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一度|一生只做一件事,象棋需要更多“上海傳奇”
做一件事,貴在堅持。如果這份堅持又加上了“一輩子”這個期限,那么不論是什么事,都會成為一段傳奇。
66歲的基層教練馬佩良對于中國象棋的執著,就是這樣一份傳奇。
當談起自己作為基層教練的經歷,馬佩良教練說得輕描淡寫,但在這份云淡風輕的態度背后,是他為每一名學生打下的扎實象棋基礎——這些孩子日后成為上海市各個級別的冠軍,其中的佼佼者甚至成為象棋特級大師。
如今,看著自己的學生活躍在中國象棋界,也辦起了上海杯象棋大師公開賽這樣能影響世界象棋界的賽事,并且將中國象棋文化傳播到海外,馬佩良教練頗為欣慰,“我會繼續教棋,也相信中國象棋能越來越好?!?/strong>

馬佩良為了象棋事業鞠躬盡瘁。
弄堂棋盤里的大師
回顧起自己的象棋人生,馬佩良教練說,“如果不是下象棋,我的人生可能完全不一樣。”
大抵是在自己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馬佩良第一次接觸到象棋。彼時,到了夏天暑假,性格比較內向的馬佩良就喜歡在弄堂里看著爺叔們下棋,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看著看著,馬佩良就從旁觀者變成了坐在棋盤一端的弈棋者。
“那時候因為基礎低,所以進步很快,然后一天要下兩三個小時象棋,就像別的孩子玩游戲一樣,下了一盤還想再下一盤。”馬佩良教練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那時候,他就是不停地和弄堂里的爺叔們對弈,而且聽說哪條弄堂里有很會下棋的爺叔,他就要去挑戰,“當時那些老前輩里也有一些是在區里拿過名次的棋手,有的還是區隊的?!?/p>
就這樣,從小學升入初中的那兩年時間,馬佩良一邊在弄堂里的棋盤上磨練自己的技術,一邊跟著同樣棋藝精湛的姨夫學習象棋,“那時候,就是一邊下棋,姨夫一邊指點我,然后自己再找教棋的書看看,就這樣一直琢磨?!?/p>
直到1973年,也就是馬佩良讀初二的時候,學校運動會有了象棋比賽,老師在班級里問誰會下象棋,馬佩良就自告奮勇,并且最終在學校里一戰成名。
馬佩良自己回憶,在運動會之后,不少學校里的老師午休時間都找他下棋——下著下著,他就被老師推薦到了區里的體校去下棋。
“那個年代,讀書畢業以后的工作分配都是根據家里的情況,按照我們家的情況,我當時原本只能分配到飲食店或者菜場去工作?!瘪R佩良教練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正是因為學習象棋,他在畢業之后才被分配到了虹口區少體校工作,成為了一名專職象棋教練。
馬佩良教練依舊記得46年前剛剛成為一名教練時,領導對他說過的一句話,“你的任務不只是自己下好棋,你成為大師不稀罕,你要能為上海甚至是中國培養出大師,才是厲害的事情?!?/strong>
就是這句話,成了馬佩良教練一輩子的使命。

退休后的馬佩良還在教棋講棋。
學棋先學做人
“其實我不太喜歡提起哪些大師是我的學生,因為我更多是在他們打基礎的階段教他們下棋,后來他們的成長路上還有別的教練指點,說多了別人會覺得在自夸?!?/p>
當被問及“他有哪些得意門生”時,馬佩良教練顯得很低調。但事實上,在40多年的教棋生涯中,馬佩良帶出的上海市各級別象棋冠軍就有超過20人,如今的上海隊,還有4位主力都是他的學生。
“我經常和我的學生們開玩笑,如果要請你們奪冠的人吃飯,我都要擺幾桌了?!?/p>
在馬佩良教練帶出過的象棋冠軍中,不乏日后影響中國棋壇的大師。
如今51歲的國家特級大師歐陽琦琳曾經就是馬佩良教練的學生。馬佩良教練回憶,歐陽琦琳在五年級的時候主動報名參加了虹口區的兒童象棋比賽,但當時她的水平并不高,更多是出于對象棋的喜愛。
“當時我問她你會下棋嗎,她話也不多,就是點點頭。最開始她的父母還好奇,女孩子為什么也會喜歡下棋。”
“但當時我就看中了她的專注和認真,而且很努力,和身邊的其他學生不一樣,我就發現她是有潛力的苗子?!?/p>
學習成績優異的歐陽琦琳在小學畢業之后考上了上海市的重點初中,但同時上海市少體校也看中了她,就在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上,歐陽琦琳選擇了象棋。
“當時她告訴家里人,自己想試一試象棋,如果一年后沒有突破,就暫時放下象棋回去專攻學習?!?/p>
馬佩良老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時歐陽琦琳的父母也征求了他的意見,作為啟蒙老師,他也非常支持歐陽琦琳的決定,“然后她就展現出了才華,拿了上海的冠軍和全國前五,越來越出色。”
多年以后,當歐陽琦琳已經成為了中國象棋界的特級大師,她又把自己的女兒董嘉琦送到了馬佩良老師的象棋班上。
“我當時就和她說,你的水平現在比我高多了,應該你自己教。”馬佩良教練那時還和歐陽琦琳開玩笑,而歐陽琦琳則說,自己是在虹口區成長起來的,所以女兒也要來這里訓練,“這也是因為我教棋有個原則,學棋先學做人?!?/p>
在馬佩良老師的象棋哲學里,下棋就反映了一個人的個性和人品,也正因如此,他總是告誡自己的學生——每一步棋都想好了再下,不要悔棋;不管是走每一步棋還是做事,都要思考全面;要學會換位思考;而且還學會接受失敗。
“象棋也是很好的挫折教育,要學會接受失敗,才能夠在未來下出更高水平的象棋?!?/strong>

