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懿傳》和《延禧攻略》中的清宮歷史孰真孰假?
編者按:乾隆皇帝與他的后妃為清宮劇提供了海量素材,不論是20年前的《還珠格格》,還是近日熱播的《延禧攻略》《如懿傳》,都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可是,在充斥虛假歷史的清宮劇面前,哪些是真實發生過的,哪些是編劇虛構的。都需要我們仔細甄別。清朝皇帝能自己選擇后妃嗎?乾隆對富察皇后真的那么癡情嗎?烏拉那拉皇后剪發事件歷史上真實發生過嗎?乾隆最后為什么選擇魏佳氏的兒子永琰繼承大統?這一個個疑問由清史學者、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歐立德在其著作《乾隆帝》中一一述明。以下內容選自《乾隆帝》第三章《家庭、儀式和王朝統治》,有刪節。

乾隆帝的后妃是怎樣被挑選出來的
乾隆共有41位嬪妃。他在1727年和第一位妻子成婚,到他1735年登基前,他又納了七位嬪妃。1777年他納了最后兩位嬪妃。除極個別外,大部分嬪妃都來自選秀。她們通常在13歲左右進入宮廷,住在守衛森嚴的后宮中,每個院落都由四米多高的紅墻環繞,并由錯綜復雜的通道與其他庭院隔開。除非皇帝讓她陪同出宮(這種情況非常少見),否則,嬪妃與外界基本上是隔絕的。除了慶典和一些特殊場合,她們只能見到二三百名宮女和答應(略少于路易十四宮中的女性),而她們所能見到的男性,唯有宮內那兩千名左右的太監。這些受過宮刑之人往往在青少年時期即已入宮,負責守衛后宮的安全,并在大殿與后宮之間傳遞信息。之所以采取這些謹慎措施,原因非常簡單:皇帝及其帝國都必須明確保證他的嬪妃所生之子都是皇帝的親生兒子。將皇帝的后妃隔離起來是唯一切實可行之法,而且這一方法確實行之有效:除了流言蜚語之外,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在清朝皇宮中有非皇上親生之子出生的情況發生,這和當時歐洲皇室中放蕩不羈的情況剛好相反。
皇上嬪妃們的地位并不平等。嬪妃們共分為八個等級,一旦進入后宮,每個人都會被授予不同的等級,等級不同,其例銀等標準亦不相同。皇后、皇貴妃、貴妃和妃這四個等級有數量的限制,但是個人的地位與其入宮時間長短并沒有關系。也就是說,嬪妃等級的提升并不取決于其入宮時間的長短,而是取決于其當時的處境,比如說是否得到皇上的專寵,或者是否生子且其子能夠存活并為父親寵愛。一些嬪妃能夠獲得皇上的特殊賞賜(通常是珠寶、皇上的藏品、衣物和錦緞等),但是,這些東西并非嬪妃本人私產,在她們去世以后都要被收回皇室。
在皇上的嬪妃中,并沒有嚴格的民族限制。一般來說,皇上的正室,即唯一擁有皇后稱號的應該是滿洲人,其他嬪妃則可以是蒙、漢旗人,但是沒有漢人(即民人)嬪妃。乾隆至少還有兩位朝鮮族嬪妃,另有一位名為和卓氏的回子嬪妃,她來自回疆的喀什噶爾,出身于顯赫的蘇非派。乾隆的生母和他那位出身宮女的祖母(雍正之母)都是滿洲人,但是他的一個曾祖母則來自一個顯赫的漢軍旗人家庭,還有一位曾曾祖母是蒙古人。這些女性的所有子女都被歸為滿洲人,而其家族也因抬籍進入滿洲八旗,民族身份得以轉變。
至于如何挑選皇帝嬪妃,我們知之甚少。我們猜想,乾隆在挑選嬪妃方面多少還是有一些權力的。但在挑選皇后方面,因茲事重大,乾隆就無權做主,很可能父母在其年少時期就已做出決定,挑選了富察氏家族的一位年輕女子為乾隆之正室。富察氏之先祖乃是努爾哈赤手下最為驍勇善戰的戰將之一,其家族世代精英輩出,大多都是朝廷重臣。富察氏的叔叔馬齊曾任內務府總管等重要職位,后來成為乾隆臂膀,在1760年代被任命為軍機大臣的傅恒則是她的弟弟。
