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面對質疑,新聞學和新聞業當何為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每逢高考季,鄙視文科,尤其是勸退填報新聞學專業的聲音,都會不絕于耳。今年,新聞學教授下場怒懟網紅,讓有關新聞學專業的爭議屢上熱搜,至今熱度不減。
可能與很多社會大眾觀感不同的是,近年來,由于傳播生態變化,媒體行業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但是國內高校的新聞學專業似乎還在逆風飛飏。不說別的,單看博士、碩士學科點的數量,較之幾年前大幅增加;每年碩士研究生招生錄取線,新聞傳播專業處在各專業領跑位置,節節攀高,普通院校報錄比就高達10:1,熱門院校甚至能達到30:1。
幾乎每個周末,新聞學領域,全國東西南北學術盛會林立,學科大佬往來穿梭,席不暇暖,學生也翹首望“男神女神”到來。一句話,新聞傳播學科似乎已經形成強勁的內循環態勢,可以完全忽視新聞傳播行業興衰。因此,可以大膽地斷定,面對網紅唱衰之聲,這些下場為新聞學專業辯護的新聞傳播學教授博導們,心里是滿滿的自信而不是焦慮。
但是,對任何一個真正有活力、有前景的專業,重要的不是辯護而是反思,不是自我肯定而是不斷自省。新聞學專業也一樣。
網紅們的言論,固然有夸飾渲染的成分,但是面對社會熱議,我覺得有許多重要的問題要厘清,比如新聞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哪些因素構成了新聞教育在中國當代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安身立命之本?新聞專業培養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有哪些?我們對這些問題做一些冷靜思考,可能比跟網紅打嘴仗更有意義。
我注意到,那位985高校新聞學教授在與網紅來來回回的互懟中,當網紅嘲笑新聞學教授粉絲數量還不如他多時,那位985教授要網紅“去發C刊,做科研,再來論辯”。這樣的論辯是否合理,我不想評論,但是我由此想到的是,發C刊,現在確實是新聞傳播學教師的最崇尚的能力,流風所及,寫論文、發論文,也成為各類課程教學的核心。
我見到許多低年級的本科生,他們都是潛質優秀的少年,但和之前新聞專業學生不同,他們的興奮點不是去那些有影響力的媒體去實習,不是找什么報道選題,做出什么有影響力的報道,而是紛紛在謀劃發C刊。我問他們為什么要發C刊,他們說發了C刊就能保研,碩士研究生也是努力在發C刊,因為發了C刊才能申博,讀了博士更要拼命發C刊,發了C刊就能進高校當老師。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個笑話:記者問山里的放羊娃為什么要放羊,他說放羊是為娶媳婦,又問你娶媳婦為啥,說為了生娃,那你生了娃讓干啥?他說讓放羊。
這聽上去像黑色幽默,但事實上這些年來,國內新聞傳播學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師資的自我復制”。這當然也滿足了部分學生的需求,但這樣的新聞教育培養模式,等于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利益。在我國人口紅利猶存,高等教育處于賣方市場時,這樣的新聞教育能夠“內循環”維系一時之盛,但是這樣的新聞教育有未來嗎?
我今天看到記者杜強的一篇文章,他本人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他回憶說,“剛畢業那幾年,因為最簡單的消息也寫不好,我也曾抱怨過新聞教育,但現在的想法截然不同……如今想來,4年的新聞教育留下的最重要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大言不慚地講,留下了對一種人格的向往。”
看到他這句話,我有一種強烈的認同感,我本人作為受惠于新聞學教育的一員,對此也感同身受。但是我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新聞學院,能夠坦然地接受像杜強這樣的記者的致敬?
最近,四川大學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張某發帖指控農民工偷拍的事情,備受輿論關注。張某本科也是新聞學專業,據稱品學兼優,畢業后保研至四川大學,一路走來,蠻多光環。但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看不出一個接受過新聞學教育的學生對事實的敬重、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友善。這雖是個案,恐怕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下新聞教育的缺憾吧。
傳統媒體走向衰落,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未必要去媒體做記者,但是對客觀公正的信仰、對事實的敬畏、尋求真相的能力,本應成為新聞學專業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現在的新聞學院,還有給學生這種訓練嗎?
所以,對于當下的新聞教育,網紅的唱衰不足慮,但是沒有反思精神,關起門在“內循環”中自嗨,才是新聞教育最根本的危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