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環境部執法局長趙群英:對“環保放松”觀點保持高度警惕

環境部執法局長趙群英。 資料圖
“把嚴的基調和問題導向作為執法工作的生命線,敢于動真碰硬,敢于直面問題,積極應對新形勢、新挑戰,堅決落實生態環境質量只能向好,不能變差的剛性底線要求。”
在今年生態環境部召開的以環境執法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一任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趙群英在開場白中這樣說道。
趙群英1987年畢業就從事環境保護工作,2006年到東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任副主任,2018年調任部應急中心,2022年12月,正式任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從工作履歷來看,他有著豐富的環境執法一線工作經驗,還曾參與處置多起突發環境事件。
作為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各項法律、法規、政策、落地見效的基礎性工作,生態環境執法工作在過去幾年成效顯著。2017年以來,在深度參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踐中,生態環境執法隊伍擔當作為,在探索形成經驗和打法的基礎上,有力推動生態環境執法工作融入主戰場。
當前,環境執法正實現由“人防為主”向“技防優先”的轉變,環境執法如何精準、科學、規范?在經濟復蘇的當下,環境執法“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態勢是否會延續?
近日,趙群英接受了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專訪。他說在經濟復蘇的當下,要對“環保放松”觀點保持高度的警惕,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他表示,環境執法工作要進一步創新執法手段、優化執法方式、加強執法隊伍,不斷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發揮支撐保障作用。
以下為專訪全文:
生態環境執法工作融入“主戰場”
澎湃新聞:你有著豐富的一線環境執法工作經驗,你感覺到環境執法工作這些年有哪些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趙群英:這些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以專章形式提出國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拉開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序幕。在此之后,黨和國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生態環境問題,將生態文明建設有效地納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法治框架內有序加以推進,特別是2014年修訂、2015年實施《環境保護法》后,制定了印發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信息公開等四個配套辦法,連續開展“環保法實施年”活動,清理整頓常年累積的違法違規建設項目64.1萬個,關停取締污染嚴重單位2萬余家,廢除阻礙環境監管執法的“土政策”206件。
“十三五”期間,全國實施環境行政處罰案件83.3萬件,罰款金額536.1億元,分別較“十二五”期間增長1.4倍和3.1倍,其中,全國適用新《環境保護法》配套辦法案件達到14.7萬件,有力地提高了環境違法的成本,使環保法長出“鐵齒鋼牙”,環境監管“剛性約束”逐步確立,全社會環境守法水平顯著提升。
同時,2017年以來,在深度參與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踐中,生態環境執法隊伍擔當作為,從分領域、分行業開展強化監督,轉變為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開展監督幫扶,作用不斷凸顯,成果愈發突出,在探索形成經驗和打法的基礎上,有力推動生態環境執法工作融入主戰場。
澎湃新聞:污染防治攻堅戰監督幫扶工作開展多年,工作模式上具體有哪些轉變?
趙群英:具體來看,有四個方面的轉變,在工作導向上,我們進一步聚焦重點任務,深入落實“五個精準”。聚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排污口排查整治等重點任務,堅持不搞“大水漫灌”“齊步走”,實施差異化精準幫扶,深入落實了“問題、時間、區位、對象、措施”五個精準。
在工作方法上,我們進一步優化組織方式,做到了“一竿子插到底”。統籌全系統之力開展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長江、黃河、渤海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堅持做到“計劃、任務、時間、地域、人員、方式”六個統籌,進一步突出專業人干專業事,不斷提高了工作效能。
在工作機制上,我們進一步調動地方工作積極性,不斷壓實了地方責任。寓監督于幫扶,有力壓實地方黨委、政府改善環境質量和企業污染治理的主體責任,對問題整改一盯到底、閉環管理。同時,堅持在幫扶中送政策、送技術、送服務,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有效提高治理水平。
在手段措施上,我們進一步運用科技手段,保障工作任務有序落實。在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排污口排查、飲用水水源地整治等領域,不斷加強衛星遙感、大數據、無人機、走航車等科技手段應用,堅持深入一線開展幫扶,查風險、核問題、摸情況、對清單,真正掌握第一手資料,實現高效監管的同時,確保攻堅任務落地見效。
對“環保放松”觀點保持高度警惕
澎湃新聞:“十三五”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媒體、公眾都能夠感受到環境執法“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強勢態度。在經濟復蘇的當下,這種強勢態度是否會延續?
