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之中,各地藝術展覽仍在陸續(xù)展開:上海中華藝術宮新的常設展聚焦關良、林風眠等名家的捐贈作品,劉海粟美術館則將焦點對準了石濤與八大山人;北京故宮與北京畫院的“齊白石”展覽同樣是熱點之一。
在海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的“系之佛 - 國寶‘綴織當麻曼荼羅’與繡佛”展呈現(xiàn)了“系”之佛的魅力,一個亮點是——展出了此前在大英博物館修復的唐代敦煌繡品《靈鷲山說法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德拉克羅瓦手稿展”與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的“南斯拉夫建筑”也都值得期待。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上海
海上明月共潮生——中華藝術宮藏華人名家捐贈畫作展
展期:2018年8月1日開始長期展出
地點:中華藝術宮
中華藝術宮長期陳列展——“海上明月共潮生——中華藝術宮藏華人美術名家捐贈作品展”,展出作品150余件,均來自歷年來藝術家或者藝術家家屬捐贈給中華藝術宮(原上海美術館)的藏品。共分為“春江推潮后來人”、“融合中西為吾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與“為有墻外暗香來”四個部分,分別展示了吳湖帆、謝稚柳、錢瘦鐵、唐云、關良、林風眠、豐子愷、賀友直、李青萍、蕭勤等人的作品。
天潢貴胄——從館藏石濤 八大山人合繪松下高士圖談起
展期:2018年8月3日至9月3日
地點:劉海粟美術館
石濤和八大山人同為天潢貴胄,他們才華橫溢,在藝術上獨樹一幟,對后世藝術家影響深遠。展覽將圍繞館藏作品石濤、八大山人合繪《松下高士圖》進行初步研究,并展出八大山人、石濤、張大千、唐熊四位大師的作品。
世紀典藏:上海博物溯源特展
展期:2018年7月17日—10月21日
地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
展覽由上海科技館、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展出超過100件原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舊藏的自然史和人類學、考古學、藝術類藏品及相關展品,探尋中國博物館的早期發(fā)展,挖掘上海城市的文化底蘊。
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1700-1980)
展期:2018年4月27日—8月5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
展覽精選泰特不列顛美術館一批極富美學價值和獨創(chuàng)性的英國風景畫館藏作品,從十八世紀偉大的古典畫家和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開始, 歷經(jīng)拉斐爾前派和印象派畫家,直至二十世紀先鋒現(xiàn)代主義藝術家作品,以期全面追溯英國風景畫跨越300余年的發(fā)展歷程。
仇大雄:歸家之路
展期:2018年8月4日 - 10月17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瑞士華裔藝術家仇大雄是“明四家”之一仇英的后代,古董收藏家仇焱之之子,從小耳濡目染的經(jīng)歷培養(yǎng)了他的藝術鑒賞力;輾轉不同國家的成長經(jīng)歷則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歷。此次展覽將展出仇大雄他創(chuàng)作的38件/組裝置、繪畫、影像作品,以及他20余年以水墨記錄日常生活的“日記”,探尋并回應身份認同、故鄉(xiāng)與他鄉(xiāng)、“根”與記憶等議題。此外,展覽還將特別呈現(xiàn)上海博物館4件文物級藏品:明仇英眠琴賞月圖扇、高鳳翰制《宋坑小方壺》石、新石器時代馬廠類型彩陶曲折紋罐、東漢綠釉陶狗,這4件文物均是仇大雄的靈感來源。
東床雅集
展期:2018年7月28日—8月28日
地點:視平線藝術(長寧區(qū)淮海西路570號B108)
展出弘一、關良、丁雄泉、韓羽等的作品,策展人從容認為,好的呈現(xiàn),能讓“物”自己說話。一次策展,不僅僅是構建一個事件,而是去創(chuàng)造一種美的遭遇,就如同一個穿越在一連串性質(zhì)不同的事件的人的偶然相遇。
