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魏思孝×梁永安×鄭在歡×汪雨萌:我們的情感,在墜落時代尋求庇護

2023-09-09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自2006年開始寫作,魏思孝至今已寫作了十七個年頭。一直以來,魏思孝的小說聚焦于底層青年生活狀態。他以自己的家鄉——一個位于山東的人口不多的村鎮為中心,勾勒出一幅幅當代鄉村人的生活圖景。

從2010年開始的《不明物》青春寫作,到《小鎮憂郁青年的十八種死法》青年焦慮寫作,再到“鄉村三部曲”,在“厭倦了自我宣泄式的表達”,以《王能好》完成其對“自小生活的鄉村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書寫之后,魏思孝終于把視線聚焦在城市,推出長篇新作《沈穎與陳子凱》。

《沈穎與陳子凱》

魏思孝 著

中信出版·大方 2023年8月

無處安放的愛欲與恨,當命運來襲,誰能為誰提供庇護?上海書展期間,我們邀請了作家魏思孝、復旦大學人文學者梁永安、作家鄭在歡和青年評論家汪雨萌,在衡山·和集,探討了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我們的情感該何去何從。

01 | 我們要怎么去書寫女性,怎么理解感情

汪雨萌:先請魏老師聊一下小說創作的主要感受,您對自己的新作有什么樣的感想?

魏思孝:從文學創作上來講,對我而言,作為一個男作家,對女性的描寫一直是個弱項,所以我想嘗試寫一個女性。

但小說真正的起源是好多年前我在法制節目里看到的一個真實案件,發生在江蘇,主人公正好是沈穎和陳子凱,我連名字都沒改。當時吸引我的是案件里有一個所謂“殺手”的群體,其實就是無業游民在網上發布一些消息,說我們是殺手,尋仇的話可以找我們。沈穎就去找了“殺手”,說她想對陳子凱報仇。

當時我覺得很有意思,可以作為小說的題材,不同于往常我們理解的那些形象。但是過了幾年之后,我覺得這里面男女之間的情感更有意思,所以在書里弱化了案件,選擇用更吸引人的東西,保留了男女之間不軌的情欲的糾葛。

為什么把《沈穎與陳子凱》作為書名?我當時是想對標一下《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但是當我把這個想法和朋友表達之后,就像在座各位的反應一樣,他們就說魏思孝你是真的一點數都沒有嗎?大概就是小說的起源。

汪雨萌:魏老師剛才說,作為男作家,他對于寫女性這件事是很陌生的。之前北師大的張莉老師曾經做過一個訪談,關于男作家和女作家的性別觀。講到女作家寫男性的時候,她們都說我不是很了解男性,都是在嘗試去寫;但是采訪到很多男作家的時候,他們都說我很了解女性,我非常知道我要怎么去寫女性。

魏老師的想法其實挺有意思的,我很少看到一個男作家,他很坦誠地說,我其實不了解女性。但我覺得魏老師對沈穎的把握是很奇特的,是一個女性自己可能都不會意識到的視角。

梁永安:確實像思孝說的,男作家要寫一個女性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情感世界,經常容易先入為主。但是我感覺在《沈穎與陳子凱》里,確實包含著一種神秘,有一些女性自己對欲望、對人生的感觸,還有自己的愛恨。里面既有想要掌控的部分,又有那種越想掌控越失控的感覺。這背后有一種東西使人物的命運和生存發生了意想不到的巨變。

這是一個很有難度的寫法,把握這種微妙、轉瞬即逝的東西,不是我們用理性所能感受的東西,我們無法用一種很大的價值進行文字的操控。越是寫這種題材,越是要讓人物自己走,而不是要設定一個情節,所以我覺得這個寫得非常好。

這個故事的傾聽性并不是很強,本身也沒有什么復雜的懸念,沒什么自然行為,但要是換一個作家來寫,可能就會大力描寫懸疑的場面和氣氛,因為這樣可以對接大眾文化閱讀的興趣。

我覺得思孝是用了非常簡單、非常淡化的被壓制的一種寫法,專門突出我們的生活、心理、精神和情感,在這個時代我們自己也無法真正把控的東西。這本書表面寫的是沈穎要去把控陳子凱,寫的是沈穎想把控自己的人生,但是在這個過程里,實際上她在不斷地失去,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掙扎。

