗區建設將迎來新機遇、帶來新輝煌。
自貿區建設發展的十年,也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能力不斷提升,開始與跨國藥企同場競技的十年。在上海張江這片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集聚地和發展沃土上,華領醫藥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下稱“華領醫藥”,2552.HK)是眾多“明星”中的一家。
9月26日,華領醫藥藥物研發生產部高級副總裁、首席制造官佘勁在接受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自貿區內生物醫藥產業的集聚對華領醫藥的成長影響深遠,“一方面,檢測、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生產等各個環節的企業和相關方都在這里,我們的上下游合作就非常方便;另一方面,人員聚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這不僅僅局限于公司內部人員,甚至不僅僅局限于合作伙伴,而是整個行業的高度聚集帶來了人員的流動、思想的碰撞、科研上的溝通等等,這對于效率提升幫助是很大的。”
華領醫藥創始人系陳力博士,其于1992年博士畢業后加入跨國藥企羅氏的美國研發中心,2004年回國建立羅氏中國研發中心,任首席科學官和董事,負責羅氏中國研發戰略制定和實施。2011年,陳力毅然創立了華領醫藥,落戶上海張江,針對全球糖尿病患者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研發全球原創新藥。2018年9月,華領醫藥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0月8日,華領醫藥研發的全球首創新藥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華堂寧?(多格列艾汀片,dorzagliatin,HMS5552)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準。華堂寧?獲批兩個適應癥,即單獨用藥治療未經藥物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者在單獨使用二甲雙胍血糖控制不佳時,與二甲雙胍聯合使用,治療成人2型糖尿病。
“2012年,多格列艾汀在中國IND申報獲得突破,2022年,藥物獲批上市,我們差不多花了10年時間,總投入近20億人民幣。”佘勁說,和所謂的“新藥研發平均需要耗費10年時間10億美元”相比,華領醫藥可以算是“多快好省”完成了自己的首款新藥研發,這和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極佳的土壤密不可分。

華領醫藥藥物研發生產部高級副總裁、首席制造官佘勁。澎湃新聞記者賀梨萍 圖
十年磨一劍:全球首創新藥獲批上市
從全球范圍來看,糖尿病都是一個持續增長的健康負擔。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數達到5.37億,相比2019年增加7400萬,增幅16%。2021年,糖尿病及其并發癥造成的全球衛生支出約為9660億美元。
中國的糖尿病防控形勢也不容樂觀,2021年患者人數已達1.4億,其中約7283萬名患者尚未被確診治療,比例高達51.7%。與此同時,糖尿病患者血糖大幅度波動又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腎病、眼病、糖尿病足等一系列并發癥。
1921年,胰島素被發現,這是歷史上最偉大的醫學發現之一。而胰島素的投入臨床,也標志著糖尿病管理時代的開端。一百多年以來,科學界和醫學界對不同類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理解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推動了糖尿病患者的診療進展。
“全世界在過去100年中開發了有9大類、上百種不同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但糖尿病的問題仍然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佘勁提到,全球的糖尿病患者仍然存在著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
2012年,華領醫藥正式開啟創新藥的研發征程。當年首次實現了全球首創新藥多格列艾汀在中國IND申報的突破;緊接在2013年,僅用時8個月,獲得多格列艾汀在中國首次進人試驗的臨床批件,填補了首創新藥在中國首先進人研究的空白。
從機制上來理解,正常生理狀態時,人體血糖水平的波動維持在3.9-5.6mmol/L這一狹窄范圍內,以確保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這種狀態稱之為血糖穩態。葡萄糖激酶(GK)作為細胞內葡萄糖代謝的第一個關鍵酶,介導了人體的葡萄糖感知與調控,是人體自身葡萄糖維穩機制——血糖穩態自主調節中的關鍵。而以往的基礎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T2DM)患者普遍存在GK損傷,從而血糖穩態自主調節機制失常,人體自身血糖調控能力受損,血糖失穩態。
正如前述,盡管目前降糖藥物種類繁多,但尚無針對人體自身調糖能力的糖尿病治療藥物。華領醫藥的多格列艾汀則是原有9類糖尿病治療藥物之外的第10類全新機制的藥物,作為葡萄糖激酶激活劑(GKA),多格列艾汀可修復GK功能,重塑血糖穩態自主調節。
形象來看,葡萄糖激酶就像“傳感器”。多格列艾汀就是以葡萄糖傳感器葡萄糖激酶為靶點,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敏感性,也就是依靠提升人體自身葡萄糖的處置能力,從而解決血糖失穩態。華領醫藥將之概括為一種新的理念,即“修復傳感、重塑穩態,從根本上治療糖尿病”。