轉折點: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
展期:2018年6月16日 - 10月7日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
展覽展出近90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涵蓋油畫、國畫、雕塑、影像、裝置等類型,回顧1978年至今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歷程。
“有版有顏”——首屆海上名家限量簽名版畫展
地址:朵云軒(南京東路422號)
展期:2018年8月4日—8月10日
此次展出作品為顏梅華、戴敦邦、張桂銘、張培成等畫家40余件限量簽名原作復刻版畫作品。這些作品均采用藝術微噴工藝,具有收藏級別國際認證,并配有藝術家簽名蓋章的專屬證書。
北京
清平福來——齊白石藝術特展
展期:2018年7月18日—10月8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
展覽精選200余件繪畫、篆刻、文獻作品,分為“天道酬勤”、“扶夢還鄉(xiāng)”、“老當益壯”、“白石篆字”四個版塊,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xiàn)了“人民藝術家”齊白石勤勉艱辛的探索,心系故土的鄉(xiāng)愁,老而不頹的豪情,刀鋒印痕的心相。
胸中山水奇天下: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之二
展期:2018年7月21日—9月23日
地點:北京畫院美術館
此次展覽共展出齊白石山水畫作逾160件(套)。其中,遼博藏齊白石早年山水作品《石門二十四景》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齊白石晚年山水巨制《山水十二條屏》都在展出之列。這些展品讓觀者在一天內(nèi)遍覽不同省市公立機構所收藏的齊白石經(jīng)典山水畫作變?yōu)榱丝赡堋?p>
徐冰:思想與方法
展期:2018年7月21日—10月18日
地點: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徐冰一直以來致力于在東西方文化之間進行相互轉換,超越文化界線,用視覺語言表達其思想和現(xiàn)實問題。展覽為藝術家近年來在北京地區(qū)最全面的個展。
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
展期:2018年7月17日—9月19日
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展覽匯聚了四川博物院、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四川省內(nèi)9家文博單位的210件(套)珍貴文物,展覽文物時代橫跨夏、商、周時期。選出的展品里既有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神秘、詭異的青銅人頭像、青銅面像,也有金沙遺址出土的熠熠璀璨的金器、玉器;既有蘊含著千年煙云的竹瓦街窖藏青銅禮器,又有代表著古蜀王者之氣的新都馬家木槨墓出土青銅器。
Foster + Partners:可持續(xù)人居與共享的未來
展期:2018年7月24日 – 10月7日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Foster 是高科技建筑的代表之一,1999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筑獎。此次展覽將呈現(xiàn)英國福斯特及合伙人(Foster + Partners)建筑事務所的設計作品,分享從工程研發(fā)到工業(yè)設計多專業(yè)整合的綜合式設計手法的經(jīng)驗,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探索建筑設計的未來發(fā)展。
蘇州
翰逸神飛:蘇州博物館藏歷代書法展
展期:2018年6月15日—9月2日
地點:蘇州博物館
展出館藏元明清等超過30位書法家的作品,包括錢良右《吳仲仁吳中唱和詩卷》、沈周《行書五律詩軸》、徐渭《草書七絕軸》、鄭簠《隸書軸》、王鐸《枯蘭復花圖卷》等。
越地寶藏:一百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
展期:2018年6月8日—10月8日
地點:浙江西湖美術館
展出39家浙江文博單位鎮(zhèn)館之寶100件/組展品,講述從史前到明清的浙江故事。
