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曾經黑臭全國第一,如今的黃浦江有望再見江豚?水里有答案

視覺中國 圖
誰在黃浦江游過泳?
黃浦江里有沒有魚?
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好奇:上海外灘,濱江兩岸,網紅景觀的水面之下,有著一個怎樣的世界?
1
老上海說起黃浦江,會講起在黃浦江游泳的故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響應“去大風大浪中鍛煉”的號召,上海組織過多次黃浦江橫渡。老上海說,他們從龍華一帶下水,身背木頭槍,腰掛假手榴彈,一手舉紅旗,單手劃水,浮想自己是匍匐前進的戰士。江水有流速,他們要往45度角的方向,順著水流游到對岸。
那時候黃浦江的水,已經不大干凈了。
老上?;貞洠簧髟跈M渡途中嗆進幾口水,回家后就鬧肚子,學校衛生室醫治無效,忙送中山醫院急診。他還記得夏天退潮時有指甲蓋大小的螃蜞一堆堆橫出來,但后來也少見。

1962年的黃浦江城區段。 俞創碩 攝
還有一位老上海,兒時就住在黃浦江邊。他會講他在暑假如何呼朋喚友,赤著膀子,“撲通”一下,從棧橋跳入水中,從浦西游到浦東。輪渡從浦西到浦東四分錢,浦東往浦西不要錢,他們就濕漉漉地趿著拖鞋蹭輪渡回程。
當時小孩們愛在淺灘挖“水蚯蚓”,好帶回去養魚。其實那是一種生活在缺氧的江河岸邊或河底淤泥里的紅絲蟲,常被當作水質污染的指示生物。
自從1404年明代夏元吉為治理水患而“黃浦奪淞”,黃浦江從吳淞江的支流成為主流。也是出于防汛考慮,1956年起黃浦江水泥堤岸逐年加高,逐年延伸,如今全長已近340公里。水泥堤壩束縛洪汛,也意味著自然灘涂、濕地的消失。
到后來,黃浦江的水越來越臟。江邊管理也變嚴了,老上海漸漸不游了。只記得后來,游一圈泳身上就裹一層油污,洗澡很費肥皂。
2
我是在看到一篇文章引發激烈爭論后,去問了黃浦江游泳這件事。這篇文章的評論留言,達到了2000多條,焦點之一就是黃浦江有沒有“黑臭”過。
有人說,一看就是瞎編的,“黑臭”的是蘇州河。
有人說,當年還在黃浦江游過泳,怎么可能“黑臭”。
也有人說,黃浦江確實被污染過,也“黑臭”過。
我查到的資料顯示:隨著城市高速工業化,上海人口由1949年底的520萬膨脹至二十世紀末近2000萬。城市向黃浦江水系排放的污水量,也從解放初期的每天60萬噸上升到300萬噸,其中工業污水排放量占三分之二強,且大部分沒有經過廢水處理。
根據估算,如此巨大的污水排放,會消耗整條黃浦江四分之三的溶解氧。
1963年,黃浦江出現連續22天黑臭。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黃浦江黑臭能達到150天,最長的黑臭期發生在1988年,超過200天。其時,黃浦江污染程度高居全國主要河流榜首。
黃浦江中心城段,魚蝦幾乎絕跡。
而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老上海在龍華一帶見過起網捕魚。那里還是農村田野,農民們會在江畔用幾根竹竿支起大網,沉入江中,片刻打起,偶爾還能撈上鮮跳河魚。
1962年1月25日,《解放日報》上有一篇《市郊漁民冒寒捕魚供應春節市場》,寫到泗聯、城北、新橋、城西、葉榭等公社的六條電捕船,也整日出動,在黃浦江上捕捉鯉魚、鯽魚、桂魚。這說明那個時候,至少黃浦江上游的魚是不少的。
3
自黃浦江黑臭名起,保護黃浦江的呼聲也不絕于耳。1989年,文匯報老記者姚詩煌的案頭上能翻出五六份材料,都是關于黃浦江治理的策略方案。
但黃浦江黑臭依然不去,老記者有些憤怒,但也沒法,那時上海缺錢。一位老專家曾慷慨激昂地說:黃浦江再不治理,今后損失將無法計算;國家實在拿不出錢,上海人民集資,也應盡早把治理工程搞上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近20年時間,黃浦江開始總共三期的合流污水治理工程,結合了澳大利亞和上海專家的智力,用上了世界銀行的貸款。
第一期自1988年8月開工,先治蘇州河,因為當時黃浦江40%的污水來自蘇州河,蘇州河黑臭更甚。
1996年開始第二期,主攻黃浦江中、上游污染。
三期工程2003年12月啟動,2007年年底建成,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至此也全面覆蓋上海整個中心城區。
與此同時,城市核心河段大批工廠被裁撤、遷離。眼下徐匯濱江仍佇立著兩架紅色塔吊,標記著這里曾是北票碼頭的過去。北票碼頭是當年上海的一座重要的煤炭裝卸專用碼頭,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每年吞吐量700萬噸。