乾隆皇后富察氏像,郎世寧與宮廷畫師繪,畫中皇后時年24歲
乾隆對富察皇后究竟有多癡情
乾隆和富察氏大婚之時,弘歷只有16歲,富察氏只有15歲——看起來似乎還很小,但在當時這正是初婚的平均年齡。他們兩人的婚姻生活非常美滿,直到23年后富察氏離世。兩人有很多的相似之處,看起來簡直就是天作之合。無論弘歷前往哪里,富察氏都會陪伴左右;弘歷生病時,她會盡心服侍直至弘歷痊愈。弘歷也曾先后秘密地立富察氏所生的兩個兒子為儲,只不過這兩個孩子早早就因病而夭折。她對待婆婆非常盡職盡責,而且也能夠維持乾隆后宮的和睦,這些都為其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乾隆一樣,富察氏似乎也特別重視滿洲傳統中的簡樸觀念。她不崇尚奢侈的生活,而喜歡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發生在1747年的一個故事生動地描繪了她的節儉。在一次木蘭圍獵中,皇后親手為乾隆縫制了一個盛放打火石的荷包,因為乾隆曾告訴她,在祖父生活的時代,男人總是在荷包中盛放用來取火的打火石和鐵。乾隆還提到,早期的荷包(滿文稱為 fadu)非常簡單,通常由鹿羔沴絨制成,而不似乾隆時期那些由錦緞制成并飾以金、銀、象牙、犀牛角等珍貴材料的荷包般奢華。皇后隨后便采用關東傳統技藝,“以鹿羔絨制為荷包”,親手繡上簡單的花紋,然后獻給乾隆。六個月后,富察氏突然離世,乾隆遂命人制作了一個特殊的盒子專門盛放皇后最后進獻的這件禮物。他解釋了這件禮物的來龍去脈(所以我們就知曉了這個故事),并以滿語賦詩一首,其中有這樣的語句:“睹舊物兮心悲慟,憶音容兮淚朦朧。”
對于乾隆的統治而言,第一位皇后富察氏的去世是一個重要轉折點,但是富察氏究竟緣何突然離世,則并不完全清楚。她離世時年僅36歲。之前,他們的第二個兒子雖然已經做了預防措施,卻還是不幸染上天花并在除夕之夜夭折,這可能給皇后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擊。正如世界上很多地區一樣,天花在中國也非常流行,其死亡率之高一直為人所擔心。為了保證皇家成員的健康,1680年代,出痘后得以幸存的康熙皇帝命令對皇子實行強制隔離,他們都被刻意種痘防疫。在乾隆統治時期,這一做法擴展到了京城大部分的滿洲兒童,使得嬰幼兒的死亡率急劇下降。但是,依然有一些兒童甚至包括皇帝之子在內無法幸免。在這一不幸事件發生之后,欽天監官員提醒乾隆,天空出現不祥征兆,預示皇后的身體可能會出現不適(“客星見離宮,占屬中宮有眚”),而破解之法是讓皇后不要總是待在宮中。因此在1748年2月,在適量隨從的陪伴下,乾隆帶著皇后和皇太后前往山東的孔子故里和雄偉的泰山,期望借助此行能夠讓皇后重新煥發光彩。確實,這種變化似乎真的讓皇后的精神有所好轉,她甚至可以登山并在山上的娘娘廟祭拜。但是回程中,情形則急轉直下。4月1日(農歷三月初四),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將皇家隊伍阻攔在山東省會濟南,皇后因此而感染風寒,不得不臥床休息。皇后的病情似乎并無大礙,所以乾隆還是按原計劃在濟南舉行了祭祀儀式。一周后,皇家隊伍在德州(德州位于大運河和大路的交會處)改乘船返京,這已經是回京的最后一段行程,然而,皇后的病情突然惡化。聚集在岸邊為皇家隊伍送行的幾百位官員于是下跪祈求上天保佑皇后能夠早日康復。但是,當天深夜,皇后還是在皇上身邊不幸離世。
