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130
大學周邊商業街,靠什么而活?
外界眼中自帶“流量”的街區,它們的生長與演變,或許可以給更廣泛的城市街區塑造帶來啟發和思考。

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正年輕著。
長期以來,這個道理說服了商業市場,從而培育出一條條靠近高校、大學城的特色商業街。人們愿意相信,靠近大學生,就是擁抱大市場。在上海,松江大學城文匯路的形成是如此,毗鄰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的楊浦大學路也是如此。
日前,記者采訪了兩條街區30余家各類店鋪,談及選址原因,“靠近大學”幾乎是大家脫口而出的共識。可當談及生意,“不靠大學生”的聲音卻也頗為響亮。
客觀的街區氛圍進一步驗證了小店的說法,特別在大學路,盡管時值暑假,卻沒怎么受學生離校影響,照樣餐廳等位不絕、飲品出單不斷。
到底今天的大學周邊商業街靠什么而活?這些在外界眼中自帶標簽、自帶“流量”的街區,它們的生長與演變,或許可以給更廣泛的城市街區塑造帶來啟發和思考。

學生更“有錢”了,小店卻覺得難以生存?
大學生的錢好賺嗎?“如果放在10年前,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今天不敢這么說了。”
松江大學城,匯聚了上海外國語大學、東華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等高校。大學城文匯路上,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對面,一家名為暖紀的餐館開了13年。店長梁先生打保票說,自己的店是整條街上開得最久的一家,靠的純粹是大學生光顧。“以往即使每年寒暑假我們要經歷近4個月的虧損,剩下8個月的盈利也足以彌補回來。”
不過,最近三五年里,梁先生還是多次縮減了人工,并開始接外賣訂單,試圖拓展距離更遠的客戶。“原因就是生意不好做了。學生中午還會來光顧,晚上都跑到周邊商場去了。我們人均不到三十塊錢,也比不過商場里人均100塊錢的‘海底撈’吸引人。”
學生消費能力見長是商家普遍感受。楊浦區大學路上一家酒館,人均消費超過130元,“客人里學生很多,最近他們放暑假,直接影響了客流。”服務生告訴記者。
松江大學城墨西哥餐廳品牌LaBamba創始人龐增彥則告訴記者,他們曾做過客群畫像調查,“現在大學生寧愿去市中心嘗試人均200元以上的燒雞快餐品牌,也不愿意嘗試店里19.9元的產品。”


大學生似乎比過去“有錢”了。這不僅體現在他們可以承受更高昂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更在于需求的日趨多元。
在松江大學城讀書的錢同學告訴記者,除了下館子、逛商場,她和室友日常還喜歡做美甲、種睫毛和玩劇本殺。“一個月家里給我2500元的生活費,偶爾會入不敷出。”
剛剛從復旦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劉同學則表示,自己日常還要去大學路上健身、練瑜伽。“辦卡的時候也需要一次支付一筆不小的費用。”

一面是仍然蓬勃、甚至更具潛力的大學生消費市場,另一面,不少沿街小店卻和梁先生持同樣的判斷。
“開店的時候房東‘忽悠’我們說這里有10萬大學生,卻沒說這里已經開了那么多餐飲店。”文匯路上一家快餐店老板說:“現在學生消費兩極分化得厲害,要么就吃十幾塊錢的快餐,要么就一頓人均上百。小店只能靠低價跑量求生存。”
由于空間層高限制,很多連鎖品牌不愿意進來,文匯路上如今聚集著大量以低價為賣點的小餐飲。小店老板普遍反映,店鋪換手率高,“開三個月就換招牌不是新鮮事。”
一些就讀于松江大學城的學生也表示,小餐飲的選擇替代性極強。“大學城的食堂和宿舍樓之間隔著文匯路,有時沒課大家就想圖個方便,在文匯路上隨便吃一點。要是當天有課,肯定是去教學樓旁邊吃食堂了,感覺還更干凈。”
記者打聽了一圈,學生口中時常光顧的熱門餐飲小店,除了一家梅干菜燒餅、一家炒粉、一家米線、一家盒飯外,對其他店都“沒什么印象”。

