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9

新技術·新方法·新視角:新聞傳播學研究再出發——上海社科院新聞所舉辦第十屆聞天論壇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
2023-07-04 13:57
来源:澎湃新聞
理論·學術 >
字号

為探討新技術加速迭代背景下的新聞傳播學發展,2023年7月2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主辦的第十屆聞天論壇暨上海社科院主題教育所際聯組學習會議,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小禮堂召開。本屆論壇以“新技術·新方法·新視角:新聞傳播學研究再出發”為主題。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山東大學、云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以及《新聞記者》、《現代出版》、中國社會科學報、上觀新聞、澎湃新聞等媒體和學術期刊的80余位新聞傳播學界業界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論壇。論壇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雪魁主持,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權衡致開幕詞。主旨演講環節分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徐清泉,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導陳昌鳳,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周葆華,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張洪忠,云南大學新聞學院、南亞東南亞國際傳播學院院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廖圣清,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魏永征等專家學者做主旨演講,上海市文創辦專職副主任、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強熒做主旨發言總結。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權衡首先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對與會嘉賓表示歡迎和感謝。他指出,聞天論壇是新聞所的知名學術品牌,至今已經連續舉辦十屆。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之際,社科院創新組織形式,將學術論壇、主題教育和大調研活動融為一體,為論壇賦予了新的意義。權衡認為,本屆論壇以“新”為主題,共同探討當前新聞傳播學領域的一系列重大前沿課題,展望新聞傳播學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各位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不但會為推動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發展提供深刻啟迪,還會為深化數字媒介技術變革背景下宣傳思想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寶貴思路和智力支撐。最后,權衡感謝與會嘉賓長期以來對上海社科院、對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給予的大力支持,希望大家今后繼續關心和支持上海社科院發展,并預祝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雪魁主持論壇。他介紹了聞天論壇十年發展歷程,感謝院領導、新聞傳播學界前輩、知名專家學者和青年才俊給予論壇的極大關心、關愛和幫助,并對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一一介紹。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徐清泉在題為“中國傳播學發展的時代機遇、短板挑戰及成效目標”的主旨演講中,從中國傳播學的界定、機遇、挑戰和目標四個角度切入,對中國傳播學的歷史變遷和未來發展進行了探討。他認為,盡管新聞學和傳播學彼此間始終存在著相輔相成的交叉重疊互動關系,但是二者具有相對獨立性,在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間的錯位分工也始終存在,“新聞傳播學”的提法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中國傳播學的學科界定需要基于新時代推進“三大體系建設”(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對接國際化發展訴求等實際需求,研究中國和世界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實踐和理論學術問題。他指出,目前中國傳播學面臨著難得的時代機遇,如改革開放以來積累創造的學界優勢、國家鼓勵哲社和新傳發展新政帶來的機遇、全球化及高新科技普及帶來的發展紅利等。同時,中國傳播學也存在著較多短板挑戰,如離中央和國家的期望還存在明顯差距,在三大體系建設上追求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尚待推進增強,在作真學問和破除內卷方面存在多種挑戰等。最后,在發展成效目標方面,徐清泉認為,中國傳播學應當形成“一統多元多樣”的包容開放創新發展格局,所謂“一統”就是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學術研究的唯一統攝,所謂“多元多樣”就是要秉持包容、開放、創新的研究理念,為本行業優化及助力國家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并在原創思想產出和國際話語權方面實現能效大幅提升。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在題為“文明鏡鑒:GAI/AIGC與信息價值觀”的主旨演講中,從現實、機制和觀念三個層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與信息價值觀的關系進行了討論。她指出,當下信息文化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在多模態轉換的智能新技術發展下,AIGC/GAI迅速升級,大模型的發展趨于通用與垂類并進,人類也正在養成對GAI的依賴和習慣。可以說,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數據邏輯和人機關系,如我們日常的判斷、決策,將依賴我們的提問方式;我們的認知、情感,將依賴過去的數據等。在這種情況下,明晰人機學習的意義和人作為道德引領的價值尤為重要。陳昌鳳指出,GAI對人類文明觀帶來了很多挑戰,如變革權力秩序、文明規則等。她引介了多位國外學者的觀點,認為當AI觸及人類文明的基石——語言的掌控時,人類構建的整套文明系統都可能被顛覆。但她也強調,GAI是可以作為文明鏡鑒的,其人機交互關系實質上是人性的反映,即通過分析人類發布的文本來學習技能。GAI的價值觀最終來自人類,它更深層地燭照出人類自身的靈魂,警示人類向善。她表示,在價值觀層面,我們始終要關注、反省的是人類自身,技術要努力解決那些由于數據的不恰當、靜態數據等帶來的價值觀對抗、“價值鎖定”等風險問題。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周葆華從對象、概念與方法三個角度對生成智能進行了傳播學分析。他認為,生成智能作為一種對象物,已經被傳播學界作為研究對象引入討論,包括GAI的風險問題、相關的審計問題、GAI與既存傳播體系的關系等。其次,需要將生成智能概念化,尤其是當我們進行學術研究或聚焦中國問題的傳播學研究時,更要從中找尋概念并探討概念的發展。他表示,在傳播學領域,任何一種新技術的出現都會帶來傳播學理論的革新,所以我們更需要留下理論概念,而并非技術本身。在從分發智能(推薦系統)到生成智能的智能傳播新階段,需要對很多概念進行重新思考,如GAI與AIGC的出現前所未有地凸顯了“真實性”概念的多元復雜性。第三,相較于之前的各類媒介技術,生成智能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非常強大的方法學意義,智能方法本身是非常值得探討的領域,包括方法體系的重塑、編碼、預測及生成“社會”等。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張洪忠討論了GhatGPT的技術突破及大模型對互聯網生態的影響。張洪忠表示,ChatGPT的誕生伴隨著兩項關鍵技術突破,意味著人工智能的進化從猿猴到人,人機信任關系發生轉變,人機交往進入了新階段。第一項技術突破是開放域的多輪對話,即ChatGPT可以實現記錄上下文、多輪追問、自主提供信息并引導對話;第二項技術突破是生成型對話,機器寫作模式由檢索型、拼接型變革為生成型,即通過學習大量的數據和上下文,結合語境自動預測并生成自然語言響應,生成更加多樣化、靈活性更強、更加自然的回復。張洪忠指出,ChatGPT是整個GPT大模型的冰山一角,而大模型的應用正在經歷井噴式發展,產業布局愈加全面,從新聞傳播、學習教育、金融經濟,到文化娛樂、廣告營銷、醫療健康和智能辦公等,均有應用實踐。他也從大模型展望了未來互聯網發展可能出現的四個趨勢:如大模型是否會成為未來互聯網競爭的入門門檻?大資本的算力是否會成為未來的競爭基礎?云端競爭的時代是否已經到來?對話即平臺能否成為現實?