皇后的突然離世讓乾隆極為悲痛,甚至似乎有點兒失去理智,最終導致了一場嚴重的政治危機。他的第一道旨意是下令皇后的遺體連同整艘船必須立刻運回京城。將船通過大運河運回北京當然沒有問題,問題是如何把船拖出水面并穿越門洞狹窄的城門。乾隆曾想把城門樓拆掉,后來禮部尚書海望想出一個方法,他命人搭起木架從城墻垛口通過,上設木軌,木軌上以鮮菜葉鋪墊,使之潤滑,經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終于將船運進城內。這艘船一直被運到紫禁城的東門,隨后,已經裝棺入殮的皇后被安放在了她的寢宮長春宮中,在那里停放了一個多星期。皇后的棺槨用稀有且堅韌的梓木制成,此后,她的棺槨被移置到了宮中一處專門的建筑內停放。1752年冬,皇后的陵墓建成,其棺槨方得以下葬。
同時,乾隆宣布為皇后舉行盛況空前的國恤,此時她已被封為孝賢(忠誠和聰慧之意)皇后。乾隆宣布罷朝9日,在京王公百官皆著素服齋戒27日。同時,乾隆下令京城一律不得嫁娶,各省雖不禁嫁娶,然而不得作樂。各省文武官員從奉到諭旨之日始,摘除冠上紅纓,齊集公所,哭臨三日。此外,乾隆還頒布了嚴格的剃發規定。皇室男性必須截發辮,他們的太太則需要剪頭。所有滿、漢男性,依據滿洲祖制,百日內不得剃頭。滿洲婦女則不得盤頭,要把頭發放開或是剪斷若干。另外,滿洲婦女有一耳帶三鉗的習俗,此時則要摘去一個耳鉗。乾隆不斷為此頒布諭旨,只不過其批示并非常見的朱批,而改用表示哀悼的藍筆。
多數官員對此都予以了適當的回應,并謹遵諭旨行事,其中一些機敏的官員還立即上奏乾隆,表達了他們對皇后去世的悼念和悲痛之情。乾隆當然知道其中一些奏折只是一種形式,而非真情實意,但是,他仍然對那些沒有上奏的官員尤其是滿洲官員深為不滿。他認為,這些滿洲官員所受皇恩較漢人官員尤為深重,“義當號痛奔赴”。所以乾隆迅速懲戒了53位沒有上奏悼念的忘恩負義之人,每人各降兩級。皇后去世一個月后,他進一步公開指責兩位皇子哀悼之心不誠,譴責他們身犯不孝之重罪,因而剝奪了他們的皇位繼承資格。此后不久,乾隆又發現負責皇后葬禮的官員犯了許多低級失誤,比如在皇后冊文的滿文翻譯中出現錯誤,譯者因而被判斬監候。
不過,在乾隆發現大量官員藐視其百日內不得剃頭的規定時,上述錯誤就不值一提了。隨后,皇帝的怒氣、怨恨和痛楚徹底爆發了出來。這些官員不僅藐視他所深愛的皇后,而且還辱沒皇帝,漠視滿洲祖制。那些本應對此更為了解的滿洲官員再一次成為了乾隆遷怒的對象。漢人官員只要向皇帝承認錯誤便可得到赦免,八旗官員則無此運氣。1748年夏,許多官員因此而被革職、罰俸和褫奪爵位,有人還因此而丟了性命,朝廷氣氛變得格外緊張起來。誰應該告發誰?后果又會如何?乾隆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酷,甚至那些和皇帝頗為親近的官員也很困惑,不得不格外謹慎行事。這種無可預料的報復行為,雖然并非乾隆的典型特征,但是與他的父親雍正頗為相似,而這種行為在乾隆此后40年的統治中也將反復出現。

烏拉那拉氏南巡剪發事件真的存在嗎
唯一不害怕冒犯皇上的人就是他的母親。富察氏去世后還不滿5個月,皇太后就建議乾隆冊立貴妃烏拉那拉氏為皇后。烏拉那拉氏的家世遠沒有富察氏家族顯赫,其父只是一位佐領。在乾隆登基之前,烏拉那拉氏即已婚配乾隆,后來育有二子一女。但是在1748年時,還無法斷定她是否受到皇上專寵,一切尚屬未知數。我們也不清楚皇太后因何如此大力支持她。當時冊封新的皇后并非急務,因為其他高級嬪妃也可以在各種禮儀和祭祀活動中擔當皇后之責。依然沉浸在皇后離世之痛中的乾隆傾向于維持原狀,但迫于皇太后的壓力,最終在悼念富察氏的活動結束后,乾隆冊封烏拉那拉氏為新的皇后。

影視劇《還珠格格》和《延禧攻略》中的烏拉那拉皇后