我覺得他寫的是我們平民的底子。《沈穎與陳子凱》里有一個點我印象很深,他們作為小人物,彼此之間是灰調的,但是想做一點不灰調的事情,可灰調是無處不在的。要是有個出口——文化出口或觀念出口,兩個人完全可以放下很多東西。本來不是一個很難選擇的問題,但是在小說里面就變得特別有理,所以是非常好的一個寫法。

鄭在歡:我們上一次來上海是六年之前的那次活動,我、魏思孝,還有趙志明,被稱之為“農民作家集體進城”。我跟老魏認識太早,我們是一路成長起來的,小的時候對文學一知半懂,對生活全無看法,但就是想勇敢地寫。當然我那時候更務虛一點,寫玄幻什么的,他那時候就立志寫現實生活中那些困擾他的事情。這一直延續到現在,也就是《沈穎與陳子凱》的后半部分,陳子凱的人物樣本其實是魏老師一直在描繪的人群。

他寫大量的無業青年,滿腦子荷爾蒙,但無處發泄,也不知道該干嘛的迷茫的青年。后來他的迷茫可能宣泄得過頭了,從《余事勿取》開始,他寫作的內容就開始從他當下生活的狀態轉變為寫他生活過的地方。從他父親寫到表哥王能好,他把自己的來處研究得差不多之后,開始寫《沈穎與陳子凱》。

像他剛剛說到的切入點,很像我們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會關注到的東西,就是一個笨賊,一個殺手,一個無業青年,在正規渠道找不到上升途徑,滿腦子想一些旁門左道的故事。如果他還是這樣寫,那可能就是早年間我認識的魏思孝,但他寫著寫著就變成寫女性,寫一個——像他坦言的,他不了解的,他難以把握的另一個人類樣本。

看沈穎的部分,我覺得是意猶未盡的,我很享受看他怎么去寫女性,怎么去剖析女性、觀察女性。以一個殺手為切入點,結果最后的重頭戲放在女性角色身上??吹疥愖觿P部分的時候,我還不想看陳子凱,我還想接著看沈穎。他對女性的描寫特別深入,像在手術臺上解剖人一樣,從她的童年開始講,到后來怎么走入這樁感情。

汪雨萌:我最早接觸到魏老師的作品應該是2014年或者2015年,他當時在雜志上發了一個短篇小說,雜志的編輯邀請我給他寫一個短評,我覺得他寫得太好了,很少能看到這么柔軟、溫柔,但是又非常殘忍的寫作者。后來包括《余事勿取》,他其實都有很多沒有動機的、粗糙地處理生活方式的描寫。

看到《沈穎和陳子凱》的時候,我覺得是很新奇的,因為他這次剪掉了很多外部的東西,寫得很細,去寫這個女性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個男的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所不了解的這些人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想聽聽魏老師怎么來評價自己的創作生態,或者說創作的變化和成長?

魏思孝:每個作家都有他自己熟悉的領域和不熟悉的領域,寫完自己熟悉的領域之后,作為一個有追求的作家,肯定想探索一下不熟悉的領域——女性,這是激發我去寫這部小說的重要原因。

從完成度上來講,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但是我只能寫到這個程度,而且這就是我想要表述的,和通過我自己掌握的文學技巧所要達到的。沈穎的部分,考慮的就是以人物生平的寫作技巧來寫,簡述了她從小到大成長的一個過程,以及婚后的生活。陳子凱的部分,我就換了另外一種敘述方式,以所謂的微型史詩的表達,每個小節切入的點是不一樣的,他可以追溯到自己過去的成長環境和家庭環境。

在歡剛才說的時候,我也比較感慨,我們寫了十來年,從農村寫到現在,好像是能人模狗樣坐在這兒當所謂的嘉賓,和今天來的各位朋友討論一下所謂的文學和寫作。這里邊當然包含一種像我們這種野路子出來的,對寫作投入的努力,但是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其實作為一個創作者,在當下的環境之下,難免會有一種悲觀的心態。

一個是對自我的悲觀,到了三十多歲、四十多歲,你究竟還能寫出什么樣的東西出來,能記錄這個時代常常給我們的無力感。

另外一種悲觀是當下整體的文化氛圍,大家是否有更為包容的心態。前段時間陳可辛的《甜蜜蜜》引起大家的討論,下面的留言都在說出軌、渣男,都是這種特別政治正確的價值觀判斷,完全消解了藝術作品本來該有的價值和引發的思考。

當然我這個小說它肯定不是一個所謂的正確的價值觀的導向,它講的就是一個出軌的故事,里邊還牽扯到很多細節。我就想在當下的環境之下,我們怎么理解感情,不要有太多所謂的對和錯這樣的劃分。

02 | 對于愛情,我們是否要“除罪化”?

