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136
現場|馬蒂斯“策劃”的中國首展:這是他最珍視的作品

7月13日下午,野獸派藝術巨匠、法國藝術家亨利·馬蒂斯的中國大陸首次個展“馬蒂斯的馬蒂斯”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開幕式,并將于7月15日對公眾開放。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在現場獲悉,此次展覽的主題“馬蒂斯的馬蒂斯”就源于藝術家對美術館規劃的高度參與,旨在突出馬蒂斯本人對于展覽的“策劃”角色。展覽從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館藏中精選280余件作品和藏品,涵蓋油畫、雕塑、素描、紙上墨水、版畫、剪紙、書籍插畫、織物等多元媒介,完整呈現出馬蒂斯自學生時代開始,到成為野獸派代表人物、后期的剪紙藝術,以及晚年設計旺斯禮拜堂的藝術創作生涯。展覽還梳理了馬蒂斯對劉海粟、丁衍庸、關良等近代中國畫家的影響。
“此次展出作品不但數量和類別極為豐富,而且是馬蒂斯本人最珍視的一批作品。”主辦方透露,此次展覽還將于2023年11月4日至2024年2月18日巡展至上海。

亨利·馬蒂斯

展覽現場
亨利·馬蒂斯1869年12月31日出生于法國勒卡托-康布雷齊、一個擁有300多年歷史的紡織世家。在去世的前兩年,馬蒂斯決定將自己收藏的最珍貴的一批作品捐給家鄉,由此奠定了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的館藏核心。為此,馬蒂斯不但精心挑選展品,還親自參與美術館展廳的規劃,甚至精確到每件作品的具體擺放方式。

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
UCCA館長及CEO田霏宇介紹,法國北方省省立馬蒂斯美術館位于法國勒卡托-康布雷齊、一個只有7000人的小鎮。“這是法國少有喝啤酒的地方,關于這個小鎮,另一個值得一談的就是這里是馬蒂斯出生的地方。馬蒂斯家族300年的家庭史都發生在這個小鎮。馬蒂斯1954年去世,他在1952年給他的老家寫了一封信,感謝這個小鎮誕生了他,同時把他幾百件作品捐給這個小鎮。”
除了1952年馬蒂斯向勒卡托-康布雷齊捐贈的82幅作品,馬蒂斯去世以后,馬蒂斯美術館的館藏也在不斷擴大,分別于1956年得到法國抽象畫家奧古斯特·赫爾賓(Auguste Herbin)的捐贈,2000年又得到來自藝術書籍出版人艾麗斯·特利亞德(Alice Tériade)的一批珍貴藝術書籍以及現代派大師作品的捐贈。
美術館最開始位于勒卡托-康布雷齊的市政廳內,1982年搬遷至始建于18世紀的費奈隆宮內,目前美術館正在籌備全新的擴建整修計劃。
由此,此次展覽可視為馬蒂斯獨一無二的藝術遺產與當下觀眾的相遇,近距離呈現馬蒂斯一生的藝術探索、創作脈絡與藝術理念。2023年,值馬蒂斯誕辰154周年之際,這批珍貴的藏品離開藝術家故鄉法國,首次遠赴中國。另外,此次展覽的展廳設計參考并部分還原馬蒂斯親自參與規劃的美術館陳設效果。

展覽現場
展覽遵循藝術家的人生與創作發展軌跡,共計分為10個章節,并另外增設了探討馬蒂斯之于中國藝術影響的特別區域,旨在為觀眾完整呈現一個充滿馬蒂斯個人印記的展覽。
展覽的第一部分介紹了馬蒂斯美術館的誕生。有趣的一點是,馬蒂斯大概到20歲時,才有了決定做藝術的野心。年輕時他先經歷過完整的法律教育,因為身體不好,在1889年時有一段住院經歷,住在他隔壁的那位病人一直在畫風景,他于是深受啟發,他的第一件作品就是那個時候產生的。

