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交通設施|道路安全設施的一點點改善,也許就能挽救生命
近日,一段越野車墜江的視頻在網上傳播開來,視頻上的時間顯示為2018年8月7日16點19分。根據8月14日成都商報的報道,這是四川的四個女孩子自駕游時發生的車禍,“當地警方稱,8月9日,警方在事發地墜江150米處就找到了失事的車,當時車內有兩個女孩,但已經沒有生命體征,剩下的兩名女孩還在搜救之中。”……根據遇難者家屬的介紹,“事發的路段在施工,而且是一個急彎,那個地方叫駱駝山,就是彎度很大。”
網上的這個視頻來自對面車道的一輛車的行車記錄儀,從視頻中可以看到,這段路像是在施工,路外側還攔著繩子,掛著小旗子,對面開過來的出事車輛,像沒有發現這是個彎道一樣,沿著彎道圓弧的切線方向偏離了應有的車道,直直地沖了出去,盡管在鋪裝路面要消失的一剎那,車子有一個輕微的轉方向的企圖,但已經來不及了。
根據目前已知的信息,我們無法判斷駕駛人是不是存在分心或操作失誤,比如誤踏油門加速等。視頻里能看到前面有一輛車,說明駕駛人至少在進入彎道路段之前是跟車行進的,而這種情況下,人們會比較容易選擇前車作為主要的行進軌跡參照物,從而放松警惕,但這只是推測,還沒有找到證據。因此,目前能確定的只有一點,就是駕駛人對道路情況的預估出現了錯誤,在出事之前是措手不及的,而這一點應該是我們重點關注的事故分析點。
從人因角度分析,駕車人往往會過高估計自身的能力而過低估計彎道的弧度,甚至不認為有彎道。視頻里這個事故,應該是進入彎道之前的車速與彎道不匹配,也就是說,駕駛者對路況出現了錯誤的判斷,導致了一個錯誤的操作決策,但不幸的是,這次錯誤是致命的,因為下面是個10米多高的懸崖和湍急的江水。
通常情況下,這種道路條件需要考慮識別視距(10.5到14.5秒)的極值,應該讓駕駛人提前14秒左右時,就明確知道前方有彎道而需要減速,以便能讓駕駛人有足夠的時間做出反應并完成操作。

從交通控制技術角度講,急彎路段是危險的,因為視距會突然變短,而人們無法預知彎道后面的弧度,所以有可能無法把車速快速下降到合理的速度。因此,如果不能消除急彎路段,就要提前讓駕駛人意識到急彎的存在,并用設施引導甚至迫使駕駛人降速。在有條件的地方,為了避免這些措施都失效,還要設置防撞設施,阻斷車子墜崖的風險。一般公認的預警做法包括:1)設置彎道線形誘導標識和輪廓樁,2)設置限速標識,3)壓縮車道寬度,4)設置地面標線提示和隆聲帶等。
當然,從這個視頻能看到幾個明顯的駕駛錯誤:錯誤的車速,錯誤的方向,錯誤的行車道選擇(跨越了中央分隔線,雖然看不到線,但是假想的線是存在的),在施工路段沒有謹慎駕駛。

但是,這些錯誤是否直接構成此次事故的誘因和結論,需要等待官方的調查和意見。本文僅從交通安全控制的角度出發,與下面的一些圖片案例進行對比,希望能促使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改善道路設施,是否能減少類似事故的發生。
下圖是英國的彎道預警措施(靠左行駛),可以看到降速標線提示、彎道輪廓樁和彎道標識,甚至還專門提示前方道路有新的標線鋪畫(圖中左上的紅色標識:new road layout ahead,new raod layout也可翻譯成“新道路格局”),就些都是為了避免駕駛人的措手不及。

下面兩張圖,是美國聯邦公路管理署推薦的彎道安全措施示意圖。根據事故記錄和改善措施的統計(數據來自美國交通安全服務協會的一個低成本公路安全改善報告),輪廓樁可以減少致命事故15%,致傷事故6%,脫離道路事故25%-58%;彎道誘導標識可以減少33%-49%的綜合事故。

下圖是美國聯邦公路管理局推薦的避免跨越中線的安全措施。美國德拉威爾州是中線隆聲帶的最早使用者之一,其保留了一段2.9英里道路,在安裝中線隆聲帶的前3年和后6年的數據,數據顯示,迎頭相撞事故減少了90%,側面碰撞事故減少到0。

下面兩張圖,是美國施工區的警示措施。當橙色標識出現,說明舊有的標識標線都可能作廢了,要按照橙色設施的指引謹慎使用車道。

視頻中的事故路段正在施工,雖然不清楚是否在做安全改造,但并沒有防墜崖設施的提示,如果能夠在施工路段兩側都提前設置一批錐桶和警示標識,而不是只拉根彩旗繩子,這輛車的駕駛人會不會用更謹慎的方式駛入彎道呢?
車流如水,川流不息,形形色色的駕駛者都有,任何一個道路安全設施的小疏漏,如果恰巧遇到駕駛經驗不足的駕駛人,就可能導致致命的事故。
所以,在交通控制設施設置的五大基本原則里,強調的是充分滿足每一個需要,掌控每一個人的注意力(command attention);掌控每一個人的遵從度(command respect from road users);要傳遞清晰而簡單的信息,要留出適宜的反應時間。道路使用者的駕駛能力有高低,而且人也會有精力分散的時候。因此,在設置交通控制設施時,要考慮的是,如何讓駕駛能力不足的人也能安全行駛。
在現實中,很多看似是因為自己的失誤導致事故而遇難的人,其實是很冤的,如果有更完善的道路安全設施,他們都極有可能活下來。因此,交通安全設施的設置,絕對不能馬虎,更不能因為臨時施工,就疏忽了可能隨時降臨的危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