汪雨萌:魏老師剛才說關于感情,或者我們狹義來講,關于愛的這種悲觀的心態,現在有一種蔓延的態勢,這里面不僅僅是我們所說的對于愛情的不信任,或者說對愛情的悲觀的想象,同時也包括大家把愛情作為一個有對有錯的事情來看待,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個結論。

我覺得沈穎和陳子凱他們兩個對這段感情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我們也可以說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殊途同歸的。所以我還是想問問三位老師,這種不對等的,或者說這個小說里所展現的有很多種面向和需求的愛,我們要如何理解?

梁永安:其實人類的理解很有限,我們在面對人的生存的時候都用了一些概念、一些原則、一些價值去框定它。在某種意義上,尤其是20世紀初以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出現,用非常貧乏的語言、規則去面對那么不一樣的、錯雜的、斑駁的人的生存、人的生命和人的內心處境,這是某種強制性的思維架構。

我覺得要有“除罪化”的東西,在某種程度上給他一定的選擇,切斷一些跟社會周邊相關聯的東西。因為其實任何當下都只是有限的合理性,而寫作可能對于人有更深的、更大尺度的關懷,二者之間的張力要怎么把握?

藝術的創作就是要解放感,這里面存在一個終極價值,要寫出基本的憐憫。思孝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這兩個人的命運以及在當代社會里的不如意。沈穎丈夫對她蜻蜓點水式的不關心也構成了她的不滿意,不滿意最終變成因,自己的果就獲得某種合理性的釋放。像沈穎這樣的一個人,我們不能用“出軌”這種詞去描述她,因為太抽象、太簡單,她想突圍,她要突圍。人有時候就是為了一點小小的不甘形成了一個不一樣的命運。

中國女人的普遍性就是接受這種平淡或者冷淡,甚至是人生的無聊,逐漸把它演化成一個日常哲學,認定生活就是這樣,婚姻就是這樣,所以很多人覺得婚姻無非就是一起吃個飯之類的,不會把它定義為更加有美感或者更加有情感價值的屬性,并在普遍的“認命”中獲得平穩和安全感。

在這個社會里面,沈穎小小的不甘必然形成她自身的邏輯,她要做的一個事情就是把丈夫不可愛的一面無限放大,消解掉它的合理性。一個人必然存在著“可愛”和“不可愛”兩個部分。我們愛任何一個人,他身上必然有可愛的部分,這是你深愛的部分,同時你要承受或者說是接受他不可愛的部分,他的可愛與不可愛就構成了他的某種特殊性。在面對不可愛的方面的時候,正是因為里面有可愛的東西的存在,可以幫助你跨過不可愛的部分。這就是愛情本身必然具備的一種內在的構成。

這個小說讀完,我感觸頗多。中國人的選擇,尤其在我們今天所處的結構時代,個體怎樣構造自己的邏輯。我很喜歡這個作品,可以很好地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的氣息。

鄭在歡:我挺同意梁老師講的,有一句話特別好,叫普遍地認命,認命完了之后,有時候會有點反悔,又不太想認,然后事就出來了。

像陳子凱二十出頭的年紀,他就認命了,他知道自己跟沈穎有很大的差距。沈穎的認命是在二十多歲,工作了幾年之后,稀里糊涂地把自己嫁了,她對丈夫并沒有很強烈的愛,只是覺得合適,加上意外懷孕,他們才結婚的。這種將就、認命,到后來悲劇爆發。

沈穎和陳子凱的愛肯定是有缺陷的,缺陷就來源于沈穎匆忙的選擇和陳凱的不愿意。比如陳子凱最后說“這個世界上對我最好的女人只有倆,一個是我媽,一個是沈穎”。但是他覺得我不能跟她結婚,他有很多的顧慮,這些顧慮全部基于他認清現實的考慮,雖然有一些是被塑造出來的。

比如沈穎開寶馬就是一個意象,對于農民來講,開寶馬是很厲害的。陳子凱覺得自己沒有辦法給她保證很好的生活。陳子凱的退縮和沈穎的不甘越來越強,導致沈穎都產生了病態心理。沈穎認為這個男的敢于拒絕我,就要給他一點教訓,小說里面只是弄斷陳子凱一條腿,就覺得可以跟他永遠在一起了。