顯然,學生消費的兩極化和鮮明的周期性,讓無論是以低消費餐飲為主要業態的文匯路,還是以特色消費、高消費為核心業態的大學路,都很難純粹以做學生生意而立足,形成了背靠大學、卻不靠大學生的實際局面。
不同的是,8月的文匯路,學生紛紛放假后,幾乎有一半的門店歇業,門口還貼著類似“開學后見”的標識。而8月的大學路,卻終日喧鬧,傍晚更甚。
一個熱一個冷,背后原因不簡單
差別是怎樣形成的?
趙小姐在楊浦創智天地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多年。“從公司走到大學路上,三分鐘。”可據趙小姐觀察,盡管大學路被外界認為是“大學生的后花園”,“可這里一點不‘大學’。”
隨商業業態持續提檔升級,現在的大學路上,中餐、西餐、日料、韓餐、泰國菜館一應俱全,其中還不乏人均消費355元的牛排館和人均消費669元的日料店。
大學路雖短,沿街動輒八九層的商業樓宇卻進一步將商業空間放大數倍。任選其中一棟,記者從九層一路向下走,依次看到正在營業的女裝店、酒吧、桌游館、房產中介、美甲店、健身工作室、日式雜貨店、擼貓館、手作工坊……

在三樓經營服裝店的瑩瑩告訴記者,她開店12年,換了3個鋪位,始終沒離開大學路。“幾乎沒有學生顧客,都是靠周圍的上班族、居民回頭客。”
一件T恤叫價1890元的買手店,近期又在大學路的一條后街上開了分店,店內只提供9.5折的折扣,目標客群“肯定不是大學生,而是專門來大學路打卡的潮人。”
如此“復雜”的大學路讓“大學”的標簽弱化,反而更凸顯出社區的、乃至社會的街區屬性。記者在傍晚時分走訪兩地,就發現大學路有全年齡段的消費者,親子家庭、游客、背包青年、遛狗的周邊居民,甚至還有上海阿姨“旅行團”……文匯路則除了零星學生和接送孩子去輔導班的附近家長,很難看到其他人群。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每逢寒暑假的周期性“淡季”,都不會影響大學路的客流。一到午餐和晚餐的時間點,等位現象仍常有發生。“有些店鋪常態化排隊,一等就是兩個小時。”劉同學說。

反觀文匯路,則受“淡季”沖擊明顯。就記者沿途走訪的情況看,暑假營收仍堅挺的店鋪只有教育培訓機構、自行車行,以及文匯路櫻花廣場內的5家女裝店。這些店鋪的老板都表示,“原本做的就是松江新城的居民生意。”
理論上,讓商業供給豐容,贏得除學生之外更多類型的客群,是大學城周邊商業街謀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記者也從松江方面了解到,目前大學城已經開始引導業主騰籠換鳥,優化各類型商業的比例,尤其是削減小餐飲的比例,導入學生、社區居民可能歡迎的其他類型商業。
不過,同樣不可否認的是,不同街區受各方因素共同作用,往往很難以理論的方式發展。就拿大學路和文匯路來說,大學路只有雙車道,周邊毛細血管式的輔路、背街豐富,將周邊的社區、園區與街區的距離拉近,人的可達性強了,過路客的豐富度自然就高。文匯路的規劃則過于疏朗,寬馬路、寬步道、林蔭面積小,“逛”的舒適度較低,且周邊社區與街區的連通性也較差。
此外,大學路地處上海20年前就已明確開發的四個城市副中心之一——五角場的周邊;文匯路雖也在上海目前重點開發的五個新城之一——松江新城的范圍內,但二者的開發時序、發展成熟度都存在本質差異。
更關鍵的是,大學路自2004年動工、2009年延伸至國定路初見雛形,至今都在運營方瑞安創智天地手中,商家、運營方和政府更易達成協商共贏。可全長2.5公里的文匯路上,商鋪產權構成復雜,其中一多半由小業主把持,街區風貌改變恐怕只能通過逐步的市場自主調節。
先天優勢之外,大學路“做對了”什么?
的確,大學路作為一條高校周邊商業街顯得出挑。這幾年,甚至顯得“另類”。
一些學生在采訪中提到,大學路已經有點兒“網紅化”了。“經常能看見穿著前衛的年輕人在這里逛街”“開的店鋪裝修一個比一個適合拍照發朋友圈”……有的學生對這種現象表示認同,有的持保留態度。住在松江大學城的學生,則普遍感到“羨慕”。還有人提出,大學路的經驗有沒有可能得到復制?
拋開大學路特定的區位優勢,歷屆地方政府賦予的歷史機遇,以及客觀上更順暢的運營機制,記者在對照觀察兩條街區的過程中,還是能夠發現了一些大學路主動作為且“做對”的地方,或許可以給其他大學周邊商業街區、乃至更廣泛的城市街區空間提供某種思路。