云夢澤:荊州博物館藏楚地文物展
展期:2018年7月17日—9月24日
地點: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建都于郢(現(xiàn)荊州市),歷經(jīng)20任楚王,前后長達411年。楚地文化在戰(zhàn)國時期擴展至長江流域,西漢時期對中原地區(qū)產(chǎn)生影響,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展出荊州博物館收藏的96件/套文物,時間從戰(zhàn)國至兩漢,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展現(xiàn)荊楚之地的物質(zhì)文化,以及貴族的生活形態(tài)。
廣州
千年窯火·生生不息:邯鄲市博物館藏磁州窯瓷器展
展期:2018年7月27日 - 9月8日
地點:番禺博物館
展覽展出邯鄲市博物館收藏的磁州窯瓷器,包括唐代米黃釉席紋瓷注壺,宋元時期白地黑花蝶戀花梅瓶、白地黑花折枝花葉形枕、白釉敞口執(zhí)壺,以及明清兩代醬釉龍首耳單柄劃扣瓷燈、青花開光山水花卉紋將軍罐、青花貼塑雜寶六棱瓷瓶等。
沈陽
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文物特展
展期:2018年7月6日 - 9月16日
地點:遼寧省博物館
展覽展出意大利都靈埃及博物館的約144組/230件古埃及文物。展品包括日常用具、首飾、動物和人形木乃伊、法老雕像、亡靈書、護身符、青銅雕像、壁畫等,年代從古埃及前王朝時期至羅馬時期,時間跨度逾4000年,呈現(xiàn)古埃及獨特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喪葬文化和藝術成就。
清風雋永:明清江南扇面作品展
展期:2018年7月20日 - 9月17日
地點:沈陽故宮博物院
展覽將展出杭州博物館、金華市博物館收藏的145幅明清兩代扇面作品,呈現(xiàn)書面扇面的實用、工藝與藝術價值。
臺灣
杏林春暖:養(yǎng)生醫(yī)療趣味書畫展
展期:2018年7月1日 - 9月25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展覽以健康養(yǎng)生為主題,展出與養(yǎng)生醫(yī)療有關的書畫作品,包括明代仇英風格的《玉洞燒丹圖》、主張以煉氣養(yǎng)精神的《黃庭經(jīng)》、類似按摩口訣的《神仙起居法》,魏晉名士嵇康的《養(yǎng)生論》等。
日本
《江戶名所圖屏風》與都市繁華
展期:2018年7月28日 - 9月9日
地點:出光美術館(東京)
東京都(Tokyo)的前身江戶(Edo)雖然自古就是交通要沖,但終究不過是一個地方性都市,隨著德川家康(Tokugawa Ieyasu)移封并開設江戶幕府,實現(xiàn)了讓人目不暇接的發(fā)展。展覽展出以《江戶名所圖屏風》為首的江戶都市景觀題材繪畫,呈現(xiàn)畫面中熱烈的新興都市活力,同時探討新型都市景觀圖在日本繪畫史上意義。
系之佛 - 國寶“綴織當麻曼荼羅”與繡佛
展期:2018年7月14日 - 8月26日
地點:奈良國立博物館
為紀念國寶《綴織當麻曼荼羅》修復完成,奈良國立博物館舉辦此次以“繡佛”為主題的特別展,將《綴織當麻曼荼羅》、《天壽國繡帳》、《釋迦如來說法圖》三件國寶同堂展出,呈現(xiàn)“系”之佛的魅力。
除了古代日本的珍貴文物外,展覽還展出了在敦煌發(fā)現(xiàn)的中國唐代繡佛的代表、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的《靈鷲山說法圖》。該圖是20世紀初葉于敦煌莫高窟被發(fā)現(xiàn)的繡佛。畫面中央身披紅色袈裟的就是如來立像。如來右手直直下垂,左手握住袈裟衣袖。如來背后可見山巖,這也是說法圖的特征之一。侍奉如來左右的菩薩和兩位僧侶也用立像加以表現(xiàn)。畫面下方有供養(yǎng)者們和僧人。這幅作品僅僅使用了鎖繡的技巧,借助不同的運針方向呈現(xiàn)出人物臉頰的弧度等肉身的起伏線條。
普希金博物館展 - 旅途上的法國風景畫
展期:2018年7月21日 - 10月14日
地點:國立國際美術館(大阪)
展覽展出共約65幅普希金博物館藏法國風景畫,包括克勞德·莫奈在正式確立印象派前夜完成的《草地上的午餐》,還有雷諾阿、塞尚、高更等重要藝術家的作品。
英國
魔幻現(xiàn)實主義:1919-1933年魏瑪共和國的藝術
展期:2018年7月30日—2019年7月14日
地點: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