但是我認為正常的人都是能被愛拯救的。我們為什么寫東西?從我的觀察來講,我們都是為了勸人向善,我們相信愛。為什么沈穎沒被愛拯救呢?我覺得是她太壓抑自己了,這個壓抑是我們所有普遍認命的人都傾向于做的選擇,在做完這個選擇之后,它會進行反噬。

沈穎和陳子凱他們兩個的愛是很稀缺的,陳子凱完全不敢想象自己能結婚成家,完全不敢想自己能擁有一個正常的愛情。正是因為這種底層的愛的稀缺,它能反映出來上層的愛的無能。我覺得都市里的人都挺愛無能的。雖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稀缺,但是持久地愛一個人挺難的。

魏思孝:由這本書引起的愛情的話題,我覺得更有討論的價值。我最早知道梁老師也是因為愛情這個話題,他說真正的愛就是雙方都要變得美好。

在這本書里邊,我確實剖析了陳子凱面對愛情時到底是什么樣的心態。世間有各種背景和職業的男性、女性組成了形形色色的愛情,但是關鍵點在于兩種不同的情感動物對待愛情的態度其實不太一樣,他們之間要產生愛情,本身就會有特別多的問題。

汪雨萌:剛才梁老師說到“除罪化”,這個特別重要,尤其是對女性而言。性的除罪化其實是很難的,尤其對沈穎這樣一個很體面的女人,但是在男性那里障礙好像會低一些。

沈穎除了要成為陳子凱的情人,跟他發生肉體的關系之外,她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去對待陳子凱,給他買各種各樣的東西,帶他去見識所謂的高檔的生活。包括后面陳子凱對她避而不見,她已經想要雇兇去傷害他,她都還在想著他以前沒有泡過溫泉,要帶他去泡溫泉,她甚至細致地考慮到要給陳子凱買一套泳衣。

在這個過程當中,沈穎極力地掌握關系的主動權,她非常想要通過這樣的給予,既是在關愛他,又好像是在控制他,但是陳子凱好像什么都不用做,他知道只要拿出自己的身體,沈穎就會乖乖就范。編輯老師也認為在沈穎和陳子凱的關系里面真正占主動的是陳子凱,兩個人在性的方面更加具有除罪感的也是陳子凱。

好像女性會為了獲得這種控制權,她需要付出更多的,包括性、物質,以及自己的情感,但是她所求的很少,只要你喜歡我。為什么在文學作品里面,“你喜歡我”看起來在女性身上這么重要,以至于塑造出了很多所謂戀愛腦的形象。對于性、愛,以及當下社會不對等的男女關系,幾位老師怎么看?

鄭在歡:其實我也注意到了,這段關系其實是沈穎開啟的,沈穎處在高位,有著不錯的收入和閱歷,在這方面具有完全的主導權,但是后來當寫到性的時候,她不是主導。

愛里面有奉獻是值得肯定的,占有、控制肯定也是有的。從自私的角度,沈穎對陳子凱相當于第一次談戀愛的感覺,她像母親一般去給予、去奉獻,我覺得是有害的,不光損失自己,還會帶來另一個人的依賴、不珍惜和驕縱。這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女性被歸訓出來的結果。

梁永安:我們從個體敘事、從性別敘事、從人類敘事去看,其實都有不同的邏輯。在這個社會架構上,因為財產關系,各種各樣群體生存的關系,出現一種權力架構,比如說男權社會等等,但這也正是在人類的組織形式上出現的系統。

如果還原到人類學的角度看,任何一對男女、夫妻都是孤立的兩個個體,融合之后有了后代,我們從后代這個角度把他們理解為一個家庭,但其實,他們還是兩個不同的生命。

女性有一個以家庭名義的融合關系,生兒育女等等,都來源她的自然性本身。這個時候男性的角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為女性打工的?!澳兄魍猓鲀取!边@句話聽起來很好聽,但其實男性在外面能作為的東西其實很少,女主內倒是真的。在整個的關系里邊,呈現出一種外在的社會因素賦予男性的權力和價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可疑的。