烏拉那拉氏比乾隆小7歲。1750年,32歲的烏拉那拉氏終于被立為皇后。在此后的15年間,兩人一直相安無事。他們的兩個孩子在兩歲前即已夭折,只有一個兒子健健康康地存活了下來。烏拉那拉氏與皇太后相處得很融洽,乾隆也很喜歡她,并帶她參加了1765年的第四次南巡,這也是乾隆自富察氏去世后的首次南巡。但是就在當年春天,在杭州停留期間,皇上和皇后之間卻爆發了激烈的爭吵,這可能是由于皇上迷戀上了其他女子(盛行的說法),也可能是緣于皇后對皇太后的不敬(乾隆的說辭)。一天晚上,皇后在她房內剪發以示抗議,正是這種不合禮儀的極端行為使得他們之間的爭吵為人所知。這種行為非常不符合當時的禮儀,嚴重違背了宮廷禮制,烏拉那拉氏當然知道她的這種行為是對乾隆權威的嚴重挑戰。乾隆對烏拉那拉氏的出格行為極為震怒,次日一早獲悉此事后,立刻將皇后遣送回京并打入冷宮。一年多以后,1766年的秋天,烏拉那拉氏病逝,病因不明。
皇上對于第二位皇后去世的態度與第一位截然不同。他沒有下令對其舉行國恤,也沒有以皇后的身份而只是按照皇貴妃之喪儀為其舉行了葬禮。更令人震驚的是,乾隆決定將她與富察氏分開安葬,沒有依照慣例將她安葬在裕陵之中。乾隆對此自然做出了自己的解釋。在烏拉那拉氏去世后幾天,乾隆發布詔書,稱烏拉那拉氏在巡游途中“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其去世是因病情加劇所致。在這種情況下,乾隆對其已經可謂“格外優容”。乾隆之言并不能令所有人信服。御史李玉鳴為此上書奏請以皇后之禮舉喪,竟被發配伊犁。同樣的命運也落到刑部右侍郎、宗室成員阿永阿的頭上,他因反對乾隆廢烏拉那拉氏皇后之名而被流放黑龍江。讓乾隆感到驚愕的是,阿永阿之舉博得了皇帝身邊部分重臣的同情,因為他們同樣覺得皇帝此舉實屬過分,且不合禮法。但是,皇帝的憤怒并未因此平息。他譴責阿永阿之舉乃嘩眾取寵:“阿某宗戚近臣,乃敢蹈漢人惡習,以博一己之名耶!”他不顧群臣之反對,將阿永阿發配到氣候惡劣的黑龍江以度余生。
但是有關乾隆繼任皇后烏拉那拉氏的事情并未從此終結。在她死后10年,曾任都察院書吏的嚴譄上書朝廷,稱乾隆沒有以皇后之喪儀悼念烏拉那拉氏實屬錯誤,他有責任為烏拉那拉氏討還公道。嚴氏隨即被捕并受到審訊:此事是否系其一人所為?從其信件所言看來,他應該從朝廷內部獲知了某些信息。究竟是誰讓他做出如此愚蠢之舉?雖然嚴譄遭受了酷刑之折磨,卻也沒有供出其另有同謀之人,但是,這一事件清楚表明,還有其他人相信烏拉那拉氏剪發的真正原因是對乾隆納妃不滿。皇帝雖然對這種說法進行了反駁,認為實屬荒謬誹謗之言,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對這種說法并沒有給予針對性的駁斥。
這還并非此一事件的最終結局。兩年以后的1778年,一個有點瘋狂的生員金從善在乾隆出游時,于御道旁大膽進遞呈詞,請求乾隆恢復烏拉那拉氏的皇后稱號。皇帝被迫最后一次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重申烏拉那拉氏嚴重違反國俗,理應受到如此懲處。此事雖然后來再也無人提及,但是乾隆也明白這并不能說明人們已經將其淡忘。不論對錯,外面流傳的言論都是皇帝對不起皇后,皇帝雖然威嚴,卻也無法令人們信服。這些反對者當然并非出于俠義之心。朝中之所以談論烏拉那拉氏違反禮儀之事,是人們擔心皇帝沒有給予烏拉那拉氏應有的喪儀,可能會使國家遭到上天的報應。在250年前的明代宮廷,圍繞祭祀祖先禮儀也發生過類似的爭論,導致17位官員被鞭笞致死,170人被革職發配邊疆。這顯示出,至少在部分人看來,人們更應該忠于王朝的制度而非皇帝本人。乾隆朝中關于孝賢皇后和烏拉那拉氏的爭論,表面上與頭發相關,實質上卻是圍繞正確之儀、祖宗之制和天下秩序所展開的。
乾隆為什么傳位給魏佳氏的兒子永琰