馬蒂斯的調色板

馬蒂斯《側臥的宮娥》
展覽第二章節聚焦馬蒂斯的早期訓練。1890年代,他才開始比較認真地學習藝術,在巴黎的幾次旅居,使他成為成熟的藝術家,走進了巴黎的藝壇。

展覽現場

馬蒂斯《自畫像》

馬蒂斯《第一幅靜物橙子》
“野獸派的革命”作為第三章節,呈現了馬蒂斯人生中一個較為重要的環節——即1905年的秋季沙龍,這時候一批所謂的野獸派的藝術家集體出現,馬蒂斯是其中的領頭羊。
就算不了解藝術史的人,也會在聽到“野獸派”三個字時產生出自己的想象。這個以馬蒂斯為首的青年藝術家群體,因作品中強烈的風格和大膽的用色,在1905年巴黎秋季沙龍上被評論人沃塞勒戲謔地稱作“野獸”而得名。野獸主義繪畫擺脫了對于自然的被動模仿,放棄傳統的遠近透視與明暗關系,轉而以單純的線條、平面化的色塊表達自己強烈的感受。這些作品顛覆了因循守舊的畫法,為繪畫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野獸派的出現、這些藝術家對于色彩及其與形式的關系的理解,都會在第三章節進行展現。

馬蒂斯《自畫像》

馬蒂斯《戴皮帽的瑪格麗特》
馬蒂斯《科利尤爾,太陽街》
第四章節關注到西方繪畫史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即模特該被如何展現,藝術家和模特是一種怎樣的關系,不同的媒介形式怎樣展現模特等等。

展覽現場
馬蒂斯《馬德琳 II》

馬蒂斯《倒躺裸體像與火盆》
第五個章節集中在馬蒂斯1930年的一次非常極端的旅行,他去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這時候他已經60歲。
提到塔希提,世人或許首先想到的是高更,也許正是對于高更的敬仰,馬蒂斯在1930年2月25日登船啟程,一個月之后踏上了那片土地。他開始探索這座南太平洋中的著名島嶼,隨后又去了更遠的環礁。這段旅程給藝術家帶來諸多豐富、直接的感受,以至于他沒有辦法真正動筆——旅行結束時,馬蒂斯只畫了一幅速寫、幾張草圖,拍了一些照片。他意識到,首先得讓自己沉浸其中,將記憶存儲起來,等它們逐漸清澈,才能開始創作。
馬蒂斯的多件大幅的作品也呈現于這一時期:

《塔希提島之窗或塔希提島 II》

《葡萄樹》彩繪玻璃草圖
六年之后,他通過繪制“塔希提島之窗或塔希提島”系列繪畫重構了這次體驗。又經過十年的時間,一支由魚、鳥和繁星共同譜寫的宇宙之舞才在他最早的剪紙作品《大洋洲,海洋》和《大洋洲,天空》中上演。我們甚至可以認為,正是這場塔希提之旅孕育了馬蒂斯最偉大的藝術革命之一:剪紙。

《大洋洲,天空》

展覽現場
第六個章節“1940年:風格的極致”進入馬蒂斯40年代塔希提旅行之后一系列的嘗試,這時候馬蒂斯在藝術上得到新的突破,找到新的創作風格。
田霏宇介紹:“所有馬蒂斯個人風格的極致都是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展現,而這時候馬蒂斯已經70多歲了。”

《兩位女孩,黃色裙與蘇格蘭格紋裙》

《陽光透過窗格照進室內》
前六個單元,基本上按照馬蒂斯生平的時間線索展開,展覽接下來的五個章節,則集中在馬蒂斯某一些創作模式與媒介的討論,比如第七部分的剪紙。
經常有人誤認為,馬蒂斯開始剪紙創作是因為72歲時疾病纏身,無法再提起筆繪畫。然而,他在裁剪造型、構圖與定稿過程中體現的嚴格要求糾正了這一觀點。藝術家雖然年事已高,飽受病痛折磨,但他并非由于身體原因無法繼續作畫,才開始將剪紙作為替代方法。他是在“攻克繪畫”又“投身于與繪畫的戰斗”之后,有意識地開始對剪紙進行新的探索,而且這需要大量的體力和腦力投入。對馬蒂斯來說,剪紙可以將繪畫、雕塑和素描結合——“剪紙使我能夠用色彩作畫。這對我來說是一種簡化。我不必畫出輪廓然后再上色,用一個來修飾另一個,而是直接運用色彩,這樣不僅更加細致,而且不會本末倒置。”
1940年代,馬蒂斯幾乎全情投入到剪紙創作里,不斷豐富其應用范圍和表現力,將其逐漸發展成為既擁有獨立性,同時也可以應用到壁畫、織物、彩色玻璃花窗、書籍等不同材質作品的創作過程的技法。這些剪紙作品也被認為是藝術界的另一場革命,因為它們擴展了繪畫的可能性,并啟發和影響了抽象主義、極簡主義等藝術運動。