首先,強化氛圍感。與其說氛圍感,更該說是設計感。大學路的巨幅墻繪、涂鴉隨處可見。錢同學告訴記者,很多墻繪作品會時常更換,路邊的供電箱、設備箱也都裝飾過。“整條大學路不會讓人覺得有裸露而丑陋的空間或市政設施。”
沿街兩排外擺位更是將氛圍感拉滿。不論走到大學路上哪一段,悠閑坐著的人們、冒著香氣的小食和咖啡,都比炫目的廣告牌更吸引人。
現如今,這種氛圍營造已在整個街區實現良性循環。記者看到,幾乎所有門店都愿意在裝修上重投資。一些連鎖便利店、咖啡館,還會一改其一貫風格,在大學路上以特色主題、特色裝飾的面貌呈現。

其次,呵護老店。去年8月,在復旦周邊開了20多年的復旦舊書店遷入緊緊連接大學路的一條后街——偉德路上。而它的對面,新開的悅悅書店(原名志達書店),同樣曾在復旦周邊經營了超過20年。再有一屆屆大學生都不曾錯過的老音像店,迎來11周年店慶的酒館homeless,即將老店新開的西式簡餐店uncle no name……老店,已然成為大學路學生、居民、白領共有時光記憶的一種載體。
走訪中,不少店鋪老板就提到,“經常有客人因為工作、居住原因離開大學路,又回來懷舊的。”同樣,開在松江大學城的暖紀也遇到過“重返校園”的客人。“有些學生已經畢業很多年,趁著到上海出差也會來店里吃上一頓。”店長梁先生說。
當然,懷舊式消費或許是大學周邊商業街區的一種獨特形態,但它所折射出的人與街區深厚的情感鏈接,也同樣值得其他街區思考、破題。
再次,擁抱多元文化。小眾畫廊、黑膠唱片館、動漫天堂……三年前,二次元“圣地”animate在大學路開出上海首家獨立門店;今年,大英博物館、英國國家美術館授權的文創產品快閃店也在這里出現,大學路的“可能性”,已經在市場的探索中,被深度延展。

今天,越來越多商家還在給予大學路新的期待:一家一個月前新開的椰汁飲品店,在上海的另一家門店開在寸土寸金的南京東路;一家做融合下酒菜的餐飲店,把大學路店作為品牌的“上海首店”;一家韓國料理店位于北京的另一家門店,設在知名的潮人集聚區“三里屯”。
“我們覺得大學路的潮流程度和客群時尚程度是不輸三里屯的。”門店店長表示。而這也意味著,大學路有望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地段不在城市中心,卻依舊擁有一流商業資源的街區。這是以往任何一個大學周邊商業街不可想象的。
(原標題為:《調查 | 大學周邊商業街,靠什么而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