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創硬力|納微科技江必旺:科創板上市讓一個行業“由死向生”
2023年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交易4周年,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澎湃財經推出《科創硬力:科創板4周年特別報道》,邀請資本市場頂級專家,一線金融機構負責人,上市公司負責人,回顧設立科創板試點注冊制4年來的得失,展望新起點上,科創板的改革前景。
本期刊出的,是澎湃新聞對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納微科技”,688690)創始人、董事長江必旺的專訪。

“科創板推出時,我自己就很激動,因為真正有一個板塊,是來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的。”江必旺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道,“在科創板之前,A股用的是一套標準去衡量硬科技公司與傳統公司,硬科技企業的核心技術價值,是無法體現在財務報表上的,科創板的誕生,改變了這一現狀;后來,科創板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有利于科創企業進一步發展,我認為,科創板上市非常符合納微科技的需求。”
納微科技是一家專門從事高精度、高性能和高附加值微球材料研發和生產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是目前世界上少數幾家可以同時規模化制備無機和有機高性能納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
因為標的稀缺,納微科技于2021年6月23日在科創板上市時,首日漲幅高達1274%,刷新彼時科創板上市首日漲幅紀錄。
納微科技的上市,改變了“兩件事”。
“過往一些展會上,微球材料相關展臺都是跨國公司,如今,你看到的展臺多數都是國產公司。”江必旺表示,納微科技上市前后,微球材料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納微科技被關注后,大量資本涌入,吸引大量人才和資本涌入,原來一些“奄奄一息”的公司也重現生機,如今,行業逐漸培育起四五十家相關企業。
江必旺此前為北京大學的教授,一步步帶領納微科技的上市,給了科研市場很大的震撼。“之前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都是發文章、發論文,現在觸動了很多人從科研院所走出去,投身于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了產業化的發展。”
更重要的改變,是納微科技本身。“科創板上市公司”成為金名片,過往“人微言輕”,時常在拓展市場時而“碰壁”,如今,那些行業知名大藥廠的信賴程度完全不同。“我們一家外國大客戶,他們在納微科技上市前的洽談,主要目的都是‘砍價’;上市后洽談的主題就變成了‘保供應’。當然更重要的是,納微科技終于有資本去國際上招攬自己中意的高精尖人才。”江必旺認為,一家公司想要具備全球競爭力,其他領域短板都可以彌補,唯獨人才不可或缺。
對于科創企業而言,上市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資本工具幫助企業快速成長,在此基礎上展望未來,江必旺對下一步希望在融資方面能進一步放寬限制,相關制度安排能夠靠近港股、美股。
澎湃新聞注意到,納微科技上市時,募資規模僅有3.5億元,募資規模較小。作為參照,截至7月21日,2023年科創板上市公司募資平均規模為29.69億元,最低值為6.38億元。由于3.5億元的募資規模,對企業發展支撐力度相對有限,納微科技很快開始了再融資計劃。
“再融資時,各方面限制較多,也增加了融資成本。比如說,我們出資3000萬元,投資了微球產業基金,希望支持創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但是按照規定,我們的后續募資規模需要扣除3000萬元的額度,這不僅影響我們再融資規模,某種程度上也影響我們去投資并購。”因此,江必旺希望,在融資相關制度安排上能進一步優化。
以下是澎湃新聞與江必旺的對話實錄(略有編輯):
澎湃新聞:納微科技成立于2007年,科創板上市之時,已有十年之久,納微科技什么時候開始啟動資本化的?最初上市計劃是怎樣的?
江必旺:與很多創業公司不同,納微科技直至成立近十年才引入外部投資者。一直沒有進行融資的原因,是我并不認為資本過早地介入是一件好事,因為投資方一定會要求公司走“短平快”的發展路線,而這并不是我所期望看到的。于是,納微科技早期主要是通過可落地并成功商業化的業務,提供現金流,以滿足公司研發以及運營資金需求。
公司成立近十年,也就是2017年,我們核心技術實現了突破,公司發展站上了新臺階。這個時候不管去拓展市場、建設廠房,還是招聘人才,都需要更多的資本支撐公司的發展。也就是這一時間段,納微科技開始進行融資。因為投資人有退出的預期,我們上市計劃也同時啟動,不過,當時科創板并未推出,我們的目標是創業板。2019年,科創板落地后,我們毫不猶豫地認為,科創板是納微科技最適合的板塊。
澎湃新聞:為什么覺得科創板是納微科技最適合的板塊?科創板哪些制度設計最吸引納微科技?
江必旺:首先我自己就很激動,因為真正有一個板塊,是來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的。在科創板之前,A股用的是一套標準去衡量硬科技公司與傳統公司,硬科技企業的核心技術價值,是無法體現在財務報表上的,科創板的誕生,改變了這一現狀;后來,科創板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有利于科創企業進一步發展,我認為,科創板上市非常符合納微科技的需求。
澎湃新聞:“立足底層技術創新,將納微做成一家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企業。”在公司成立之初,你就設定了目標。在追趕這一目標上,科創板上市有著怎樣的“承上啟下”意義?