《小丑》

《伊卡洛斯》
雖然不信奉任何宗教,但馬蒂斯對于藝術的篤信仿若一個虔誠的教徒。他在1948年開啟了旺斯禮拜堂的設計工作——當時已年近80歲的馬蒂斯將這次合作視作他畢生藝術探索的結晶。
經過四年時間,從建筑、壁畫到玻璃花窗、服飾到禮拜用具的設計,每一個細節都體現了他所致力追求的線條與色彩的完美平衡。在教堂北側和東側的白色瓷磚墻面上,馬蒂斯以簡約的黑色線條勾勒出形象,這與他同時期以墨水創作的線條伶落的肖像畫相呼應。另外兩側墻面上,藝術家則借助剪紙技巧設計了彩繪玻璃花窗,僅使用黃、藍、綠三種顏色,花窗上的紋樣取材自地中海的植被與塔希提的記憶。
對馬蒂斯而言,旺斯禮拜堂并不是一個宗教作品,而是一個整體的藝術現場。因為“禮拜堂的參觀者能夠感受到精神上的釋然。即使不是教徒,在這里也能夠感覺到心靈的升華,精神的啟示和情感上的慰藉”。

展覽現場,旺斯禮拜堂模型

展覽現場,旺斯禮拜堂模型
展覽的第八章節就呈現了馬蒂斯參與旺斯禮拜堂建筑的過程。

《白色與金色十字褡模型》
《三個頭,致友誼》
展覽的第九個章節討論了馬蒂斯與織物的關系。他們的關系不光是發生在他的創作中,而且因為他的家族一直在從事紡織行業。不管是他制作的紡織品,或者在畫作中對服裝的在意,其實這都是值得討論的課題。

展覽現場

《穿藍色岡多拉寬袍的女子》

《彈魯特琴的女子》
1947年,馬蒂斯出版了花費七年時間完成的《爵士》。它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書之一,是晚年馬蒂斯獻給生活的頌歌。這本綜合了多種藝術手法的出版物被藝術家形容為“色彩與韻律的即興”。對于馬蒂斯來說,不同的媒介與領域之間沒有等級差別,這使得他能夠在繪畫、雕塑、剪紙、版畫上并行工作,并且在這些不同類型的創作實踐之間汲取營養。書籍和插畫則可以被視為馬蒂斯的獨特創作園地,因為他在這里能夠自如組合運用他所掌握的所有創作技法。
田霏宇介紹:“馬蒂斯與許多著名的出版商、藝術畫商都有各種來往和合作,展覽的這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出版的介入。”

《Verve》第六卷第 23 期封面“被愛填滿的心”
展覽的第十一個章節可以作為“彩蛋”。
“這是我們自己策劃的全新單元,介紹馬蒂斯,野獸派與中國現代繪畫的來往,這個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很多中國藝術家在法國、日本留學,會實時感受到馬蒂斯創作的一種力量。比如當時上海出版的藝術刊物和報道,會有丁衍庸、劉海粟等對于馬蒂斯的介紹。”田霏宇說。
這一彩蛋部分由UCCA研究部副總監黃潔華策劃呈現,通過歷史文獻與劉海粟、丁衍庸、關良等近代畫家的珍貴原作,追溯了馬蒂斯的藝術(多通過留日學習的中國藝術家)從法國傳到中國的歷程,以及當時錯綜復雜而又精彩紛呈的藝術發展圖景,從現代主義風格、左翼文藝思潮到傳統文化的調和生成,各方意識形態與風格流派紛紛登場。藉由對這一段中國當代藝術“史前史”塵封一角的回溯,呈現了當時中國藝術家如何受馬蒂斯的啟發進行突破性的全新探索。

丁衍庸《穿黃色外套的女人》

劉海粟《世界名畫第六集:瑪提斯》
UCCA館長田霏宇表示,“此次展出作品不但數量和類別極為豐富,而且是馬蒂斯本人最珍視的一批作品,這尤為令人期待。”
展覽將持續至10月15日。據悉,該展還將于2023年11月4日至2024年2月18日巡展至上海UCCA Edge。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