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尺講臺③|把薄弱校打造為優質校,這位75歲的“最美教師”堅守在一線
【編者按】
又是一年教師節。每逢此時,你會想起誰?
隨著時代發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發凸顯,教師職業的吸引力也在不斷增強。于是我們能看到“教資”沖上熱搜、名校“學霸”涌入中小學;也能看到有人在教學一線默默耕耘,播種希望、收獲成長。
成為教師意味著什么?教書育人在當下又有怎樣的詮釋?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澎湃新聞推出“三尺講臺”系列報道。本篇關注剛剛獲評2023年全國“最美教師”的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樣的老師,那么你就努力成為這樣的老師。
如果一個外地游客來問路,你態度很好地用上海話講了1遍、2遍、5遍甚至10遍,外地朋友聽不懂,你再講10遍,他還是聽不懂。那么到底是誰傻?這就像我們教師習慣性的話語,叫做“這個問題我反復講多次了,學生好像還是沒有掌握”,其實這是一個教學評價的問題。
這些話,出自上海市特級校長、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以下簡稱“靜教院附校”)校長張人利。
從教50余年,他始終堅守在教學一線精耕細作,把曾經的九年一貫制薄弱學校,打造為聞名遐邇的卓越學校。

張人利獲評2023年全國“最美教師”。圖片來源:央視網
如今張人利75歲了,剛剛獲評2023年全國“最美教師”。一路走來,他收獲了眾多“迷弟迷妹”,不僅有家長、學生,還有他帶教過的一批批老師,其中有不少已成長為教育領域的中堅力量。
從薄弱到卓越
“我和張校長是忘年交,我們一零后都喜歡他。”靜教院附校六(1)班學生許洭國如是說。
“在我心目當中張校長是一位英雄,他堅韌勇敢,對教育熱愛癡迷。”特級教師、靜教院附校語文組教研組長陳美說。
他們口中的張校長,就是靜教院附校校長張人利。
出生于1948年的他今年已75歲,仍堅守在教育第一線,思維敏捷、精力充沛不輸年輕人。
1998年,張人利擔任靜安區教育學院院長時,靜安區教育局又要求張人利兼任已經更名為靜教院附校的、一所典型的九年一貫制薄弱學校的校長。

張人利。本文圖片均為 上海市教委供圖
“我當時有兩條路可走:要么沿用舊法,按照許多學校和教育學院的常規模式運行,兩邊都可以勉強維持;要么另辟蹊徑,搞課程教學改革,將最先進的教育理念注入學院,注入學校,有可能實現超常規發展。”張人利說,“實踐證明,選擇改革是正確的。沒有當年大刀闊斧的課程教學改革,教院、附校都不會有今天的新局面。”
他在靜教院附校的“一畝三分地”精耕細作,20多年來,無數人親眼見證了他把這所曾經棄如敝屣的薄弱學校,發展到令人交口稱贊、聞名遐邇的卓越學校。
“一個好校長成就一所好學校。”靜安區教育局副局長邱中寧說,他眼中的張人利,既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領跑者,也是綠色教育生態的建設者,更是先進教育理念的傳播者。

2023年9月1日,開學第一天,張人利觀看學生大課間列隊練習。
輕負擔、高質量
在課程改革上,張人利提出了“后‘茶館式’教學”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老師少進行灌輸式的講述,而是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學校教育的“輕負擔、高質量”,這一教學方式獲得了全國教學成果一等獎,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此后,張人利又進行了課程建設的創新之舉——“趣譜(TRIP)”課程。“趣譜”是TRIP的音譯,取自四個英語單詞的首字母,即:主題(Theme)、探究(Research)、跨學科(Interdiscipline)和實踐(Practice),是四種學習方式的全新統整。
“中國基礎教育的長處是系統學習能力超群,所以英國來上海取經數學學科的學習,但我們的短板是綜合能力不強,跨學科學習的能力不夠。”張人利說,“趣譜”(TRIP)課程的開設,全面轉變了教學方式,趣譜(TRIP)課程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提升了學生的關鍵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使學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學會學習。
“孩子很喜歡趣譜課程,經常回來跟我科普,并告訴我今天又不在教室,而是去博物館學習后的收獲。”靜教院附校五(2)班呂墨揚的媽媽對澎湃新聞記者說。
八(3)班許牧音同學的爸爸許崢嶸表示:“我的孩子是從一年級開始就在附校讀書,我也一路見證了附校硬件條件的巨大飛躍,張校長非常注重讓家長深度參與到孩子學習生活中,無論是事關孩子權益的午餐、校服、春秋游,還是在為豐富孩子課余生活而組織的各類活動,都活躍著家長志愿者的身影。”
七年來,許崢嶸參加了許多次“校園開放日”活動,其中最令他難忘的,是一次愛心義賣活動。當時他看到非常多的孩子滿場飛奔,為了幫助班級獲得更多善款而爭先恐后“推銷”自己的義賣品,不少孩子已經是滿頭大汗了,但依然孜孜不倦介紹著,那一刻,孩子們眼里閃著光,“這讓我深刻理解了學校的育人觀。”

2023年9月1日,開學第一天,張人利和孩子們親切交流,孩子們可以當面向張校長反映問題,也可以提出要求。
擁有眾多“迷弟迷妹”
張人利擁有眾多的“迷弟迷妹”,且年齡跨度很大,不僅有家長、學生,還有他帶教過的一批批老師,如今有不少已成為教育行業的領頭人和中堅力量。

2023年9月1日,開學第一天,張人利和年輕教師一起聊天,了解他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鼓勵他們多思考多實踐。
靜安區教育學院現任院長陳青云說:“我是張校長的開山大弟子,20多年前,我就在他家客廳里,通過‘相約星期四’這個活動模式,獲得了很多的經驗。”
由于工作較忙,20多年前,每周四晚上7點至9點,張人利就在自己家的客廳,和陳青云等弟子一起討論教育的話題,在溝通交流中教學相長。
靜安區五四中學校長沈嶸當時也是“相約星期四”的旁聽生:“張校長的教育金句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有兩段,一段是: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樣的老師,那么你就努力成為這樣的老師;另一段是:如果一個外地游客到上海來旅游,他不認路來問你怎么走,你態度很好地跟他用上海話講了1遍、2遍、5遍甚至10遍,外地朋友聽不懂,你再講10遍,他還是聽不懂,那么到底是誰傻?實際上這是源自于我們教師習慣性的話語,叫做這個問題我反復講多次了,學生好像還是沒有掌握,其實這是一個教學評價的問題。”
靜教院附校數學學科帶頭人李貞老師在張人利幫助下,獲得過全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更讓她感動的,還是張校長對于老師細致入微的關心。
“張校長幾乎每天都會巡視辦公室,我記得有一天早上張校長來到我們辦公室聊天,無意中聽別的老師提到李貞好像今天血壓有點高,他立刻走進教室,把正在輔導學生作業的我叫出來。”李貞記得,當時她一再表示已無大礙,但張人利依然堅持把她送到衛生室,一路上還苦口婆心地勸說一定要愛惜自己的身體。
今天的張人利依然在帶領更多人。宋文靜和周敏玥是靜教院附校的年輕教師,她們本來是靜教院附校的畢業生,“我們在這里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受到張校長的影響,現在回來教我們的學弟學妹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