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智庫百人會 | 張翔:只有信息公開,才會公平公正
編者按:2013年8月23日,是馬洪基金會智庫百人會召開第一次全體成員大會的日子。十年來,智庫百人會秉持開放、多元、包容、理性的精神,整合民間智慧,聚焦民意民情,致力于發現和解決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智庫百人會的歷程,借智庫百人會成立十周年之際,馬洪基金會將陸續推出“智庫百人會十年回憶”紀念文章。以下為智庫百人會原副總召集人張翔的回憶文章。
作為一名律師,我一直認為,只有信息公開,才會公平公正。2010年,我與時任深大法學院院長的黃亞英教授,攜手在《南方都市報》上發表系列文章,呼吁法院司法文書上網公開,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并推動了法院裁判文書上網公開進程。
除了司法公開,我還持續關注政府信息公開,多次與吳君亮先生探討如何推進財政預算公開。當時我在深圳,算是民間智庫里的活躍分子,在各種場合為民主法治建言獻策。在參加“深圳雙周沙龍”的過程中,我認識了組織者范軍先生。
馬洪基金會成立以后,范軍把我引薦給了李羅力理事長。馬洪基金會以推動政府信息公開為己任,與我的價值觀不謀而合。當李羅力、范軍邀請我共同發起成立智庫百人會的時候,我欣然同意。
2013年8月23日,志在為改革開放作出建設性貢獻的智庫百人會成立了。首批創會智者60多人,皆為深圳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選舉李羅力先生為總召集人,我當選為公共管理專責小組召集人。2014年初,我又被增補為智庫百人會副總召集人。
我在智庫百人會任職期間,針對發揮民間智庫作用、開展主題活動、“金秤砣獎”評選等,不僅出謀劃策,還積極參與組織活動,獲聘“資深專家”,榮獲“優秀智者獎”,“特別貢獻獎”。
“金秤砣獎”評選開創歷史先河,是中國法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在2014年舉行的首屆“金秤砣獎”政府公共服務民間評議活動中,我不僅受邀擔任本次活動法律顧問與評議專家,而且進行了主旨演講。
我認為,“金秤砣獎”評選活動應當本著批評的態度,在合理范圍內,幫助政府找出信息公開的難點和痛點,為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申請政府信息公開,是公民行使合法權利的體現。憲法和法律規定了公民具有知情權、監督權等,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深圳《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對政府信息公開等作出了具體規定。
申請政府信息公開,是市民參與法治城市建設的體現。建設法治中國、把深圳建設成一流法治城市,都離不開民間力量的參與和推動。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就是市民主動參與深圳法治城市的具體體現。
申請政府信息公開,是人民主動實踐協商民主的體現,而協商民主到底怎么樣去建設?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就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用實際行動去探索協商民主建設的具體體現。
在特區成立38周年的特殊日子,我參加了“2017年度金秤砣獎”頒獎儀式,羅湖區政府等被評為“金秤砣獎”。同時,舉行了中國政府政務公開“金秤砣獎”開秤儀式,現場向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政府郵寄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書。
沒有公開,哪來公正?沒有司法文書公開,哪來司法裁判公正?沒有政府信息公開,哪來政府清廉高效?腐敗分子最怕陽光了。只要信息不公開,就一定會有人搞暗箱操作,進行內幕交易,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盡管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困難重重,但只要方法得當,勇于監督,加上長期不懈努力,就會取得成效。智庫百人會多年來舉辦“金秤砣獎”的評比,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像智庫百人會這樣的民間智庫,保持了開放性和獨立性,是自由思想的交流平臺。智者們敢于講真話,以信息公開推進社會公平,為深圳法治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深圳法治落后于經濟發展。深圳存在社會信用體系、基層治理方式等法治短板。我作為智庫百人會代表,參加了深圳2035總體規劃研討會,建議借鑒“人才公園”經驗,在前海設立“法治公園”,彰顯對于法治的重視。
智庫百人會還關注社會民生,我曾經在“深圳民生短板在哪研討會”上指出深圳在教育、醫療和司法等民生方面存在投入不足、機會不均、待遇不公等短板,如果深圳不解決這些民生短板,就無法實現真正現代化。
通過智庫百人會,我不僅結識了樊綱、張維迎等經濟學家,還和原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厲有為等領導有了交流,而李羅力、徐景安、郭萬達等知名學者則成了我的良師益友,使我受益匪淺。
無論是政府信息公開和法院裁判文書公開,目前都遇到很大阻力,而智庫百人會堅持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實在難能可貴。政府信息公開,對于監督政府部門依法行政,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張翔,智庫百人會原副總召集人,大成律師所高級合伙人,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實務指導教授,深圳律協第六屆監事、第九屆理事,比亞迪等上市公司法律顧問;2010年“深圳年度人物”,2017年“中國上市公司最具價值獨立董事”;在《南方都市報》等報刊上發表了《法律不應被技術牽著鼻子走》等數百篇文章;專著《上市公司法律風險防控實務》,2018年獲“深圳市律師協會成立30周年之最佳專著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