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偶像產業中的男性形象:消費細分下“娘炮”的崛起
打扮精致的男星因為出現在一檔面向青少年的節目而站在了風口浪尖。現在的男明星是否太過“娘炮”,缺少陽剛氣質變成了熱門話題。隨著話題的逐步發酵,既有對于當代男性氣質逐步喪失的憤懣,也有關于到底何為男性氣質,拒絕性別刻板印象的探討,但鮮見對偶像文化工業相關的議論。
偶像變“娘”并非從今天開始。英國著名電影學者理查·戴爾在其著名專著《明星》中提出了明星形象的概念,他認為明星是一種“被構建的個體”,其形象由媒介文本——促銷、宣傳、影片、影評等一起組合建構而成,同時也結合了大眾的趣味和評價。從“陽剛”到“陰柔”,男星形象的變化,既能看到文化工業如何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身體認知和審美,也能展現社會性別氣質認知的變遷與焦慮。
精致男孩的熒幕誕生
因此,目前聚焦于“娘炮”的討論很多是圍繞著突破性別形象的話題而來,但我們可以發現,60年代的華麗派搖滾明星在性別開放上做的努力和突破(留長發,穿裙子,涂抹鮮艷的口紅,歌唱雙性戀等)比現在的男星更多。目前走入大眾目光下,廣受歡迎的偶像,更多的是那些活躍于舞臺和影視作品中的“花美男”們。花美男的逐步流行,并非是伴隨著性別形象的演變而變化,而是偶像工業打造精致身體消費的副產品。
早期的電視劇和電影,是“大叔們”的天下,這些男演員年紀不一定很大,但穿衣打扮都偏成熟穩重,并且往往五官粗獷陽剛,肩膀寬厚,身材高壯結實,是傳統觀念中帥氣男性的樣板。《追捕》(1976)中的高倉健,可謂是彼時男性偶像的典型代表。這種審美對男性的整體的風格要求多過于具體的五官/身體規范。當人們談起一個男明星的時候,往往用“帥”、“酷”、“有魅力”等整體而籠統的詞匯去評價,而不會具體分析其五官,妝容,身體部位等。
接下來,電視劇和電影中的男性偶像形象逐漸變化。一開始,只是出現一些打扮得體,風度翩翩的白馬王子形象,與過于不修邊幅的粗獷硬漢形象形成區別,滿足另一種審美需求,但基本還是在傳統的男性審美框架內(留短發,衣著舉止并不風騷暴露)。例如80-90年代風靡一時的港臺奶油小生,如小虎隊、林志穎等,往往時髦英俊,參與荷爾蒙四射的唱跳表演和偶像劇演出。這一時期,男明星開始出現實力派和偶像派之分的說法。其中,“偶像派”多被視為帶有一些貶義,被視為沒有能力的表現。因此從早年的媒體報道中常常看到,某某偶像派試圖轉向實力派的宣言,仿佛擺脫“靠臉吃飯”才是明星正途。比如,因出演《神雕俠侶》、憑借俊美形象一炮走紅的古天樂,很快便以曬黑的方式,擺脫了媒體貼給他“奶油小生”的標簽,開始拓寬自己的戲路。

之后,隨著人們對于身體的追求日益增加,年輕健美的身體作為一種提供愉悅和自我表達的載體開始盛行。越是接近于完美的形象,身體越是擁有更高的交換價值。電視劇和電影中越來越常見對男星身體的特寫,帶來觀眾的凝視,意圖吸引更多的關注和消費。于是,精致的花美男就此誕生。

可以看出,對男星審美的轉變是伴隨著對男性身體外表的重視和消費發展起來的。這樣的氛圍下,人們對身體觀賞渴望也越來越強烈。知名偶像劇《太陽的后裔》中,主演宋仲基赤裸上身在健身房鍛煉的場面,在播出當晚便成為微博熱點話題,超過劇情成為最大的爆點。彈幕網站上,一旦出現“小鮮肉”,視頻彈幕被各種身體崇拜的語言所環繞:“暫停一下,我要舔個屏”,“媽媽問我為什么要跪著看”,“彈幕太多我看不見臉了”……“舔屏”作為一種戲謔的對身體的迷戀的說法,深刻展現了視覺時代下對于身體審美的追求和帶有欲望式的觀看——身體早成為追逐的焦點。
