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廈門延繩釣:走出還是出走?①萬能延繩釣
2015年5月6日,農歷三月十八。凌晨3點,沙坡尾漁港,63歲的廈門港漁民余龍發啟動他的閩廈漁85078號小木船,趁著開始往外涌的潮水徐徐開出港。70歲的漁民阮青天也駕著自己的閩廈漁85055號小船跟了出去,后面還有71歲的張榮華的閩廈漁85073小船,他們相約一起去金門島東南角外海的陰山粗放緄。
從沙坡尾開到廈門灣浯嶼出口,耗了1小時。接近九節礁燈塔,老余拿出一個24字鉛殼小羅盤,把船頭對著甲卯字(約80度)方向,繼續前行4小時左右,在東北風和東北流的作用下,漁船就到達實際方位在卯乙字(約100度)以外的陰山粗海域。 小漁船上除了一個收音機,沒有任何電子設備。
上午8點左右,3艘小船到達漁場,分頭在相距不遠的地方,各自下緄。冬季的陰山粗海域,差不多是7米長16匹的小漁船所能到達和下緄的極限,水深約30米,廈門港漁民在這里主要放定置加力緄,捕捉底層的加力、紅花、竹甲、鰻、石鱸、石斑等魚類。“粗”是河洛話礁石的意思,討海人的河洛話術語對水面和海底的礁石,有不同的稱法,粗指的是后者。
老余先試放了3藍緄,收上來的魚獲挺不錯,便繼續再接著放,一連放了十幾籃,約1500門釣。隨后整理了一下船甲板,開始起緄收魚。正午12點,順著涌向海岸的潮水,3艘小漁船做伴返航。下午5點,小船回到了沙坡尾,幾位熟識的老主顧已在駁岸上等候,其中一位是第八菜市的魚販。
這趟出海的收益很一般,釣上來幾種魚共40余斤,賣了1千多元。柴油發動機的油錢大概150元,每小時燒5斤柴油,做餌料的魚仔和魷魚30-40元,扣去成本實賺900元。

葉舟隨意觀滄海,同橈極浦醉不歸。
——(明)黃克晦(1524-1590)
延繩釣作業,河洛話稱之為“放緄”,緄指的是專用的釣繩。這是傳統捕魚技法,是從船上放出一根干線于海中,有一定數量的支線以一定間距系在干線上,每條支線的末端系一門搭著餌料的魚鉤;每一籃緄的頭尾系有沉石和浮筒,用來控制干線和支線在特定深度的水中,從而誘捕特定水層的成年魚。清道光年福建漁業專書《海錯百一錄》,對延繩釣漁法做了比較詳細的描述:“ 截竹為筒,縫索,索間橫懸釣絲,或百或數十,相距各二尺許,先用布釣,理餌其中,或虹酬或拼蚌,或帶魚尾,投其所好也。”
根據捕撈水層及魚類的不同,延繩釣分為定置和隨流漂動兩種作業方式。按照漁船的組合,又可分單船作業和母子船作業。每一籃緄根據魚鉤尺寸的大小,系有十幾條至一百多條支線魚鉤。作業時,先放出第一枝浮標和沉石,接著放緄,每一籃緄之間系一個浮標標記,最后一籃緄尾端系一個尾籃筒標記。
明代萬歷年《護魚末議》記載:“魚(指帶魚)自北而南,冬則先至風尾,風尾在浙直外洋,故福興泉三郡,沿海之漁船,無慮數千艘,悉從外洋趨而北,至春漁乃浙南,閩船亦漸歸釣”。也就是說,閩南漁民至少在明季中葉,已經掌握了帶魚在東海的洄游規律,并追捕魚群跨省轉場到浙南海域作業。另外根據日本一份1785年的史料記載,延繩釣放緄漁法在江戶時代慶長年間(1603年-1615年),已被傳到日本北陸地區沿海,用以在外海捕獲鯛魚和鱈魚。延繩釣漁法也傳到了馬祖、澎湖及臺灣本島,一直沿用至今。
從生產技術史的視角觀察,早期的延繩釣借助于竹排和小型木船在近岸作業,漁獲量有限。進入風帆時代,漁船的尺度從單桅逐漸發展到兩枝桅、三枝桅,延繩釣作業方式隨之采用母子船式作業,每艘母船攜帶4至8只竹排和舢舨出海,到達離岸更遠的漁場,母船在海流潮水到了半流的時候先放緄,再逐一放下竹排和舢舨。每只竹排或舢舨上有1人駛風或搖櫓,1-2個釣手收釣和放釣,在潮水接近平流的時候完成獨立作業。這種一艘母船配載多只子船的作業方式,使整體生產效率得以數倍提高。到了20世紀中期,大中型帆船逐步加
裝柴油發動機,成為機帆船,攜帶子船的能力進一步提高,能夠到達的漁場也更遠,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