在《沈穎與陳子凱》里面,你可以看到女性要建構出自己的生活秩序,在面對陳子凱這樣的人的時候,看上去它是愛情,實際上有一種強大的母性力量把他孩子化了??申愖觿P不是孩子,從脫軌社會學看,也經歷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事情之后,他變成了一個野孩子。沈穎想靠自己外在相對不錯的條件去哺育一個可憐人,但是在陳子凱身上,他深切體會后會產生反抗性甚至是屈辱感。

所以這個時候表現的好像是一種男女情感,但實際上是沈穎創造了自己和陳子凱的小邏輯、小秩序和小生活,以此構成自己的自強,這需要陳子凱的皈依,需要他的柔順。但是這個人背后也有強大的男性社會的支撐,因為一個男性在本性上,最不耐煩的就是女性對他的重新整理,讓他歸入到她的軌道。從這個角度看,陳子凱要進入到沈穎的世界,其實是很拘束的。

沈穎最后為什么還是那么極端,問題是在這段關系隱喻里面構成了一個母子關系,愛情一旦變成母子關系,某一方就喪失了自由,我對你的好無形中轉化成一個牢籠,而且這個牢籠還以一種非常溫柔的方式捆綁你。從愛情角度看,陳子凱真的是不知道他遇到的這個女人可能是他這一生最應該去愛的人。

問題在于要相互解救,沈穎要改變她這種生存狀態,但是改變不會一蹴而就,我們不會一步就跨入美好,總是從不美好向美好轉變,在兩個人相依為命的過程中,逐步體會到愛情,生活、愛情的邏輯是經常需要轉換的。

在某段艱難的歲月,兩個人都很孤獨,都很焦慮,內心都很掙扎的時候,兩個人一起度過了,然后共享了一個生命的階段,這個時候他可能才真正開始戀愛。對于我們當下的中國人來說,因為沒有經歷歷史性的、現代性的熏陶,很少能夠在粉碎和重復的生活里面去獲得一種高強度的體會。

在小說后面,沈穎弄了個殺手出來,陳子凱也不是恨,可能他真的體會到愛,體會到不顧一切的極端,他一直不相信自己是沈穎的第二個男人??赡芡ㄟ^某種爆炸性的破碎,陳子凱忽然感覺到自己心里從來都沒有體會過的一些東西和可能性。

魏思孝:小說里邊有一個細節,就像梁老師說的,陳子凱最后其實知道了沈穎對他特別好,他給沈穎寫了封信,但是當時沈穎已經在監獄里邊了。為什么沒有回信,是因為沈穎坐牢之后,她內心當中其實已經走出了這段感情,她明白了對女兒的母愛比生命當中的愛情更不可或缺。

03 | 從農村到城市,我們生活在巨大的變遷中

汪雨萌:小邏輯是男女情感,大邏輯是他們兩個究竟為什么不能在一起,這就要談到城鄉邏輯。城鄉邏輯其實是中國所有的現實主義作品沒有辦法回避的一個寫作的基本邏輯,城和鄉不管在什么樣的位面上,它都是處在兩個極端上的。我覺得中國的很多作家都是在城鄉二元里面來回騰挪,但是我在這個小說里面看到一種對城鄉關系新的理解,不能說是融合,只能說是一種掙扎。

陳子凱文化不高,但是他要在這個城市里面生活、工作,他試圖打破或者說顛覆傳統的刻板印象。魏老師寫了一個非常冷漠、務實的農村人和一個特別鐘情的、忠誠的城市女性。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往常的文學作品里面好像還挺少看到這樣直接的表達。我想請問三位老師,怎么看待目前中國文學里面對于城鄉感情的這種想象?

鄭在歡:我倆都是農村出生,但是我一直不承認自己是個鄉土作家,我們想寫的東西是具有高度審美特征的。魏老師早些年是不寫農村的,他只寫一個面目模糊的年輕人在城市里飄蕩著。我一開始是會寫農村的,但我寫農村從來沒有關注過土地,因為土地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已經不重要了,土地不能帶來生存的資源和尊嚴。我們寫的是往來于城鄉之間的人,我們也不認同自己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

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年輕人開始回到鄉下生活,當年魏老師是很勇敢的,或者說是領潮流之先的,他攜家帶口回到淄博,一開始租房住,然后才開始寫農村,但是他寫農村的時候,其實已經帶有很強的城鄉視角,他寫的農民是在城鄉之間流動的。但是到陳子凱這里,他將這種身份真正結合,一個剛進入城市的居民跟一個城市的居民進行城鄉之間的戀愛。