在烏拉那拉氏的不幸事件之后,乾隆再也沒有立后。名義上,乾隆曾于1795年冊立了第三任皇后,但這只不過是為給予新皇已故生母一個名分。如果有人膽敢向乾隆進言另立皇后,乾隆就會將其處死。他似乎對夫妻生活也不再感興趣,因為在1766年以后他只有一個孩子出生,即生于1775年的十女和孝公主,這也是乾隆的最后一個女兒。相反,隨著日漸衰老,乾隆似乎愈發懷念他的結發之妻富察氏。在她去世以后,乾隆一直都在不斷為其賦詩,詩中真實流露出了乾隆的悲慟、懷念和孤獨之情。以下詩句是1765年他自杭州返京路過山東時所作,正值他將烏拉那拉氏遣送回京之際:
濟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兮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乾隆十七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他似乎從未擺脫喪偶之痛。至1799年乾隆去世時,他共寫了一百多首哀悼富察氏的詩作。下面這首詩作于1795年乾隆85歲時前往富察氏陵墓祭奠之后:
本欲驅車過,矯情亦未安。
三杯不防酹,四歲又云寒。
松種老鱗長,云開碧宇寬。
齊手帥歸室,喬壽有何歡。
乾隆創作上述詩句之時,已經將皇位傳給了十五子永琰(登基后改名颙琰)。選擇這個兒子繼位并非易事,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
乾隆共有27個孩子,其中15個(十子五女)長大成人,有十個孩子不滿五歲即已夭折,只有八位活到了30歲。但是到乾隆1799年去世時,只有四子一女仍然健在。古代的嬰兒死亡率自然比現在要高,但是幼兒早夭仍然是件令人極為傷痛的事情(富察氏正是由于次子兩歲時的夭折而身心備受打擊)。如前所述,乾隆的長子和三子由于悼念皇后之心不誠而受到懲罰,喪失了繼承皇位的資格。即使如此,當他們二十多歲病逝時,乾隆仍然非常傷痛。在取消這兩個兒子繼承權幾年后,乾隆前去皇子們讀書的地方進行視察;他尚未決定新的繼承人選,因此希望了解皇子們的情況。看起來這次視察頗為突然,因為他抓到了幾個逃課者。可以想象,當乾隆發現皇子并不像他當年那樣熱衷學習甚至于曠課時是何等沮喪。
缺少具有天分的兒子讓乾隆感到非常煩惱,因為這對其權力而言是一種缺陷,甚或是一種失敗。乾隆確實有幾個兒子,如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一子永瑆,繼承了乾隆的藝術天分,但是他們對政治都沒有什么抱負,只是對京城娛樂場所更感興趣的紈绔子弟。乾隆認為他們缺乏天子所必需的持重。皇十一子晚年時精神有些反常,后來神志錯亂,無法自顧。皇五子永琪一度最為乾隆看好。在乾隆眾多的兒子中,永琪第一個被封為王(榮親王)。但是在封王僅四個月后,他就因病去世。25歲的永琪去世后,乾隆就只剩下兩個有可能繼位的皇子:皇十五子和皇十七子。兩人皆系嬪妃魏佳氏所生。皇十七子耽于聲色,對古代經典毫無興趣,有時還會在夜晚從皇宮溜出去見其酒肉朋友,顯然不是做皇帝的人選。所以最后,乾隆只能在17個皇子中選擇颙琰為儲。但是他并未立即立儲,而是到1773年12月(恰好是波士頓傾茶事件后的第五天),他才宣布已經選擇了繼承人,那個裝有颙琰名字的匣子已經被藏在宮中的某個地方。1796年,颙琰即位,改年號為嘉慶,在位二十五年,是一位聰明而可靠的君主。
但是事實上,乾隆最喜歡的“兒子”似乎是他最小的女兒和孝公主。和孝公主生于1775年,此時乾隆已經66歲高齡,并且已經當了祖父。可能因為她是唯一留在宮中的小女孩(她所有的姐姐都已經出嫁),這個小公主就成為皇帝的掌上明珠,與當年康熙對待年幼時的乾隆如出一轍。在她周歲生日之時,皇上送給她珍貴的玩具,其中包括一頭玉獅子和一只象牙雕的天鵝。隨著和孝公主的成長,人們發現她不僅遺傳了父親的外貌,同時也繼承了他的自信和射箭天分。她經常穿著男裝和乾隆一起圍獵,并且表現不錯。“汝者為皇子”,他應該告訴過她,“朕必應汝儲也!”成年以后,乾隆將其許配給了在乾隆統治后期獨攬大權的和珅之子豐紳殷德(豐紳殷德的名字為乾隆所賜,滿語意為“祝他好運”)。那時的和孝已經非常成熟穩重,所以有一次看到豐紳殷德在雪中游戲時,斥責他的行為過于幼稚。