如今的偶像派和實力派的說法已經過時,外貌出眾的男星們開始被稱為“流量小生”。雖然男星本人偶爾也會聲稱好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個“顏值至上”的年代,維持形象是他們事業的重心之一。他們熱衷于自拍和形象管理,愿意展示自己的身體魅力,甚至愿意分享護膚心得。偶像已經從原來的不愿承認到現在的主動面對,并積極把俊朗的外表當做自身競爭力的一部分。男性偶像們比社會大多數男性提前來到了女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世界:一個身體時時被審視和消費的世界。
但這也意味著,當前的男星必須體會許多女性日常面對的身體焦慮。對身體的標準越來越嚴苛,定義了什么樣的身體是美的或丑的,瘦的或胖的,要求他們為自己看起來的樣子負責任。這種理想化的超真實形象泛濫的結果是真正的身體和虛構的身體之間的差異被抹殺,身體的管理和修飾被追捧。男明星們不得不通過健身、衣著打扮、美容手術等來改變自己:健身房成為明星自拍或者電視劇想象中的常見場景,在《偶像練習生》等節目中,選手互相贊美妝容,在演唱會前,為了維持身材,很多偶像往往只吃雞胸肉和蔬菜……肥胖、贅肉、脫發都被看作是“沒有自制力,不能良好管理自己身體”的標志。發福的男明星一旦出現在機場照或者街拍中,就會受到廣泛嘲諷和“殘了”的感嘆。而在另一批人眼中,這種身體焦慮成為了男明星“娘”的依據——他們依舊認為,被審視的身體是只屬于女性的特質。
男女權力倒錯?虛假的顛覆與反叛
通過平等的身體審視,“男色”時代的消費看似已經成為女權進步和兩性公平的關鍵之一。當代著名的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家、導演、制片人勞拉·穆爾維在她著名的論文《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中認為,男性觀眾通過兩種方式來獲得對女性凝視的快感。一種是認同電影中的男性角色,通過男性角色的目光,來滿足力比多的投注;另外一種是作為電影院里的觀眾,通過認同攝像機直接將欲望的目光投射到女性角色身上。通過凝視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就成為了男性觀眾的欲望對象。因此,對于女性主義來說,批判“男性凝視”是一大任務,而建立對于男性的凝視也是反抗的重點。如果能夠重建一種觀看方式就意味著擁有了話語權,發出自己的聲音,擁有自己的影響力和主體地位。
這種觀看所具備的對傳統的反叛性和顛覆性不可否認,但是另一個很顯然的事實是:大部分的偶像劇和偶像崇拜,生產出來的是傳統的男女關系,傳統的男女社會形象。大眾在討論外表精致,梳妝打扮的男星時,往往否決他們的男性身份,稱呼他們為“娘炮”,并認為他們的性取向多半是同性戀(認為打扮是由于取向或者性別身份造成)。但事實是,這些“娘炮”基本在偶像劇中飾演的都是非常明確的異性戀。
美國社會學者R. W.康奈爾在其著作《男性氣質》中談到,和異性戀的圖景相比,同性戀男性氣質是高級和現代的。因此,不少偶像劇中和舞臺上的花美男穿衣打扮風格和男同性戀者頗為相似也許只是一種“時髦”和“高級”的體現,用來作為其身份地位的輔佐。雖然他們看上去秀氣漂亮,實則往往在影視作品中設定為有強大力量的男性。甚至有很多影視作品會出現傳統的英雄救美的老套戲碼。與之相對,女主角多半是需要寵溺呵護的弱勢對象,需要男主角在其日常中疼愛有加,遇到危難時拯救和幫助。由此可見,許多女性們欣賞的只是外表看起來柔弱的花美男,她們仍然希望屏幕中的男主角在性格上表現出強硬、力量,甚至是霸道氣質,這和傳統父權社會中的“男子氣概”并沒有真正的審美沖突,區別只是在外表的偏好上,她們依舊是“傳統男人”的簇擁者。
