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諾獎得主費林加撤回1年前《自然》論文,涉及華南師大、中山大學

因發現論文中一個說法的潛在問題,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L·費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撤回一篇研究論文。
發現新的分子馬達,論文發表后,卻發現論文中的說法存在問題,7月10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南師范大學名譽教授伯納德·L·費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撤回一篇此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的研究分子馬達的論文。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L·費林加。資料圖
分子馬達是生物化學分子構建成的“發動機”。費林加合成出世界首個人工分子馬達,被認為將“蒸汽機時代”帶入到分子維度。
費林加是前述撤稿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其署名單位是位于荷蘭格羅寧根的大學斯特拉廷化學研究所和位于中國廣州的華南師范大學國家綠色光電子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華南師范大學-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分子科學與顯示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
涉事論文的另一通訊作者是趙德鵬。其署名單位是中山大學藥學院、廣東省手性分子與藥物發現重點實驗室。
10日,《自然》期刊發表撤稿說明稱,“作者已經撤回了該文章,因為他們發現了其中一個說法的潛在問題:分子馬達在報告的條件下(如果定義為完全無干擾)自主運行。進一步的后續實驗發現,該系統對燃料消耗過程中的pH值(酸堿度)變化非常敏感。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溶液會顯堿性,這排除了自主化學驅動旋轉循環的可能性,而在每個環化步驟后添加一些酸根本不會產生干擾。Ke Mo、Yu Zhang、Zheng Dong、Xiaoqiang Ma、費林加和趙德鵬同意撤回。Yuhang Yang尚未回復編輯/出版商關于撤回的任何信件。”
涉事論文的標題是《本質上化學驅動單向旋轉的分子馬達》(Intrinsically unidirectional chemically fuelled rotary molecular motors),于2022年7月6日在線發表。
該論文稱,生物系統主要利用化學能來為自主分子馬達提供燃料,從而使系統失去平衡。受到細菌鞭毛馬達、三磷酸腺苷合酶、光動力單向旋轉分子馬達等旋轉馬達的啟發,科學家們致力于設計僅由化學物質驅動的合成分子馬達。然而,設計使用化學燃料自主運行同時具有內在的結構設計元素的人工旋轉分子馬達,以允許它像三磷酸腺苷合成酶一樣的完全360°單向旋轉運動,仍然具有挑戰性。在這里,我們展示了,具有三種不同的立體化學元素的同手性聯芳基Motor-3,是一種旋轉電機。其兩個芳基圍繞由化學燃料驅動的單鍵軸進行重復的單向360°旋轉。它經歷連續的酯環化、螺旋反轉和開環,并在自主旋轉循環上實現高達99%的單向性。該分子旋轉馬達可以以兩種模式運行:與化學燃料脈沖同步運動和酸堿振蕩;以及在微堿性水環境下化學燃料存在時的自主運動。這種旋轉電機設計具有對旋轉方向的內在控制、用于自主運動的簡單化學燃料以及近乎完美的單向性。
但在發表5個月后,2022年12月22日,該論文被附上“編者注”稱,“請讀者注意,作者發現,本文所報道的分子馬達的運動似乎對燃料消耗過程中發生的pH值(酸堿度)變化非常敏感。編輯部將根據對這一問題的調查做出進一步回應。”
又過了7個月,前述論文在發表一年后,因為發現論文中一個說法的潛在問題,被作者撤回。
華南師范大學新聞網顯示,2018年5月6日上午,在廣州大學城華南師范大學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費林加教授和華南師范大學周國富教授,共同簽訂華南師范大學-格羅寧根大學分子科學與顯示技術國際聯合實驗室共建協議。
華南先進光電子研究院是華南師范大學在整合已有相關優勢資源、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科研團隊、吸收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科研、教學單位,所依托的光學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
為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3位科學家: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讓-皮埃爾·索瓦日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的弗雷澤·斯托達特爵士以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伯納德·L·費林加教授。
2019年,費林加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學部官網顯示,伯納德·L·費林加,男,1951年5月生于荷蘭,荷蘭國籍,201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78年獲得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博士學位。現任荷蘭格羅寧根大學Jacobus H. vant Hoff分子科學杰出教授、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2004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外籍榮譽院士、2010年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201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費林加的研究領域主要為分子機器與有機不對稱催化。他合成出世界首個人工分子馬達,通過結構工程實現對分子馬達轉動參數的精準調控,并發展出一系列基于分子馬達的智能分子材料,將“蒸汽機時代”帶入到分子維度。
他構建的全人工合成的納米分子車,能夠在金表面實現精確的制導運動,使得宏觀機器概念在微觀世界得以實現,成為化學學科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他將“光開關”的概念引入到分子信息存儲、液晶材料、手性控制、生物大分子等領域,推動了相關交叉領域的發展。他同時也是有機不對稱催化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者。基于亞磷酰胺開發的數十種不對稱催化轉化體系得到了許多課題組的廣泛應用,現已成為明星分子Feringa配體。
費林加與田禾院士共同領銜依托華東理工大學組建了“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還受聘香港大學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名譽教授等。
中山大學藥學院官網顯示,趙德鵬,博士,中山大學教授,博導。2017年入選國家重大人才項目并進入中山大學藥學院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分子馬達設計合成、合成有機化學、多肽及小分子藥物化學等。
涉事論文的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033-0
撤稿聲明的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380-2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