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年“慢就業”該被算進失業率嗎?

今年以來,青年失業率得到社會高度關注。
近日一篇關于測算失業率的學者文章引發熱議,該文認為,“選擇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躺平、不工作、啃老”的非在校青年勞動力,被失業率統計忽略。該文根據系列統計數據測度得出這個群體規模約為1600萬。 若將這一群體“都考慮為失業狀態”,則3月青年失業率遠大于官方公布數據。
也就是說,該文章對青年失業率的計算,與官方統計的關鍵區別在于,是把“選擇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的非在校青年視作非勞動力人口,還是失業者。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標準,調查失業率指失業人口占勞動力人口(即就業人口與失業人口之和)的比例。其中,失業人口指沒有工作、但近期積極找尋工作、且能夠到崗的人。而非勞動力人口是除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之外的人,指沒有工作,且不找工作或不能去工作的人。照此定義,上述“選擇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的非在校青年會被劃入非勞動力范疇,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失業者。
事實上,這種將一定年齡范圍內的人口劃為就業、失業、非勞動力/經濟活動人口,是國際勞工組織(ILO)制定的標準和國際通用分類方法。中國官方將“選擇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視為非勞動力/經濟活動人口,符合國際通例。從理論原則和操作技術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從測度失業率的“初心”——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失業率統計的簡化,會讓一些重要的社會經濟問題顯得更為模糊。比如,近來輿論流行的“慢就業”人群,其實也包括“選擇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的非在校青年。
這些有意愿且有能力工作、但因各種原因近期沒有積極尋找工作的勞動者,由于被認為對勞動力市場具有一定的附著程度,因此被學界稱為“邊際附著勞動者”(marginally attached workers)。
在暫時沒有找工作的邊際附著者中,還有一類“受挫的勞動者”(discouraged workers),即認為現有經濟環境中找不到合適工作的人群,比如曾經多次找工作但沒有成功,或認為即使自己再去找工作也找不到的人。
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就認為,受挫的勞動者有充分的理由劃入失業者。在當下就業市場嚴酷的背景下,勞動者“受挫”的情形日趨增多,這也是許多青年學生畢業后不(無法)立即就業,選擇慢就業的背景。這類“選擇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的非在校青年,是否應當算作失業?這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
一些國家在根據自身情況,有不同探索。例如美國為多層次監測勞動力市場,共有6檔按不同口徑統計的失業率。其中U3是官方公布的基準失業率,符合上述國際勞工組織標準。而U4計算的是U3加上“受挫的勞動者”,U5計算的是U4加“邊際附著勞動者”。若U3并不高,但U4或U5居高不下,可能反映存在大量想尋找工作、又因勞動市場的結構性障礙而不得不閑置的勞動力。
在美國,邊際附著者數量大約是失業群體的2/3—3/4倍。若按上文測度的“選擇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的非在校青年1600萬都算作邊際附著勞動者,這是失業青年630萬的2.5倍。盡管上文測度方法還可進一步商榷,但足見“慢就業”者或“受挫的勞動者”已有相當規模,無論是否納入失業率統計,這個情況應該引起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與狹義的失業者不同,慢就業者或“受挫的勞動者”的大量出現,有更復雜的經濟社會背景。如果說傳統失業主要與就業崗位多寡有關的話,那“勞動受挫”還與就業崗位的質量(例如工資、加班等勞動環境)有關,甚至與年輕人的就業期望、生活韌性有關。這意味著,要緩解青年失業、不工作問題,不能完全寄望于恢復經濟增長,還應關注經濟社會領域的長期結構性問題。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