云南大學新聞學院、南亞東南亞國際傳播學院院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廖圣清進行了題為“中國新聞傳播學自主知識體系:1998-2022年”的演講。廖圣清指出,2023年是中國新聞傳播學上升為一級學科的25周年。當前,中國傳媒業處于結構性的變革時期,媒介技術的加速革新,新聞傳播學學科面臨著學科轉型升級的歷史任務,如果要推動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研究發展,歸根到底要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廖圣清以1998至2022年9種新聞傳播類期刊發表的47593篇文章作為對象,通過文本挖掘、內容分析、社會網絡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新近二十五年中國新聞傳播學知識體系的發展脈絡和研究軌跡。研究發現包括,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論文數量、作者數量、機構數量增長明顯,跨學科研究比例不斷上升;知識體系外在環境更迭快,內在知識庫更新緩慢,需加強受眾研究與效果研究;地區分布較為均勻,西部地區跨學科研究多,東部地區更注重知識體系的多樣性和完整性;理論構建呈現自我循環趨勢,詮釋研究多,需要加強規范的科學研究,促進知識積累與流動。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研究員魏永征的發言主題為“文化法學學科概念出臺后研討動向”。他指出,在今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一文中首次出現“文化法學”概念,引起了學界業界諸多討論。文化法學概念是在我國文化領域法治建設過程中形成的,是對文化領域法治建設和研究成果的提升和概括。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領域工作,鮮明提出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等概念,致力于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堅定文化自信,發揮先進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從而把新時代的文化法治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他指出,文化法學的研究需要理論創新,需要關注一系列新問題,如法律調整對象的問題,頭部文化門類法治建設的問題,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融合的問題,以及網絡文化體制的宏觀問題等。魏永征最后強調,文化法學的研究并非遠在千里之外,而是每一位新聞傳播學者都可以關注并作出貢獻的領域。