展出約70幅作品,呈現(xiàn)1919至1933年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的藝術實踐,嘗試探討在這一特殊歷史背景下德國藝術表現(xiàn)出的焦慮、混亂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現(xiàn)象。
戰(zhàn)爭與和平:Christopher Nevinson 版畫展
展期:2018年7月24日 - 9月23日
地點:大英博物館
展覽展出英國藝術家 Christopher Nevinson (1889-1946)捐贈給大英博物館的一批版畫作品,回顧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經(jīng)歷和對戰(zhàn)爭的反思,呈現(xiàn)他在版畫藝術方面的天賦。
法國
繪色:法國彩塑展(1850-1910)
展期:2018年6月12日 - 9月9日
地點:奧賽博物館
展出約50件19世紀后期法國彩塑(Polychrome Sculpture)作品,呈現(xiàn)19世紀法國獨特的雕塑藝術風格,展示色彩重新回歸雕塑作品的過程。
美國
德拉克羅瓦手稿展
展期:2018年7月17日 - 11月12日
地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展覽將展出超過100件德拉克羅瓦的繪畫手稿,包括素描、版畫、水彩畫和壁畫草稿等,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探索這位法國畫家的藝術實踐。
1948-1980年的南斯拉夫建筑
展期:2018年7月15日 - 2019年1月13日
地點: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
展覽展出超過400件繪畫、照片和建筑模型等,回顧1948-1980年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建筑設計,探索城市化、生活科技、消費主義和紀念碑等主題。
荷蘭黃金時代海洋藝術展
展期:2018年7月1日 - 11月25日
地點: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展出45幅荷蘭黃金時代的「海洋藝術」(Marine art)作品及相關展品,涵蓋油畫、素描、版畫、書籍和船只模型,呈現(xiàn)海洋資源對于17世紀荷蘭貿(mào)易與軍事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講座:
上海
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時間:2018年8月11日(周六)14:00
地點:上海博物館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 侯怡利(臺北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謂所著《天香傳》,該書為中國最早針對沉香所寫的專著。“茄楠”自明代開始已成為最高等級的沉香。沉香是指由瑞香科樹木經(jīng)過刀傷、蟲蛀或細菌感染傷口所分泌的樹脂,經(jīng)過長時間結節(jié)而成。沉香出產(chǎn)于兩廣、越南及其他東南亞等地。因為結香方式特殊,散發(fā)出清涼幽遠的香味,有的近似蜜香,有的似乳香,既醇厚且優(yōu)雅。自古以來,為世人所重,在生活、宗教、醫(yī)學都被妥善使用,因此對于沉香發(fā)展出獨特鑒賞方式,除了將沉香變?yōu)殡S身佩飾,也為了聞香,發(fā)展出一套熏燃器具,這些都成為奢華尊貴又帶有士人風雅的香玩文化。本展覽取名為“天香茄楠”,期待觀者除欣賞工藝制作之美外,更能探尋如天香般令人難忘的香味。
在沉香越來越稀少的今日,透過展覽,一方面探索了古代宮廷將最上乘的沉香,做成各種精美的香玩器。另一方面透過各種香玩器以及香的延伸品種,將生活美學淬煉在玩香的器具。
北京
朱小地×方振寧: 不存在的邊界
時間:2018年8月12日(周日) 10:30-12:30
地點: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一層公教廳
主講人:朱小地,方振寧
邊界是現(xiàn)實的存在,是人為的約定俗成。但是在藝術家的頭腦中始終探索的是如何建立新的關聯(lián)、新的可能性,并一次次地被突破。當代藝術的觀念已經(jīng)跨越了任何邊界,成為一種生活的狀態(tài)、一種認知的方法。建筑亦是如此,通過專業(yè)的路徑通向的是更廣闊的精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