“中國象棋需要上海杯”
如今,在上海象棋界,有不少優秀的棋手甚至是棋牌運動的管理者,都曾經在馬佩良教練的象棋班上接受過啟蒙教育。
就連中國象棋的泰斗級人物、特級大師胡榮華老師都曾經和馬佩良打趣地說,“你不僅培養棋手,而且培養領導?!?/p>
在馬佩良教練看來,這些成績都只是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就如他剛剛成為一名象棋教練時,老領導對他的囑托。
不過,令馬佩良教練欣慰的是——他不僅培養出了不少中國象棋大師,而且讓更多人開始為中國象棋的發展和傳播做出貢獻。

單霞麗。
兩年前,時任上海棋院院長的單霞麗就推動了第一屆“上海杯”象棋大師公開賽的舉辦。事實上,馬佩良教練也是特級大師單霞麗的啟蒙老師,當年帶著單霞麗和其他小隊員去溫州參加全國少年比賽時,馬佩良就是教練。
如今,單霞麗也在努力推動中國象棋的發展,甚至是“破圈”。
其實,以“上海杯”為名的象棋頂級賽事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國內棋壇——早在1982年時,上海就曾經舉辦過“上海杯”象棋大師邀請賽。
而時隔41年,“上海杯”再次和象棋大師公開賽聯系在了一起,而且在舉辦的第一年就因為高達100萬元人民幣的總獎金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并且在其后的第二屆比賽里設立了業余千人賽和巔峰之戰。
“中國象棋需要上海杯這樣的宣傳。”在馬佩良教練看來,“上海杯”象棋大師公開賽是更多人愿意關注象棋、了解象棋甚至是投身到象棋領域的一股推動力。

歐洲象棋聯合會與上海市象棋協會完成了簽約。
更重要的是,即將舉辦的第三屆“上海杯”象棋大師公開賽一直在努力推動象棋文化向海外傳播。
從第一屆比賽開始,“上海杯”就設立海外組,邀請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四大洲20個國家和地區的74名棋手參加總決賽。
到了第二屆,海外的影響力擴大到了2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名棋手。
在即將舉辦的第三屆比賽中,賽事還將德國站安排在了德國慕尼黑國際車展期間,讓中國文化通過現代展會的方式融入海外文化。
“中國象棋推廣到海外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馬佩良教練告訴澎湃新聞記者,2012年他就被派到法國擔任世界智力運動會的裁判長,“當時就我一個中國裁判?!?/strong>

馬佩良一直專注培養新一代棋手。
“象棋需要偶像和平臺”
40年教棋生涯,50年象棋人生,馬佩良教練一輩子都在和象棋打交道。
現在,逐漸退居二線的馬佩良教練并沒有完全放下教棋事業,他的工作重心從“教學生下棋”變成了“帶徒弟教棋”。
作為象棋教練的教練,馬佩良希望能夠為中國象棋挖掘和培養更多優秀的教練。
“以前在我做教練的時候,上海還有三四名中國象棋的專職教練,但是現在在我退休之后,上海就剩下一名專職教練了。”

上海杯決賽在“申城之巔”上海中心舉辦。
當聊起中國象棋未來的發展,馬佩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就是象棋教練的培養。
“現在很多棋手都不愿成為專職教練,因為收入和待遇不如其他工作優越,所以優秀的教練人才越來越少?!?/strong>
但馬佩良教練還是看到了中國象棋發展的希望。
2016年,中國象棋泰斗胡榮華大師開辦了上海胡榮華教育培訓機構,在展開“五棋一牌”的智力運動培訓的同時,象棋成為其中最受歡迎的重點項目。
在成立之初,馬佩良教練也出了一份力,目前依舊是上海胡榮華教育培訓機構的董事。

特級大師胡榮華(中)在上海杯決賽現場。
這些年,胡榮華大師也一直都是馬佩良心中的偶像。
“我覺得象棋也是需要偶像的,有了偶像的力量也可以推動更多人學習中國象棋?!瘪R佩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像王天一在“上海杯”象棋大師公開賽上奪冠,就能夠讓更多人將他視為偶像,然后學習他和追趕他,就如當年自己視胡榮華大師為偶像一樣。
的確,現在的中國象棋相比于過去有了更多“造星”的機會,除了像“上海杯”象棋大師公開賽這樣有影響力和話題度的比賽,不少象棋大師也在網絡平臺上進行直播,通過不同的方式分享象棋文化。
“這是新的產物,也是一種吸引大家關注象棋的方式,只要是積極和正能量的,都是對象棋有利的事情,象棋也需要偶像和平臺。”
不過當問及自己會不會考慮在直播平臺講棋時,馬佩良教練笑著擺擺手,“我這個年紀玩不明白這些直播,這些是年輕人的舞臺,我就好好教棋?!?/p>
第三屆“上海杯”象棋大師公開賽啟動儀式現場。
結語
40年如一日,教棋早就已經不是一份工作,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這一切都源于熱愛,又高于熱愛。
“中國象棋有了更好的賽事,有了更多學棋的人,將來希望有更多踏踏實實教棋的教練。象棋應該越來越好,將來會走向世界?!瘪R佩良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