1961年的楊浦區蘭州路糞碼頭。 馬庚伯 攝
在老上海的回憶里,外灘新開河一段,曾有一座 “糞碼頭”,每天早晨把收集的馬桶糞便裝船運往各地農村。傳言滬產糞便油水豐富,肥增地力很是搶手。據說還出了些不正之風:關系好的,碼頭管事裝船就往稠里裝;關系不到位,就一勺勺舀黃浦江水摻和,稀得很。后來,大大小小的“糞碼頭”也不見了。
整治逐漸呈現效果。2008年左右,黃浦江總體水質狀況出現好轉。
4
10年前,也就是2013年,上海海洋大學的科研人員在黃浦江全流段選擇了7個典型斷面,開展水生生物調查,一共捕獲了8740尾魚。
根據調查結果,光澤黃顙魚和似鳊是黃浦江整個江段的主要優勢種;鯽魚、泥鰍、黃顙魚、湖北圓吻鲴為常見種或局部優勢種。

光澤黃顙魚 郜星晨 攝
研究顯示,“黃浦江上游水體魚類與中下游魚類群落,存在較大差異性和相對獨立性?!?/p>
似鳊 郜星晨 攝
簡單來說,就是上游生態系統得分較高,評價為“好”,魚也多。然而,中游處于“‘一般’至‘差’之間”,下游則“較‘差’”,魚也比較少。
雖水流一脈,看似一個連通體,但魚并不平均分布。對水質敏感的部分魚類會遷離惡劣的水域。魚的選擇也意味著,當時,黃浦江上中下游水質還存在較大差異。

刀鱭 張瑋 攝
2021年監測顯示,在黃浦江上游采集到魚類54種,高于2007年記錄的43種、2014年記錄的38種,耐污性較差的刀鱭、大鰭鱊、高體鳑鲏成為新的優勢種。肉食性魚類和植食性魚類占比上升。
這是河流水生態健康進一步向好的特征之一。

大鰭鱊 郜星晨 攝
黃浦江中游,城市核心段,曾經的污染重災區。這兩年在世博中心江岸也開放了官方認證的垂釣點,給人們添了垂釣的興致。有爺叔釣到了鯽魚:“就是小,不過可以湊合熬個鯽魚湯。”
黃浦江下游,與長江口相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從2003年起,每年投放大量增殖放流的大閘蟹親本。
2017年,長江口蟹苗資源量達67噸,此后基本穩定在這一水平,據說已經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豐產水平了。它們沿著江流,蔓延到了黃浦江畔,涌上浦東雪野路世博大道堤岸被市民發現,還有少量甚至爬上了外灘的觀景平臺。
5
魚“逐水草而居”。
黃浦江水下,除了魚,還有各種植被,水生植物能提高水體溶氧,也提供了魚類必要的產卵場和庇護所。
認識的一位專家,平時會帶學生去黃浦江上游的青浦“藍色珠漣”采集數據。這片水系由“七湖一河”組成,與大河相連相通,是上海湖泊水系中最具原生態特質的區域。
這兩年,這位專家發現了不少鳑鲏魚幼魚集群,和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龍舌草(又名“水車前”)——這兩種生物都非常偏愛潔凈的水體。這是他多年來未曾觀測到的。

鳑鲏魚幼魚 李創 攝
他說,這說明這些水生植物的種子可能一直都在,埋藏在沉積物中,一旦水環境變好,生境合適,就會萌芽生根。
這位專家也期待:上一次黃浦江全流段魚類監測還是10年前,那么現在黃浦江里的魚怎么樣了?有多少種?游向哪兒?
就在黃浦江上,老上海還記得上世紀60年代行船,在復興島一帶望見“江豬”,嘖嘖稱奇。“江豬”就是江豚。江豚非魚,以小型魚類為食,對水質和空間的要求都很高。它生活在水面之下,卻要探出水面呼吸,因此與水面之上的過路人有了交集。

湖北宜昌:江豚逐浪。新華社 圖
2022年的數據顯示,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估算為1249頭,相較于2017年的1012頭,也有了增長。
而黃浦江,也曾是江豚的家。
也許有一天,我們還能在黃浦江再次見到江豚。甚至也許能在陸家嘴和外灘,在游人如織的網紅景觀的水面之界,再見江豚。
水里有答案,魚知道答案。
(原標題為《曾經黑臭全國第一!記者憤怒,專家急到倡議上海人集資整治…如今的黃浦江有望再見江豚?》)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