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網(wǎng)評私營經濟離場論:改革開放40年更要堅定市場導向
昨天(9月12日),一篇有關私營經濟應該“離場”的文章引出的熱議達到了高潮。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日,無論就觀念意識而言,還是就現(xiàn)實狀況來講,這樣一篇文章來得也正是時候。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究竟改革了什么,開放了什么?細究起來,無非是在經濟領域由計劃導向改變?yōu)槭袌鰧颍矡o非是將閉鎖的國門向先進技術及其生產方式洞開。就是這兩個變化,讓今日之中國與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相比,變得更加富裕,更加具有活力。當然,也正是這兩個將中國引向富裕和活力的變化,決定了由計劃向市場之轉變的歷史正當性。正是以這個正當性為基礎,改革開放才成為中國進步和發(fā)展的一面旗幟。有了這面旗幟,方向就明,人心就定。更加富裕,更具活力,是人心所向,是人間正道,是歷史的大路向。
由此再看所謂私營經濟應否“離場”的熱議,結論當然是清楚的:只要市場經濟的導向在,只要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在,多種所有制就是市場得以發(fā)育和成長的前提性條件,多種所有制形式就是與市場體制須臾不可分離的結構性因素。無論從市場形成的全部歷史看,還是從中國市場體制構建的歷程看,多種所有制的存在及其發(fā)育程度,是決定市場導向確立及其成長路徑的前置性因素。從來就不存在沒有多種所有制的市場,因而私營經濟的離場,鐵定意味著市場導向的反轉,也一定導致市場體制的坍塌,必然地,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更是無從談起。
要由市場配置資源,堅持市場導向就是不容置辯之向。市場配置資源,是通過價格信號實現(xiàn)的。說到底,所謂市場體制,就是一整套價格信號的形成和傳遞機制。沒有市場,價格無法形成;沒有多種所有制,信號沒有受體。有了市場,有了多種所有制,就有了價格形成的基礎,就有了價格信號的接收者,并由對價格信號的敏感與判斷的不同,而形成了市場參與者間的競爭,達至市場優(yōu)勝劣汰的結果,進而激發(fā)市場活力、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力和人的創(chuàng)造性,最終實現(xiàn)優(yōu)化資源配置。
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實正是從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破冰而開始前行的。小崗村農民那個按了18個血手印的“生死書”,其所犯之忌者不正是“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嗎!地還是那爿地,人還是那些人,天還是那塊天,農具還是舊有的農具,一天還是24小時……什么都沒變,但是,為什么按了血手印的這些農民的田里的莊稼長得就好了,產量就多了,飯就能吃飽了,人心就舒暢了,精神面貌就不一樣了?為什么此前近30年通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教育、活動甚至運動都沒有解決的勞動積極性問題,一紙農民間的私下契約就解決了?為什么?
人們要溫飽,要過得更好,此乃基本人性。市場通過價格信號所正向鼓勵的,正是人們這種想過更好日子的自然欲望,由此順應人性地解決了生產和服務活動的動機和激勵問題。單一所有制,既不相容于市場體制,且即使在計劃體制下,也解決不了激勵問題。不是么,“服務意識”問題,其解決,難道是通過每周三下午的停業(yè)學習解決的?而正是從有了“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歸自己”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始,才有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的高漲。
改革開放40年,只是歷史一瞬。中國要繼續(xù)發(fā)展進步,要更加富裕、更加具有活力,前提就是堅持市場導向,堅定市場導向。只要這個導向在,多種所有制形式也必定在。反之亦然。
(原題為《改革開放40年:更要堅定市場導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