和14位成年的兄弟姐妹一樣,和孝公主的婚姻也是在她幼年時期便由乾隆決定。很多人都認為皇室婚姻僅僅出于政治考慮,但在清代并非完全如此。與歐洲王朝不同,滿洲皇室并不需要依靠與其他政治對手或權貴通婚來建立起家族間的聯系,以確保統治穩定或是獲得金錢和特權。(在雍正以后,確實已經不存在真正的權貴家族。)不過,清皇室有時也通過公主與其盟友聯姻,其中大多是與蒙古聯姻。乾隆五個女兒中有兩個許配于蒙古王子;其他三個則嫁給了頗有影響的滿洲重臣之子。她們,甚至包括那些遠嫁蒙古的公主在內,都住在北京。乾隆知道他本人不可能一輩子都能照顧和孝公主,所以要把和孝公主許配給一個可信而有權勢的家族,以保證她有一個好的未來。
1790年,和孝公主大婚,此時公主15歲,她的丈夫14歲,而乾隆已經76歲。這是當時的一起盛大事件,一開始是在宮中大殿設宴,隨后公主由這里乘轎抵達丈夫的府邸。由20人組成的衛隊在前面開路,將看熱鬧的人群攔到兩邊。送親隊伍很長,其中包括一個滿載皇帝賜給女兒嫁妝的豪華馬車隊,里面有金銀珠寶、毛皮、家具、仆人、衣服、綢緞、首飾盒、梳子、化妝品、鐘、茶壺甚至痰盂。在清朝,還沒有誰有過如此多的嫁妝。一位見過公主出嫁的朝鮮使者注意到和孝公主收到的禮物是其他公主的十倍之多,它的奢華說明了乾隆對小女兒的特別喜愛。
但是在十年以后的1799年,和孝公主的公公和珅因為貪污而被新皇嘉慶處決,和孝公主的好運也就此結束。嘉慶革去了她丈夫的多數頭銜和官職。情況其實本應更糟,因為他完全有可能會被處死(所以,他確實很“幸運”)。嘉慶皇帝(她的同父兄長)不僅饒了她丈夫的性命,甚至還讓他們保留了部分財產用于生活。1823年,和孝公主去世,盛世的最后記憶也隨其香消玉殞。
登基之后,乾隆一直以其祖父和父親為榜樣。但是,看起來他卻沒有能夠將祖父和父親的理念傳給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在1748年富察氏去世后,他就很少過問子女的教育,導致在很多年中,他都陷入缺乏合適繼承人的無望之中。因此,我們可以理解他是如何為和孝公主而感到自豪,在他看來,除了性別之外,和孝公主完全符合作為統治中國的帝王的所有要求。雖然其他子女令乾隆非常失望,但是和孝公主的剛強性格還是讓乾隆非常自信,他完全有能力培養出合格的繼承人。如果富察氏的孩子還活著,情況可能會完全不同。但事與愿違,他很難像他的祖父和父親那樣,找到一個合適的子孫來寄予期望。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子嗣不能勝任帝王之責并不全是乾隆之錯。還有部分原因在于,富貴家庭通常會溺愛孩子,或者是因為運氣不好。而乾隆對母親的孝順以及賜給和孝公主的奢華嫁妝表明奢侈之風正在乾隆時期日益滋長,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導致了社會風氣的不斷敗壞。雖然乾隆打著孝的幌子,但是,他還是違背了他本人曾對富察氏所說的滿洲崇尚節儉的重要品格。乾隆的日益揮霍與其強調要嚴格遵循古禮之間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而這必然也會讓后人感到非常困惑。
本文摘選自《乾隆帝》,[美] 歐立德 著,青石 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書系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