梁永安:改革開放以來,將近有4億農民進了城,后面還會大規模涌入,但是進城的人數會逐漸減少,因為縣域、鄉鎮在城市化過程中也在大幅度變化,它不完全靠人的流動。

但是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城鄉跟以前城鄉二元社會還是有區別的。農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城鄉之間出現了雙面的陌生人,在城里是個陌生人,回去也是個陌生人。在這么一個大規模的過渡中,他的文化屬性、傳統根系、民間信仰或者家族延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遷、漂移,當然也出現了各種縫隙。

我一直特別期待80后、90后寫出自己時代的作品,超越50后、60后的宏大敘事。當下信息傳播全球化,今天的青年有很多豐富的感受和想法,正是因為他面臨的文化沖擊大,所以作為一個漂流者,他的文化吸收比原有的城市原住民要豐富,因為他沒有被約束或者先天的被框定的東西,所以他就有一種更加豐富的、更有滲透性的生存體會。

這時候就需要文學的發聲,我們需要這樣的聲音。農民在消費的時候是接受者,但是他作為輸出者,他要進入文化生產傳達出自己的聲音就很難。我覺得現在的城鄉寫作特別需要一代新的作家進行歷史性的轉變。比如寫作的人物有什么新的發現,命運有什么新的邏輯,呈現出來的空間又有什么樣的非常痛切的歷史性的變化。

我讀到思孝的《王能好》,第一直覺就想到了《駱駝祥子》,但是《駱駝祥子》是單向的,講一個農民進城以后的故事,而思孝一下子寫出了我特別期待的一種委屈,它是雙向的。

《王能好》和《沈穎與陳子凱》這兩個作品疊加起來,我對思孝今后的創作有特別大的期待。其實語言表達、細節描寫、場景、氣氛和人物內心的縱深有時候真的不好寫,作品內部的自洽性有時候很難達到非常好的風格,但思孝的能力非常強。

以往社會的優質資源、文化都集中在城里,鄉下是很單一的社會,人們處在生存線、溫飽線下,他們的共同期待是能吃飽穿暖。但是現在溫飽線這個問題過去之后,每個人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情感也是豐富多樣的,在新的城鄉關系之下,如何能夠把人們的心理世界傳達出來,難度非常大。

魏思孝:從物質方面來考量,鄉村代表著貧瘠,代表著閉塞,城市代表著開放,代表著包容。但是也不能僅僅從這個角度來考慮,尤其是這幾年經濟發展之后,城鄉邊界模糊,有些小地方不包容人的話,不可以稱之為城市。

作為一個個體來講,不見得是要依靠你的出生地來劃分農民和城里人。如果一個農村人有見識,有開放的思想,我覺得他就是一個現代人。如果你從小在城里生活優越,但是內心非常狹隘,非常閉塞,缺乏關愛和包容,我覺得也不能稱之為是一個現代人。我們更加期待的其實是追求平等自由的幸福感。

在文學作品里劃分城市和鄉村,無非就是從物質上簡單劃分而已,當拋棄了所謂的物質,其實應該關注當下人類共同的一個精神狀態。

原標題:《魏思孝×梁永安×鄭在歡×汪雨萌:我們的情感,在墜落時代尋求庇護》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庄闲对冲| 百家乐投注外挂| 庆城县| 网络百家乐娱乐| 百家乐官网怎么赢9| 粤港澳百家乐娱乐| 百家乐官网庄闲概率| 大发888东方鸿运| 百家乐官网英皇娱乐城| 大发888真钱娱乐城| 希尔顿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 淘宝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开户平台| 百家乐官网轮盘| 皇冠网游戏小说| 百家乐游戏机说明书| 特克斯县| 太阳城娱乐网可信吗| 澳门百家乐官网官方网站破解百家乐官网技巧| 大发888zhldu| 百家乐官网的桌布| 69棋牌游戏| 大佬百家乐娱乐城| 在线百家乐官网下注| 易胜博足球开户| 广州百家乐牌具公司| 百家乐官网8点| 百家乐官网蓝盾假网| 北京太阳城老年公寓| 唐人街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的胜算法| 澳门博彩娱乐有限公司| 威斯汀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王子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逍遥坊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明珠国际| 大发888游戏平台hg dafa888 gw | 深泽县| 明升国际娱乐| 游戏机百家乐的技巧| 百家乐开户送8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