趙群英: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是實現高水平保護的有力武器。
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正式實施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嚴格實施環境保護法和配套辦法,大家明顯感受到環保執法“長出了牙齒”。“十三五”期間,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辦理環境行政處罰案件83.3萬件,較“十二五”增長了1.4倍,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過去三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市場主體在生產經營等方面面臨一些困境,也給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執法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我們堅持把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考量,將優化環境監管方式作為生態環境領域支撐經濟平穩運行重點舉措之一。實施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推行非現場監管;制定現場檢查計劃,強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建立執法事項目錄,完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規則和基準,不斷嚴格執法責任、完善執法機制,提高執法效能。
澎湃新聞:當前“環保放松”的觀點有所抬頭,你如何回應?
趙群英:在經濟復蘇的當下,我們對“環保放松”觀點保持高度的警惕,針對這個問題,一方面,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一些企業為追求利潤,可能鋌而走險,違規生產、違法排污,這些都必將帶來污染物排放增加,環境風險增大,生態環境執法工作壓力將持續加大,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堅持嚴的基調,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地區和大案要案查辦,嚴厲懲處惡意違法行為。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一步調整執法工作的節奏、力度、成效,不斷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由“人防為主”向“技防優先”轉變
澎湃新聞:過去環境執法依靠人海戰術取得了顯著成績,現在環境執法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趙群英:生態環境部黨組高度重視執法監管的信息化、智慧化、科技化。近年來,我部不斷優化生態環境執法方式,全面加強非現場監管手段應用,指導帶動地方將科技手段應用于生態環境執法全流程和各環節,既精準發現問題,又減少對企業打擾,生態環境執法精準化、科學化、規范化水平明顯提升,生態環境執法工作正在實現“人防為主”向“技防優先”的重要轉變。特別是在大氣監督執法領域,2022年因疫情防控等制約不能派出現場工作組,我們在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工作中,率先探索信息化助力非現場執法監管的新模式,創新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環境問題發現機制,開展線上遠程監督幫扶,取得成功應用,有效提升了監督幫扶工作效能。
澎湃新聞:為實現環境執法由 “人防為主”向“技防優先”轉變,你們做了哪些工作?
趙群英:我們先是研究建立了一套問題線索識別的技術方法。利用衛星遙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地面微站、污染源自動監測、用電用能監控等技術手段,融合排污許可、行政處罰、信訪舉報等49類數據信息,構建重污染應急、重點行業企業、污染高值區、污染冒泡區、自動監測異常、面源管控等貫穿于全年監督幫扶工作的六大應用場景,精準識別重點行業排放大戶的違規和超標排放、未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等問題線索。在問題企業識別過程中,加強對各類數據的融合和比對,通過大數據分析方法,為企業打上屬性標簽,快速準確識別目標企業。目前,這套技術方法的問題發現率已經達到80%以上。
二是開發搭建了一個信息化支撐保障平臺。組織評估中心、衛星中心、環科院、監測總站和信息中心等單位的專家,圍繞監督幫扶“線索識別—任務推送—問題排查—督辦反饋”工作流程,開發了40余個問題線索識別模型,搭建了“業務+監管”“操作+展示”有機結合的在線監督幫扶信息化支撐保障平臺。在平臺中,對所有排污企業實施標簽化管理,可以根據企業排放監控、周邊污染物濃度、歷史表現等鎖定排放特征,實現問題區域動態確定,問題線索一鍵生成,排查情況實時報送,檢查結果一圖統攬。
三是引領帶動了一批地方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在部里監督幫扶工作的帶動下,各地創新監管方式,有效提升執法效能。比如,河北省將全省7個重點行業、390家企業的DCS系統實時數據接入智慧環保執法平臺,2022年入企檢查次數同比減少45%。山東省利用自動監測、分表記電等手段識別問題線索,非現場執法占比達到35%以上。江蘇省淮安市建立“冒泡”站點智慧執法系統,今年以來PM2.5濃度實現明顯改善。蘇州市利用稅務、交通、市監、公安等跨部門協作和數據融合比對查處一批突出違法案件。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建立高值區溯源類腦指揮平臺,2023年立案的行政處罰案件中31%來自類腦平臺。
澎湃新聞:現在更多的強調非現場執法,這樣的過渡,地方的執法能力和水平是否跟得上?
