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政策優化各地樓市回暖:中介門店一周成交量快趕上一個月

繼“認房不認貸”樓市新政在北上廣深落地10余天后,各地的樓市優化政策也加速推進。
9月11日,濟南、青島全面放開樓市限購。同日,蘇州優化樓市政策,不再對120平米及以上商品房實施限購。中指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9月以來,全國已有超30省市優化樓市政策,政策頻次30余條。
目前,一線城市和二線核心城市的樓市行情怎樣?購房者的心理又產生了哪些變化?證券時報記者兵分多路,進行了實地探訪。
新房市場暖意漸濃
四個一線城市相繼落實“認房不認貸”,被不少網友看作是此次救市的大招。
以廣州為例,今年8月,廣州一手住宅網簽面積降至46.15萬平方米,同比下跌32%,創下2023年來月度新低。但伴隨著一系列支持政策密集出爐,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開始逐步回暖。
9月上旬的北京,氣溫逐漸下降,但位于北京市豐臺區的龍湖建工·九里熙宸項目大廳暖意漸濃。
“1號出政策當天,甚至有客戶深夜12點到訪看房。新政出臺至今,我們這個項目賣了30多套,銷售金額2億多元,快趕上過去一個月的成交額了。”龍湖建工·九里熙宸現場銷售人員對證券時報記者說,“政策出得很及時,給樓市傳統的金九銀十開了一個好頭。”。
同樣熱鬧的景象在上海、深圳、廣州等地的多個樓盤上演。
日前,上海今年第八批次新房供應入市。9月9日,位于上海松江區的一處新樓盤,開放首日就迎來了不少客流。看房者們表示,新政的出臺提升了他們“打新”的積極性,也擴大了選擇面。
記者從越秀地產內部人士獲悉,8月28日~9月3日的一周內,越秀地產廣州區域單周來訪量接近4000組,環比增長接近50%,新房成交環比增長135%。而卓越集團的消息顯示,“認房不認貸”落地后,該集團廣佛地區現場來訪量提升20%左右,成交數據暫無明顯變化。
合富研究院跟蹤的數據顯示,新政落地后首個周末,廣州中心板塊和近郊板塊的一手住宅成交量環比上升16%和32%,帶動全市整體成交量上升15%,令廣州樓市暫時告別成交膠著的窘況。中指研究院華南分院總經理楊紅俠表示,據該機構統計,上周(9月4日~10日)深圳新房銷售面積約3.8萬平方米,環比增長3.8%。
二手房成交周期縮短
在新房售樓處一片熱烈的同時,一線城市二手房的掛牌量和帶看量也出現激增。
北京南三環地區一位鏈家中介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鏈家網平臺上登記的二手房已經達16萬套,比新政前明顯增加,“前幾個月平均水平在15萬套,這也意味著10天就有近萬套新房源,大部分業主是為置換需求。新政帶來了更多的改善置換需求”。
“最忙的時候,我3天帶看了30多組客戶。”上海聯洋地區的置業顧問趙旭同樣很忙。認房不認貸新政出臺后,趙旭表示,帶看的任務量比平常翻倍,工作日店里也只留一位員工值班,其余的都在帶看,或者與客戶打電話、發微信溝通。
在深圳福田中心區走訪時,地產中介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新增的看房人群主要是通過認房不認貸政策釋放出來的剛需人群,港澳居民放松限購消息傳出后,也開始有一些香港的客人問詢。整體來看,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戶型賣得比之前好了一些。”
地產中介們感受更為明顯的是,成交周期的縮短。
“據內部不完全統計,近一周這個片區成交了30套房子。”趙旭說,這個數據是往常一個月的量。按照過去幾個月的統計,平均成交周期大概在200天左右,如今成交周期大幅縮短,“好幾套積壓了幾個月的房源都是最近成交的”。
趙旭發給記者的成交數據統計顯示,9月1日~11日,該上海中介門店共成交25套房子,其中不乏成交周期在一周內的房子,還有兩套房子掛牌僅1天就售出。“這套掛牌價3380萬元的房子就掛了一天,看房的人還不少,最后成交價格是3300萬元。”
一周成交量快趕上一個月的場景,在北京也出現了。
根據中原地產提供的數據,9月1日北京宣布 “認房不認貸”后,2日北京二手房成交1200套、3日成交1400套,但此后幾日二手房成交持續衰退。整體看,累計一周時間,北京二手房成交了5000套左右,一周成交量超過之前半個月。
二線核心城市取消限購
房地產進入下半場,二線核心城市也在加速落地樓市政策。
首提“認房不認貸”、首提“穩消費預期”、首提降存量房貸利率……8月3日,河南省會鄭州市發布穩樓市新政15條,打響了全國樓市政策優化的第一槍。
“如果按照房款120萬元計算,契稅就要近3萬元。減免50%后,購房者就等于購房總價直接節省了1萬多元。按照目前20%的首付比例,首付20多萬元就能購買地鐵片區新房。”在鄭州,龍湖熙上項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一個多月來在新政的刺激下,項目8月份無論銷售數據還是顧客來訪數據看,都比7月份提升三到四成。
進入9月份,該項目目前取得的銷售額,已能達到上個月20號左右的銷售情況,等于提前10天完成月度銷售目標比例。