江必旺:我以前說過,我在創業的過程中,人才絕大多數都是靠自己培養,因為在上市之前,“人微言輕”的納微科技很難吸引到頂尖的人才。但是公司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必須要在全世界范圍內吸納頂尖人才才能實現更多的創新。
我們上了科創板之后,公司最大的變化就是吸引了大量的頂尖人才。公司現有國家級人才就有五位,同時,還從國外引進回來了一些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
上述引進的人才中,不少是我很久以前就想聘請的,例如陳武博士曾是安捷倫的首席科學家,我在十年以前曾邀請他加入。納微科技總經理牟一萍,此前是世界500強企業的大中華區總經理,也是很早期邀請過她的加入,最終因條件不具備而作罷。
但是上市之后,在納微科技的力邀之下,很多頂尖人才加入了納微科技,一方面,我們有能力支付他們的薪酬,另一方面,搭建了持股平臺,公司薪酬制度更加完善,能夠吸引人才。
一家公司想要具備全球競爭力,其他領域短板都可以彌補,唯獨人才不可或缺。科創板上市,彌補了納微科技在人才吸納上的缺憾,在“成為一家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企業”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澎湃新聞:能否總結下,納微科技在上市的兩年時間里,科創板如何“加持”企業發展?
江必旺:一,納微科技上市后,品牌效應明顯,為市場拓展提供了便利。我們客戶多數是行業知名大藥廠,他們對供應商要求較高且十分慎重,一旦達成合作,供應鏈依賴程度高。納微科技在上市前,“人微言輕”,很多藥廠出于穩定供應的考慮,會選擇進口廠商,納微科技也因此在市場拓展中,時常碰壁。
但在科創板上市后,外界的信賴程度完全不一樣,納微科技有著“科創板上市公司”“金名片”,甚至國外一些客戶的態度都發生了轉變。上市前,他們與納微科技的洽談,主要目的都是“砍價”;上市后洽談的主題就變成了“保供應”。
二是,上市后,納微科技的融資通道進一步拓展,有利于進一步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投資或者并購業務協同的企業。
澎湃新聞:機遇另一面就是挑戰,上市后,納微科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江必旺:一,上市之后,作為公眾公司,內部控制需要規范并持續完善。
二,納微科技上市之后,大量資本涌入納米微球材料的賽道,行業競爭明顯加劇。
澎湃新聞:納微科技在上市時創造了首日收盤漲幅的歷史,但如今受多重因素影響,股價有所回落。面對短暫的二級市場波動,納微科技會有焦慮么?你覺得納微科技被低估了嗎?
江必旺:二級市場的股價波動因素很多,并且不受控制。我認為,一時的股價波動,會讓短期投機者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如果是長期的價值投資者,就會十分淡定。尤其是納微科技在引進大量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之后,基礎打好了,剩下的交給時間,我們依舊朝著“一家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企業”而持續邁進。
澎湃新聞:納微科技作為一家專注于高性能納米微球制備的領軍企業,你覺得科創板給公司所在的行業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江必旺:一,納微科技上市,讓微球材料相關產業鏈的企業“由死向生”。
過往一些展會上,微球材料相關展臺都是跨國公司,但是現在的展會,主要展臺都是國產公司“林立”。也就是說,納微科技上市前后,微球材料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納微科技被關注后,大量資本涌入,吸引大量人才和資本涌入,原來一些“奄奄一息”的公司也重現生機,如今,行業逐漸培育起四五十家相關企業。
二,帶動高校教授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在創業前,我只是一名北京大學的教授,一步步帶領納微科技的上市,給了科研市場很大的震撼,之前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都是發文章、發論文,現在觸動了很多人從科研所走出去,投身于科技成果轉化,推動了產業化的發展。
澎湃新聞:從科創板到全面注冊制,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不斷取得進展。與此同時,外界對于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仍充滿期待。你認為,中國資本市場下一步的改革舉措中,哪些方面更值得期待,重心應該是什么?
江必旺:對于科創企業而言,上市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資本工具幫助企業快速成長,在此基礎上,一,希望在融資方面能進一步放寬限制,相關制度安排能夠靠近港股、美股。
因各種原因影響,納微科技上市時,募資規模僅有3.5億元,募資規模很小(注:截至7月21日,2023年科創板上市公司募資平均規模為29.69億元,最低值為6.38億元),不夠支持企業發展。所以,上市之后我們需要再融資時,各方面限制較多,也增加了融資成本。比如說,我們出資3000萬元,投資了微球產業基金,希望支持創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但是按照規定,我們的后續募資規模需要扣除3000萬元的額度,這不僅影響我們再融資規模,某種程度上也影響我們去投資并購。
二,募資項目上,希望募投項目變更的靈活度能夠進一步提高。因為原來申報的募投項目,在實際獲得募集資金的時候,可能因市場形勢或者技術變化而產生調整。我們希望,募集資金可以限制用途,但不局限于限制在具體某一個項目。以提高募集資金使用的靈活性。
三,股權激勵方面,股份支付費用上希望建立適當調整的機制。我們在為員工進行股權激勵時,股價處于高位,如今股價回落。但是,現在攤銷股份支付費用,還是按照此前高位授予價格計算,對表觀利潤影響較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