趙群英:非現場執法方式正在成為各地執法的必備“武器”和重要組成,為提升執法效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我認為這也是未來生態環境執法監管的發展方向。
不過,目前在新手段探索的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方面,線索識別技術方法初見雛形,目前尚沒有做到所有問題“百發百中”,還需要在技術方法上不斷迭代優化;污染溯源才剛剛起步,對于污染源排放和空氣質量之間的關聯,還需要集技術專班之力繼續攻堅。另一方面,各地陸續都在搭建信息化平臺,能做到匯總數據的多,但全面分析數據的少、精準發現問題的少;質量、管理、污染源、用電用能等多源數據還沒有有效融合,企業覆蓋不全等問題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執法人員能力和執法監管需求還有差距,特別是基層環保專業人才基礎相對薄弱,部分執法人員對于非現場執法方式了解不夠全面,對于科技裝備使用還不夠熟練,存在沒有裝備可用或是有裝備不會用的情況。
今后我們將從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依托監督幫扶深化非現場執法方式應用。通過“以戰代練、戰練結合”的方式,在監督幫扶實戰中持續強化非現場手段應用,提高執法人員對于自動監測、用電、走航等數據分析能力,加強無人機、紅外熱成像儀、FID等高科技執法裝備實操使用,全面提升執法人員能力水平。
二是持續開展研究攻關和技術分析。組織技術單位繼續研究攻關,加強空天地一體化數據融合,研究優化線索識別方法和規則,探索開展大氣污染高值區域溯源分析,完善監督幫扶支撐保障平臺,提升問題發現精準性和針對性,謀劃構建大氣環境遠程執法監管體系,為全國生態環境執法監管提供方向引領和實踐路徑。
三是加強對執法人員的業務指導。將執法人員能力提升作為重點工作常抓不懈,開展重點行業、領域的大氣監督幫扶和大氣環境執法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加強非現場執法方式解讀和應用指導。編制重點行業現場執法檢查要點,提升基層執法人員現場檢查、裝備使用和案件辦理的能力水平。
省以下垂改和綜合執法改革目標方向一致
澎湃新聞:目前生態環境執法領域同時進行著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和綜合行政執法兩項改革,有觀點認為,環保垂改與綜合執法改革面臨的錯位與沖突,你在地方調研時是否發現這種情況?未來環境執法改革該如何推進?
趙群英:生態環境執法領域省以下垂改和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是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大決策部署。通過日常工作交流和地方調研,我總體感到,省以下垂改和綜合執法改革都是為了理清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強化生態環境執法履職能力,目標和方向是一致的。
從兩項改革的目的來看,省以下垂改突出了對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監督責任,增強生態環境執法的獨立性、統一性和權威性,適應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的新要求;綜合執法改革重點是整合了有關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職責,進一步規范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通過這幾年隊伍建設的成效看,這兩項改革的成效顯著,絕大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執法力量得到加強。
整體上看,地方各級執法機構基本完成組建,改革的“前半篇文章”基本到位,但部分地區仍有一些問題尚未解決,比如:部分地區仍存在機構、人員身份不統一,人員編制凍結只出不進,生態環境執法車輛未納入行政執法執勤序列等問題,一定程度影響和制約了當地生態環境執法工作的開展。另外,改革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比如,地方反映監測力量上收,主要承擔區域環境質量監測,給執法監測工作帶來一定影響,這些矛盾問題都將在今后的改革中逐步得以解決。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協調指導各地落實好省以下垂改和綜合執法改革的相關要求,在推動各地完成組織體系調整并按新體制運行的基礎上,確保運行機制、能力建設、法治保障全面到位,推動地方在人員編制崗位、執法執勤車輛保障等問題的解決,著力推進改革部署落地見效,為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作出執法保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