回首過去10年,佘勁提及,華領醫藥借助自貿區的生態環境和制度優勢,逐步成長為全球醫藥創新的主體。其尤其談到,2017年,多格列艾汀成為首批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試點品種,可以通過委托生產的形式開展藥物生產工作,“這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與全球醫藥產業鏈的接軌。”
華領醫藥所在的“藥谷”張江正是MAH制度落地中國的策源地。MAH制度是歐洲、美國、日本等制藥發達國家和地區在藥品監管領域的通行做法,該制度采用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分離的管理模式,允許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自行生產藥品,或者委托其他生產企業生產藥品。其與此前管理制度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允許研發機構及科研人員持有藥品批準文號,成為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并對該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負全面責任。
“這項制度讓藥物研發企業和生產企業都能夠徹底解放出來,集中資源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樣,比如還處于早期藥品開發、臨床結果還沒有確認的時候,就要去操心投資建廠這些事情。”佘勁強調,毫無疑問,這使得藥企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把藥品從實驗室階段推向產業化階段,“上海在這項制度落地的推進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9月20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10周年主題論壇成果發布儀式在上海舉辦。作為生物醫藥企業的優秀代表,華領醫藥榮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樣本企業。

“創新藥企的生命力在于不斷研發新的產品”
華領醫藥今年8月披露的2023年中期業績顯示,自2022年10月底商業化銷售以來,截至2023年6月30日,華堂寧?實現總銷售收入人民幣8790萬元。2023年上半年,華堂寧?銷售約21.2萬盒,公司實現收入人民幣7030萬元,與2022年下半年相比,收入增長約299.6%。
對于藥物上市近一年的成績單,佘勁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整體來說市場表現還是很不錯的,中期業績的數據也顯示,和其他一些創新藥上市前半年的成績相比,還是非常亮眼的。”
實際上,2023年上半年也是華領醫藥全面開啟商業化進程的關鍵階段。跨國藥企拜耳是華領醫藥華堂寧?商業化推廣的合作伙伴。早在2020年8月,拜耳就與華領醫藥宣布就全新首創糖尿病治療藥物多格列艾汀在中國建立戰略合作。根據當時合作協議,華領醫藥作為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將負責臨床研究,藥品注冊,藥品供應及配送;拜耳作為推廣服務提供方將負責該產品在中國的市場營銷,推廣以及醫學教育活動。
在2023年中期業績披露之際,陳力也表示,“多格列艾汀成功獲批并實現處方銷售以來,公司與商業化伙伴拜耳密切合作,在互聯網藥房、零售藥房、醫院藥房三大渠道多點開花、齊頭并進,實現了銷售收入的大幅增長,也提升了多格列艾汀未來加速放量的信心。”華領醫藥同時提到,公司將繼續與拜耳合作,在中國推廣多格列艾汀,擴大多格列艾汀在糖尿病管理領域的市場份額,特別是在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
華領醫藥也將提升多格列艾汀的生產能力。實際上,在商業化最初階段,該公司已經與常州合全藥業、浙江瑞博制藥和上海迪賽諾共同投資,擴大多格列艾汀的生產能力。
中期業績報告中還提到,華領醫藥計劃于2023年底或者2024年初,在美國提交IND申請,繼續推進第二代GKA的海外開發。
就多格列艾汀的海外拓展,佘勁對澎湃新聞記者補充道,公司現有兩個不同的思路,“在發達國家的市場,更多的是要找大的跨國公司去共同進行注冊申報、開發,然后做商業化推廣;另外像類似于‘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我們可能更多的是與當地做藥品經銷的企業合作,最終進入這些市場。”
對于今年以來中國創新藥企和跨國藥企之間的“頻頻分手”事件,佘勁個人認為,“分分合合其實有很多原因,以前也有一些‘明星產品’合作并非一帆風順的案例,哪怕最后‘被退’了,最后可能仍然有機會成為一個爆款產品。”但其強調,“好藥”是擁有市場的大前提。
佘勁同時提及,基于新藥研發自身的特點是“周期太長、風險太高、投入也高”,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離不開“商業回報最后能形成閉環”。
值得關注的是,華領醫藥已經向國家醫保局遞交了多格列艾汀參加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的相關材料,根據國家醫保局公示,已經正式通過初步形式審查,近期將進行藥物經濟學價值的討論。
佘勁對此表示,不僅華領醫藥,整個產業界都希望研發的新藥能夠進入醫保目錄,同時也希望在價格方面體現出合理的回報。“一方面能夠覆蓋以前的研發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給企業留下一定的造血功能,因為創新藥企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斷地去研發新的產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