與此同時,取消限購正出現在越來越多二線核心城市優化樓市政策的工具箱中。
9月7日,南京宣布玄武區、秦淮區等四區范圍內購買商品房不再需要購房證明,率先開啟核心二線城市全面松綁,這也意味著南京全面放開了自2016年以來實行7年的限購政策。
9月11日,濟南、青島相繼宣布全域取消限購,并且取消商品房限售,取得《不動產權證書》即可上市交易。同日,蘇州優化樓市政策,不再對120平方米及以上商品房實施限購。
“新政發布前的幾周里,南京各大樓盤售樓處內看房的人很少。”南京欣城房產銷售經理肖梁榮向記者介紹,“現在帶看量明顯增加,很多售樓處都是坐滿了人。”
在肖梁榮看來,南京能用的激勵政策基本都用上了,放開限購后能夠吸引一些外地客戶,對于剛需人群來說,也能夠受惠于這些政策。
業內人士表示,二線核心城市新政出臺后,不少樓盤的帶看量、成交量有所提升。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表示,以蘇州為例,此次蘇州針對改善型住房提出了取消限購的政策,顯示出對改善型購房需求鼓勵的導向。
買賣雙方博弈持續
一二線核心城市樓市基本面有所起色,但是觀望的情緒仍然存在,買賣雙方的博弈也持續著。
“在政策剛出時,有的賣家就立馬上調了售價,不過也有想趁著現在趕緊出手的。”華東地區大型房企人士表示,目前一些業主賣房都是有必賣的理由,比如置換或變現,這些有必賣理由的賣家基本很少看到漲價,更多的是想趁著行情還在趕緊賣掉,因此只要價格符合心理預期就會直接簽約。
深圳福田中心區,一位地產中介指著一套標明“指導價為500萬元”的小戶型告訴記者,“這套房子,業主現在愿意降價到460萬元出售,今年年初剛剛掛牌的時候,業主心里底價在600萬元以上”。
另外,記者也注意到,一些買家也在持幣觀望。在成交價格方面,有置業顧問發給記者的統計數據顯示,近一周上海浦東某小區平均議價率保持在5%左右,成交價格總體平穩。
在多位市場分析人士看來,新政還未能使整個市場躁動起來。認房不認貸政策落地后,轉化為成交需要一定時間,市場熱度能否持續仍有待觀察月度數據。
“上周末我們大區成交了200多套,比政策出臺前實現翻倍增長,但本周末成交下滑一些,而一個月后的成交數據更具參考價值。”北京南三環地區一位鏈家中介人士介紹,整體看,成交房源大部分為中小戶型的剛需為主,目前房價也較為穩定。
深圳福田某地產中介也向記者表示,新政落地后,中小戶型成交數量顯著增多,但是大戶型的去化相比會困難一些。
中指研究院市場研究總監陳文靜認為,北京政策優化后,預計前期觀望或積壓的購房需求將快速釋放,而對于賣一買一的購房者來說,這部分需求進入市場將需要一定時間,整體市場行情將持續一定時間,但持續時間的長短一方面取決于購房者換房節奏,另一方面也取決于其他優化政策跟進情況。
價格方面,陳文靜認為,當前新房項目仍以回籠資金為主,價格上漲預期和空間整體偏小,而二手房隨著掛牌量的上升,價格上漲動力亦不強,預計價格整體以穩為主。
樓市政策加速落地
中央政治局會議在7月末定調“適應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后,多個部門及重點城市相繼表態支持,但具體政策的落地執行,經過了一定時間的醞釀。
8月底,樓市優化政策迎來密集落地。在認房不認貸、取消限購等政策落地的同時,9月7日,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四大國有銀行宣布,9月25日起主動批量下調存量房貸利率。
“國家明確,房地產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過去長期過熱時期的緊縮性政策要調整,糾偏和回歸常態。這不是邊際調整,而是方向上的變化,即全面回歸常態,回歸到控制市場過快下行、資產過快下跌的框架下。因此,有了市場和政策的上述變化。”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記者表示。
東海證券指出,核心一、二線城市的樓市政策依然存在較大的落地空間。比如,央行已經出臺降低最低首付政策,地方尚未公布具體政策;放松限購的城市有望持續擴圍等。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也對記者表示,只降低首付帶來的需求很可能釋放有限,在認房不認貸政策松綁后,市場期待出現貸款利率加點取消,郊區限購政策調整等。
李宇嘉指出,與今年一季度因前期疫情積壓的需求釋放而出現“小陽春”,但在二季度衰減一樣,此次政策利好帶來的行情修復,其脈沖響應或在年底甚至11月份出現減弱。
“二套房需求潛力不大,而換房需求需要剛需接盤,需要先賣后買。無論政策怎么變,不變的是首付門檻降低但月供增加。基于當前就業和收入基本面的變化,不管是剛需還是改善,有支付能力和意愿的需求并不大。未來樓市能否企穩,要看基本面的修復態勢。”
嚴躍進則對記者表示,“量升價穩、預期向好”是金九銀十的重要特征,同時這波行情會持續,充分體現了各類購房政策積極到位、效果顯現的導向,市場情緒也總體上處于積極樂觀的一面。
(李映泉、張一帆、趙黎昀、葉玲珍、臧曉松對本文亦有貢獻)
(原標題《政策優化各地樓市回暖 成交周期大幅縮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