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網暴來襲,“普通人”如何保護自己?

海報設計 郁斐
近年,網絡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嚴懲網暴者”的社會呼聲不斷走高。
許多人意識到,在網絡上被集中侮辱謾罵、造謠誹謗、乃至公開隱私信息,將對個人帶來巨大傷害。這包括精神傷害、隱私權、名譽權等系列損失。
在此背景下,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起草的《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于6月9日公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針對網絡暴力實施成本極低、造成傷害巨大,事前難以防范、事后難以追責的實際情況,此次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了不同網絡暴力行為所觸及到的刑事罪名。
例如,在網絡上制造、散布謠言,貶損他人人格、損害他人名譽,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的,以誹謗罪定罪處罰;在信息網絡上采取肆意謾罵、惡毒攻擊、披露隱私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的,以侮辱罪定罪處罰等等。
針對網暴實施者普遍抱有“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征求意見稿還專門規定了五種“應當從重處罰”的情形,重點打擊惡意發起者、組織者、推波助瀾者以及屢教不改者,強調依法嚴肅追究其責任。
同時,征求意見稿還明確提出要落實公安機關協助取證的法律規定。
被害人就網絡侮辱、誹謗提起自訴,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被害人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公安機關應當根據人民法院要求和案件具體情況,及時查明行為主體,收集相關侮辱、誹謗信息傳播擴散情況及造成的影響等證據材料。
應對網暴,難在何處?
盡管從制定規則到征求意見,再到正式立法,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但隨著立法不斷健全,今后網絡空間的暴力事件預期會有所遏制。
在實際操作中,普通人抵御網絡暴力面臨一些共性的困難。
首先是事實界定難。網絡暴力的形式和表現多種多樣,包括言語攻擊、惡意傳播信息、人肉搜索等,其邊界模糊,難以明確定義。立法過程中需要準確定義網絡暴力的范疇、要素和侵害等級,以避免法律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同時還需要謹慎平衡好言論自由和維護個人尊嚴、權益之間的關系,確保合理規制網絡暴力。
其次是取證難。遭受網暴的個人,面對的是海量網民群體,且絕大多數是匿名的。按照現有法律規定,普通人要鎖定這些隱匿的施害者,需要先對網絡平臺提起訴訟,進而驅使平臺提供相關注冊賬號信息。如果對方沒有以身份證號碼注冊,而是使用手機號、虛假賬號或代理服務器等,還會進一步增加追蹤其真實身份的難度。并且,很多缺乏意識的受害者難以在第一時間及時留存網暴證據,加劇取證困難。
此外,作為治理網絡暴力的重要一環,各大網絡平臺在保護受害者方面存在不足。盡管大多數平臺提供了舉報機制,但在實際操作中,各平臺的反應速度、審核標準和處罰力度缺乏統一標準,制約了追責的有效開展。
應對網暴,可以這樣做
由于網暴施害者眾多,責任分散,受害者靠個人維權很容易陷入“法不責眾”、不了了之的境地。
實現政府、平臺、企業等多方參與,從道德、法律、技術等層面共同發力、治理網暴,尚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網絡生態得到明顯改善之前,大眾市民要提升認知,以抵御網暴之下看似縹緲、實則沉重的心理打擊,保護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健康。
面對網絡暴力的潛在危害,可以主動做好事前周全保護、事中有力維權、以及事后的有效修復。
首先,網暴的發生具有隨意性和不可預測性,個人在網絡上需要保護隱私。比如隱私設置可以盡量做到嚴密,不透露個人詳細信息,例如住址、電話號碼或工作單位等。在許多平臺,可以通過調整賬戶隱私設置來決定誰可以查看你的個人資料、向你發送直接消息或對你的帖子發表評論。此外,了解網暴相關法律也至關重要。儲備相關知識將使人有能力盡早對肇事者采取行動,尋求法律救助。
倘若網暴來襲,應盡量在第一時間收集證據,發起維權。無論民事起訴、刑事自訴,還是向公安機關報案,證據都是普通人維權的基礎。
可以通過拍照、截屏、錄屏等方式收集、固定網暴者的留言、語音、視頻等,必要時可以委托公證處對網暴的帖子、視頻進行公證。
同時,也要注重收集網暴行為造成嚴重后果的證據,包括對被害人因受網暴影響去就醫的治療記錄等。這些可成為判斷網暴者是否承擔責任的重要依據。
在收集證據的基礎上,受害者應盡快聯系專業的律師向公安機關報案,要求盡快查處網暴行為。如果暫時不清楚網暴者真實身份,可以同時向法院起訴網暴者和網絡平臺。平臺在應訴過程中有義務從系統中調取數據配合調查,這將有助于緩解個人所面臨的取證難、舉證難等現實困境。
網暴漸趨平息后,受到侵擾的個人還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抵御煩惱,例如,建立真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現實成就。有意識地限制自己對網絡負面內容的再次接觸,選擇關注正面的內容,建立積極的網絡社交圈。同時,我們還可以與信任的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擾。培養運動、藝術、音樂或其他興趣愛好,也不失為個人緩解焦慮的辦法。
互聯網不應是危機四伏的叢林,而是欣欣向榮的曠野。
此次三部門聯合起草發布的“征求意見稿”表明了對網絡暴力追責的官方態度,每位居民也對營造更加安全、包容的網絡環境負有責任。這既需要自我保護,也需要注重自我約束,就像習慣在現實世界不闖紅燈一樣,樹立網絡倫理的心理底線。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