上海市文創辦專職副主任、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強熒對開幕主旨演講進行了總結與點評,他感謝權衡書記和多位大師級學者對論壇的支持,認為各位學者的精彩演講是一場高屋建瓴、醍醐灌頂、非常精致的思辨盛宴。他對六位嘉賓的發言分別進行了總結,也同時提出了發言帶來的啟示。他強調,徐所長提醒我們,傳播學應該進一步本土化,建立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傳播學。陳昌鳳教授提醒我們,人類會被媒介改變,也會重塑我們人與人的關系。周葆華院長提醒我們,要認識到生成智能的風險,并放在歷史沿革中進行量化、編碼、預測。張洪忠院長提醒我們,大語言模型下的人機信任關系在轉變,要努力把握大語言模型的發展趨勢。廖圣清院長提醒我們,中國傳播學的知識體系的建立尚有較大空間,中國自主傳播學的原創研究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他特別感謝魏永征老師為新聞所新聞傳播學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并提出魏老師對文化法學的深入研討,特別是對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研究,對上海文化產業發展意義深遠。

第十屆聞天論壇下設三個分論壇,26位專家學者分別圍繞“AIGC與智媒現代化”“數據傳播與方法對話”“媒介社會學的多元議題與方法實踐”等三大主題進行演講和評議。

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是專門從事新聞傳播理論實踐研究和政府決策咨詢服務的學術機構。“聞天”一詞取自《詩經·小雅》“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意為即便體小位微,無礙發出響亮聲音。近年來,研究所致力于打造包括聞天論壇、聞天大講堂、聞天讀書會、聞天公號、聞天新知普及在內的“聞天”系列品牌,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责任编辑:龔思量
    校对:劉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19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0)
    发表
    加载中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大发888大发8668| 青岛棋牌室| 东台市| 百家乐视频台球下载| 博E百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神州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至尊百家乐官网20111110| 威尼斯人娱乐城优惠| 澳门百家乐官网娱乐场开户注册 | 大发888下载安全的| 百家乐官网赌场视屏| 德州扑克荷官招聘| 做生意放什么东西招财| 大发888娱乐城ipad| 百家乐概率统计| 百家乐官网好津乐汇| 红黑轮盘| 玩百家乐怎么能赢呢| 澳门百家乐官网然后赢| 保时捷百家乐官网娱乐城| 迪威百家乐官网娱乐| 太和县| 明珠娱乐开户| 鼎丰娱乐城开户| 德州扑克比大小| 大发888娱乐场下载远程| 百家乐投注开户| 百家乐官网赢钱心得| 网上百家乐乐代理| 百家乐平注法攻略| 百家乐官网园云鼎娱乐平台 | 百家乐21点德州扑克| 乐天堂百家乐官网娱乐场| 百家乐官网霸王闲| 措美县| 金都娱乐| 金彩娱乐城| 大发888游戏平台188| 威尼斯人娱乐场 新世纪| 基础百家乐博牌规| 大发888娱乐城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