接著,更大尺度的全機械動力的木質和鋼質漁船開始出現,并逐步取代木帆漁船和機帆船,在1960-1970年代達到延繩釣漁業的高峰,形成了大鯊魚緄、金鯛(加力)魚緄、白帶魚緄和巴浪魚緄4種基本緄法(釣具),生產效益居于東南沿海之冠。彼時,除了包括廈門港的閩南地區,在東南沿海還有浙江舟山、洞頭、玉環、福建霞浦、連江、惠安、晉江,龍海、東山等地都廣泛開展離岸延繩釣漁業。再后來,由于海洋漁業資源的變化和漁業政策的導向,到了1974年,集體經濟體制下的燈光型圍網和拖網漁法逐漸取代延繩釣。進入20世紀80年代,由于過度捕撈導致近岸海洋漁業的急劇衰落,大型網捕漁業生產紛紛倒閉或轉場,一些下崗或退休的漁民定制私人小船,重新拾起延繩釣技藝,各自分散在閩浙沿海從事個體作業。
其間,廈門市第二海洋漁業公司于1991年派出3艘木質漁船,遠航到貝勞共和國試釣金槍魚。廈門港漁民的3艘木質漁船到達新漁場后,馬上根據海域的條件調整了作業方法,緄子、魚鉤、魚餌全都做了改進,漁獲甚豐。此舉一改先前入場的其他中國船隊的生產窘境,始于1988年的中國遠洋金槍魚延繩釣漁業自此開始盈利。隨后遠航貝勞的廈門港漁船數量持續增加至10余艘,每年都去,延續了約10年。
1970年代末開始,廈門港老漁民率先以個體單船方式恢復延繩釣漁法,在近海重新投入作業,在2008年前后曾發展到一個高峰,到了2015年6月在沙坡尾漁港內仍有60多艘廈門港籍的小漁船,其中20艘常年出海。由于單船單人作業只能在近海海域開展,廈門港漁民在原有傳統四大緄法的基礎上,根據作業海域的深度、底質和魚群特征,又衍生出鰩魚緄、紅花魚緄、鰻魚緄和加網魚緄4種新的基本釣具,生產效益依舊良好。
而在幾年前,浙江省玉環縣地方政府利用坎門僅剩的5艘漂流式延繩釣作業漁船,根據清光緒《玉環廳志》對當地延繩釣記載,結合2003年福建省漁業統計年鑒資料所顯示的延繩釣作業在福建省內已消失的錯誤信息,鼓勵和扶持當地漁民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玉環縣延繩釣捕撈技藝于2012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坎門從閩南漁民學習的延繩釣技藝,目前僅維續鰻魚延繩釣一種。
廈門港漁民傳統子母船延繩釣生產,按時令分為春季、夏季、秋冬三個漁季。每年春節前完成釣帶魚,三月過開始釣巴浪魚和鰻魚,四月半開始誘捕烏鯧魚,一個月后轉入夏季作業,單人小竹排釣粗和誘捕魷魚作業,十月份起冬去舟山漁場釣帶魚。舟山漁場的帶魚延繩釣作業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達到生產高峰,來自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四地的16000艘漁船、10萬名漁民在同一漁場狂捕,其中廈港405號機帆釣艚漁船的日產量達到96擔。 而根據當事漁民的口述資料,廈門港漁船在舟山漁場釣帶魚的最高日產量達到120擔,并且是按本地傳統加四五,亦即以145斤漁獲計一擔。
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單船單人小型近海延繩釣,基本上可以全年放緄作業。每個月如果水時比較好,最多能出海10趟,全年最多能出去100余趟。一般從農歷十八、十九,到二十二是放緄的最好時令。大門的魚鉤主要釣鰻魚、帶魚、加力、黑翅,小門魚鉤則釣加網、西姑、獅公格等。
延繩釣技藝的奧秘,首先必須掌握目標漁場海域的海底地形和底質形態,諸如礁石、沙地或是海泥;其次必須熟悉目標漁場海域在不同季節和潮汐時的風向、風力、潮向和流速等動態資料;再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摸清上、中下各個水層不同魚類棲息和洄游的習性與規律,選擇適當的釣鉤和餌料,下緄以待。廈門港漁民因擅長掌握作業海域的條件,因地快速改進釣具,提高生產效益。以是意故,廈門港的延繩釣漁法在東南漁區也被譽為萬能延繩釣。
漁民所認知的海洋及海底地形,其實跟陸地及空間很類似,同樣有山脈和溝谷,生長著各種如同飛禽走獸的海洋動物。無論在福建沿海漁村田野調查和廈門港漁民口述歷史采集過程中,還是19-20世紀在華西方人的船舶民族志書寫里面,都有十分生動而相似的描述。岸上人看到只是海面,漁民看到的則是海面下的世界。
(作者系海洋考古與海洋社會學學者,本文收錄于云南大學首屆非遺論壇會議論文,分5部分刊發。)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