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講武談兵|烏軍用防空導彈打俄地面目標,“客機殺手”能行嗎
近日,據俄羅斯媒體報道,烏軍發射了至少1枚S-200地空導彈攻擊了位于俄羅斯西部與烏克蘭交界的布良斯克州的某個建筑物。據稱,此前烏軍也曾經發射S-200防空導彈攻擊俄軍地面目標,而此次襲擊是第一次有確切的視頻證明了這一點。
那么,烏軍為何會使用一種以當前的技術標準來看已經很落后的大型遠程防空導彈攻擊俄方地面目標?防空導彈打擊地面目標需要進行哪些改進?

烏克蘭軍隊裝備的S-200導彈均是“蘇聯遺產”。
防空導彈也可以對地攻擊
從技術和戰術需求角度來說,防空導彈完全可以具備對陸、對海目標攻擊能力,而且實現起來的難度也不大,蘇俄以及歐美研發裝備的多型中遠程艦空導彈從設計之初就具備對海面目標的攻擊能力。比如,冷戰時期美國海軍裝備的“黃銅騎士”“標準1/2”、“海麻雀”以及英國研發的“海標槍”等中遠程艦空導彈就具備在應急情況下打擊水面艦艇的能力。所以,美國海軍曾經大量服役的“佩里”級導彈護衛艦就沒有裝備“魚叉”反艦導彈,而是由艦首的1座單臂發射架配備“標準1/2”中遠程艦空導彈兼具反艦任務。
這些艦空導彈能夠實現這一能力主要源于其采用的無線電指令加半主動雷達制導模式可以適用于對海攻擊。只要克服了海面雜波的影響,且敵方的水面艦艇處于己方艦艇火控雷達的跟蹤范圍之內,就可以實施攻擊。不過,艦空導彈通常采用的高爆破片戰斗部對于水面艦艇的殺傷力確實比較有限,最好的情況是使其失去作戰能力,而很難像正牌的反艦導彈那樣徹底擊沉。比如,在1988年的“螳螂”行動中,美國海軍就曾經發射“標準”1將伊朗海軍導彈艇擊傷使其失去動力,但是最后還是依靠艦炮和反艦導彈將其擊沉的。
那么,對于同屬防空導彈家族的地空導彈,其實現對陸攻擊的難度和戰術需求則與艦空導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海軍水面艦艇在海戰中的機動范圍很大,尤其是面對敵方目標特征很小的導彈艇等小型艦艇,經常會發生近距離交戰的情況。這時候,己方水面艦艇利用火控雷達照射制導,發射艦空導彈實施直接攻擊,反應速度比發射反艦導彈更快。
相對來說,各型地空導彈家族中,除了隨部隊前沿部署的中近程機動型地空導彈,大部分擔負區域以及要地防空任務的中遠程地空導彈基本上都部署在距離戰線較遠的后方區域,很難有攻擊敵方縱深地面目標的機會以及戰術需求。其次,地空導彈的火控制導雷達由于受到地球曲率的限制,也不可能直接對較遠處的敵方地面目標實施照射,自然也很難引導導彈實施攻擊。

S-200是世界上尺寸最大的地空導彈。
不過,正所謂“在戰爭中學習戰爭”。首先將地空導彈用于遠程對地攻擊的國家,竟然是地處西亞的伊朗。在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中,伊朗和伊拉克曾經互相發動過一場震驚世界的戰術彈道導彈“襲城戰”。由于在戰術彈道導彈裝備實力上弱于對手,伊朗軍方不得不打起了現役數量龐大的“紅旗-2”中遠程地空導彈的主意。對于上述提到的地空導彈打擊地面目標的一些難點,伊朗軍方的技術人員一一提出了應對措施。
比如:雖然無法直接照射目標實施制導,卻可以利用高拋彈道的辦法,將“紅旗-2”地空導彈利用無線電指令作為引導,發射到預定空域的最高點,之后其液體火箭發動機關機,導彈依靠勢能沿著拋物線的彈道軌跡自由下落。同時,伊朗軍方的技術人員也會將導彈上的引信由無線電近炸改為觸發或者延時,再利用下落過程中由勢能轉換而來的巨大動能,“紅旗-2”地空導彈就可以具備攻擊建筑物等加固目標的能力。
而且,“紅旗-2”地空導彈的高爆預制破片戰斗部重達195公斤,再加上火箭發動機內有可能殘留的部分液體燃料,擊中目標爆炸后還能兼具摧毀和燃燒的效果。導彈的最大射程一般可以達到200公里,如果減小戰斗部以及拆除部分設備,則極限射程能夠超過300公里。在命中精度方面,“紅旗-2”地空導彈雖然無法與真正全新設計的戰術彈道導彈相媲美,但是比蘇制“蛙-7”戰術火箭還是要更勝一籌的。
在實戰中取得成功后,伊朗很快提出了以“紅旗-2”地空導彈為基礎研發精度、威力和射程更好的戰術彈道導彈的要求,最后誕生了B601近程戰術彈道導彈。此后,伊朗以B601為藍本研制了“征服者-110”系列導彈,該導彈在2020年報復美軍刺殺伊朗將軍蘇萊曼尼的行動中一戰成名。

