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呵護“創新種子”茁壯成長,上海張江科技企業孵化器持續迭代
如果說,上海張江是一片科技創新創業的熱帶雨林,科技孵化器就是優化雨林生態的關鍵。
“這個是我們跟上海科技大學一起來研發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語言模型,先把聾啞人的手語和口型動作采集下來……”疊境數字科技CEO張朝華正在介紹的智能手語翻譯數字人在完成優化后,有望于明年上崗。未來,這款從大模型中煉出的“手語CHATGPT”,能實現手語、語音和文字間的自動識別、轉換,幫助聽障人群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現在聾啞人去看病,從預診到掛號到問診到檢查到付費到配藥取藥,都需要有一個全職的志愿者陪同。每一個志愿者一天只能看8到10名聾啞人。上海只有28個這樣的志愿者。”
為了能呵護類似疊境數字這樣的“創新種子”茁壯成長,張江科學城的創新生態不斷提升。各種類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持續迭代。
深耕孵化器十余年的莘澤孵化器掌門人曲奕,在張江搭建起一處模擬創業的仿真環境——莘澤泡泡,批量為科學家提供“預孵化”服務。前期場地投入有難度?不要緊,免費提供;前期資金有困難?不要緊,先暫支;前期實驗人手不足?莘澤的戰略合作伙伴可提供成本報價的研發外包服務;缺少人脈,找不到投資人?也不是問題,莘澤自己投,再找投資人來談……這套“缺啥補啥”的創業服務“全家桶”,讓一批“怕麻煩”“沒經驗”的科學家,能夠快速驗證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落地應用的可行性。
曲奕稱,莘澤作為國內第一家登陸新三板的孵化器,長期耕耘孵化事業,走出了一條與美國“好萊塢”式、投資銀行式孵化不同,更加符合中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特色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型孵化模式。莘澤定位于做科學家的創新助手,成為科學家的智本合伙人,扮好科學家的創新管家。
而895孵化器則有兩個比較鮮明的特色:一是“24小時孵化器”,895創新基地設在一個集創業孵化、居住、辦公、配套于一體的全天候科創社區內,創業者在這里可以心無旁騖地專心研發;二是“先孵后投,孵投聯動”,目前累計投了18個孵化器項目,投資金額6.6億元,回報倍數1.96倍,平均IRR達32%,成功率高。
895孵化器成立于2015年,運營8年多來,已累計孵化企業約1400家,獲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A級。張江高科895孵化器負責人陳海玲則介紹,通過“平臺+基地+基金”的模式,為創業企業“扶上馬、送一程”,運營8年多來,累計孵化大約1400家企業。陳海玲說,“目前我們是以895創業營+895創新基地+895基金的一個模式,形成一個孵投聯動,然后雙向聯動模式。到現在已經投資了18家企業,上市企業就有三家,擬上市企業有9家。”今年,895創業營已聚焦航空航天產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