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回到新聞實踐,讓討論轉化為行動

有爭議,并不是壞事。
最近一段時間,圍繞著“要不要報考新聞學”“新聞學有沒有前景”“新聞學有沒有用”等相關話題,輿論場展開了一次大討論,其激烈程度也堪稱一次大爭論。前段時間,也有人發出感嘆:新聞學不存在了。
事實上,在技術變革和輿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近年來對新聞教學及新聞從業的喟嘆和唱衰,一直沒有停。這種并不積極的聲調,或許有著發言者的個人立場和偏見,但是對于新聞教學及從業來說,又不失為一面鏡子。我們永遠不能無視眼前的現實、屏蔽周圍的聲音來探討一個問題。
在這個被Wi-Fi籠罩的時代,在社交媒體深入大眾生活和社會肌理、一次次完成網絡和現實交互的時代,新聞學不是不存在了,而是像電磁波一樣無處不在。很多時候,它并沒那么顯現,卻在暗暗發揮功能。
當一則爆料流傳,如何判斷真假,如何進一步交叉驗證,這需要真正的新聞學;當一個爭議人物走紅,他的哪些言行是可以曝光和評判的,哪些信息是需要隱匿和保護的,這需要真正的新聞學;當一起丑聞曝光、一次事故發生,該如何抽絲剝繭、探尋根因,搞清是誰的責任、需要吸取哪些教訓,這需要真正的新聞學。
對新聞學和新聞業來說,我們不僅要適應新生的數字環境、智能環境,還要應對來自道德、倫理、權力和權利的邊界等諸多挑戰。
新聞學不是沒用了。越是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難道不是越需要擁有新聞素養的專業媒體人嗎?越是在爭吵、對立、網暴泛濫的當下,難道不是越需要客觀、理性、能夠發出建設性聲音的嚴肅媒體嗎?新聞學,正是輿論場的主打工具。
信息場和輿論場越是紛繁復雜,真正有本事的新聞學子,越有用武之地;飽含信息量和價值觀的新聞作品,越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當“每個人都是自媒體”成為一種技術前提和渠道前提,如何成為專業、合格、于社會有益的自媒體,自媒體在信息場和輿論場應該恪守怎樣的邊界、發揮怎樣的作用,不正是新技術、新場景、新平臺下,新聞學應該傳遞給學子的學識嗎?自媒體的亂象越多,越折射出新聞學的重要性。
所以,哪怕從自媒體的角度來說,當下也迫切需要真正的新聞學。
而站在大眾、受眾的角度講,“一切實踐的最終意義就是超越實踐本身。”學新聞,從來不只是一個謀生手藝。它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教會一個人“如何活”。新聞學是人學,真正的新聞人在實踐的過程中,就是在探尋“如何做人”。
塔奇曼的《做新聞》一書中,第一句便是,“新聞是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達芬奇有一句人盡皆知的名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新聞就是一個社會的眼睛、窗口。一個人,先有世界觀,才會有價值觀,最終指導其人生之路。
也許,很多新聞專業的畢業生沒有進入機構媒體,甚至沒有從事和傳媒有關的工作,但是只要他們在專業的課堂上學到了新聞學的真諦,一定會獲得某種信念和價值觀,這種新聞啟蒙,很可能影響他們一生。如果這個世界,和你在課程里學到的那個應然的世界不一樣,那么這正是需要你運用新聞學去做出改變的地方。
新聞學在當下的意義是什么?綜上,這個問題不只是拋給考生和家長的,也不能局限在幾個自媒體網紅和學院教授之間的爭論,還要引發高校新聞學的教育變革,與社會需求嚴密對接;更要求新聞業界在堅守本心的基礎上積極轉型,讓這場討論轉化為行動。
今天,我們如此渴望一個真實、友善、理性、有序的信息場,這依賴更專業的媒體和更多擁有新聞素養的網民,這不就是新聞學何以存在、該如何存在,最好的答案嗎?

海報設計:趙冠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