伊朗“征服者”導彈家族日益龐大,最大射程從早期的200多千米增加至現在的1400公里。
烏軍的戰術導彈窘境
事實上,此前俄軍就多次發射S-300遠程地空導彈對烏軍地面目標實施打擊,相當于具備一定修正能力的大口徑火箭彈。不過,俄軍發射的具體導彈型號主要是存量巨大且性能落后的5V55系列,其最大射程介于200公里左右,現役最新的48N6系列導彈應該不舍得用于打擊地面目標。而且,S-300地空導彈發射車本身就具備很好的機動性和越野能力,可以快速部署到前沿發射位置,打了就跑,烏軍很難實施有效的反擊,攔截能力也很有限。
俄軍使用S-300遠程地空導彈打擊烏軍地面目標,主要是因為俄軍防空部隊面臨的壓力太小,烏軍空中力量在俄軍的持續打擊下,被不斷地削弱,只能偶爾發動小規模的偷襲。所以,俄軍防空部隊經常處于“無用武之地”,正好可以有足夠的富余力量投入到對烏軍地面目標的打擊之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烏軍在戰前裝備的戰術彈道導彈就很有限,主要是蘇聯時代留下來的性能已經落后的“圓點”系列。而且由于“圓點”系列戰術彈道導彈早已停產,烏軍基本上是打一發少一發。事實上,在2022年雙方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以前,烏克蘭軍工企業曾經針對國內外市場,研發過一款類似于俄羅斯“伊斯坎德爾-M”的戰術彈道導彈,名為“雷霆”,由于俄烏沖突的影響,還未定型的該型導彈只有少量在今年出現在戰場。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雖然向烏克蘭援助了數量不少的M270以及“海馬斯”火箭炮,卻始終沒有提供配套的MGM-140戰術彈道導彈。所以,現在的烏軍嚴重缺少射程超過100公里的地對地精確打擊能力。

防務展上展示的“雷霆-2”導彈模型,外形與俄羅斯“伊斯坎德爾-M”導彈非常相似,被外界稱為烏克蘭版“伊斯坎德爾-M”。
在這種情況下,烏軍將防空能力已經落后的S-200大型遠程地空導彈“改裝”為戰術彈道導彈也是無奈之舉。其實,提起這款防空導彈家族中發射重量超過7噸的“巨無霸”,外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自2000年以來S-200所取得的諸多戰例。先是2001年10月,烏軍防空部隊在克里米亞半島進行防空演習時,一枚S-200大型遠程地空導彈系統發射的5V28導彈脫靶后,自毀裝置失效,結果在繼續飛行過程中鎖定了從以色列飛往俄羅斯的一架圖-154M客機并將其擊落,機上78人無人生還(一度被外界稱為“客機殺手”)。之后,S-200地空導彈又相繼在2008年俄格戰爭中擊落了俄羅斯空天軍一架圖-22M偵察機、在2018年還擊落了以色列空軍一架F-16戰斗機以及誤傷了一架俄羅斯空天軍的伊爾-20電子戰飛機。
在目前的俄烏戰事中,烏軍殘存的部分S-200大型遠程地空導彈面對俄軍強大的電子戰能力以及先進戰機,很難在防空作戰中取得太多戰果,但用于遠程對地攻擊反而可能收到奇效。雖然S-200大型遠程地空導彈只能采用固定發射架部署,但是得益于其超遠的射程(最大射程達到300公里),用于打擊地面目標時的最大射程有望可以超過500公里。所以,烏軍使用S-200大型遠程地空導彈就可以實現打擊俄境內目標的目的,再加上該導彈的戰斗部重達217公斤,遠超過其他型號的防空導彈,對地面目標的毀傷能力還是比較強的。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