當然,也有另一批受眾偏好與之相反的男性性格形象。如今,沒有攻擊性、溫柔、可愛、天真甚至有些靦腆等“非傳統男性氣質”的性格形象塑造在偶像男星中也越來越常見。明星產業中,這類形象塑造主要回應的是粉絲們情感上的需求,是對他們現實生活的缺乏與焦慮的補足,投射的是許多女性所希望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卻未能看到的理想男性應當具有的性格和品質。

觀察TF boys,劉浩然,吳磊等弟弟型的偶像,不難發現,他們在公眾形象上都有共同的特點:感情經歷單純,性格坦率,與粉絲之間距離感弱,賣萌自黑接地氣,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這些塑造出的性格特征被粉絲當做“真實”的性格所接受,并以此為基礎不斷的對偶像進行美化和幻想,最終得出的是一種具有少年心性的年輕男性形象。這種性格形象從很多很多具有特色的愛稱中也可見一斑 “地主家的傻兒子”,“呆萌弟弟”、“跟女生說話會臉紅”等等都表達了女性粉絲對于難得一見的純潔美好的男性的渴求。
尤其是,一方面這些偶像正處于娛樂圈中央,大紅大紫,但卻依舊是青澀單純,感情經歷空白的害羞少年。這種臺上臺下反差極大的性格設定被稱作“反差萌”,即因為這樣的性格反差反而給人新鮮感,贏得更多的關注和喜愛。并且,由于偶像構建出來的形象是單純、善良、美好的,所以容易受到傷害,需要保護。這種“保護欲”是女性粉絲愿意付出的一大原因。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少年偶像團體TF boys,他們的女性粉絲被稱為“親媽粉”、“阿姨粉”以及“姐姐粉”,意為將明星當做長不大的孩子去喜歡和保護。以其中一個粉絲在網上的發言為例 “總有成人攻擊他們,但他們并沒有做錯什么,謙謙有禮,溫潤如玉。我覺得應該做點什么,就開始跟身邊人撕,于是我漸漸成了粉……”為了保護自己的偶像,粉絲們往往不惜一擲千金,她們比拼演唱會售票數量,頂帖人數,電影銷售成績,生日慶典禮物等等,目的是用自己的力量幫助復雜的娛樂圈中岌岌可危的弱小偶像。在“粉絲說了算”的權力結構中,粉絲感到自己才是掌控者,掏錢也就更加心甘情愿。
顯然,雖然這種“強——弱”的關系基本是構建在想象之上。粉絲作為整體對偶像的影響力也許算是巨大,但個人力量卻不值一提,擁有雄厚財力的偶像顯然比粉絲強大太多,他們的公眾形象也多來自于經紀公司的宣傳。這種顛覆傳統男女地位、形象的經歷基本都是偶像產業所塑造的夢境。
在業內,韓國最大的造星公司SM公司以及日本著名的男子偶像公司杰尼斯都熱愛打造具有清新純潔氣質的少年男星,其中許多人在出道初期以氣質靦腆,以可愛著稱,該形象一直可以延續到他們中年為止。各大偶像選秀節目中,“弟弟”層出不窮地開始出現,希望獲得“姐姐們”慷慨解囊。除此之外,其他雖然年紀已經遠不能被稱為“弟弟”,但外表還具有少年氣息,能夠勉強裝嫩的男星,也積極地開始示弱,希望分一杯羹。“姐姐”們再也難以分清,到底誰才是心中的那個少年——正如把身體焦慮帶給了男性一般,如今這一系統,狡猾地把另一種焦慮帶給了在男性身上進行感情消費的女性。當她們發現“人設崩壞”,美夢成空時,往往只能哀嘆著說出那句網絡流傳許久的至理名言“真情實感地追星是要遭到報應的”。但下一刻,她們又奮不顧身地投入下一份真情實感之中。
偶像產業塑造的“陰柔”男星,正是在如此復雜的環境下茁壯生長起來:身體消費的擴大化和女性性欲的崛起,現實中兩性關系的焦慮和對完美對象的意淫……未來的青少年們會走向何處?沒有人知道,但似乎無論哪一種性別,倘若希冀在這資金龐大,面目模糊的文化產業中找到安慰、自由和平等,都不過是癡心妄想。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