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露營生意進化,鍋圈一站式餐飲方案引領露營吃喝新生活方式
剛結束的五一假期,關于露營的話題也是十分火熱。
一方面,媒體報道露營的生意正變得艱難,“倒閉潮來襲”、“九成營地都在虧”的信息傳遞著露營經濟前景堪憂,另一方面,市場數據又顯示,“露營預訂全面爆滿”、“露營裝備搜索量暴增”的消息又預示著行業很好,露營熱度隨著天氣的變暖也一同回歸。
那露營市場的真實情況如何?北京、黃山長沙、莆田這四地的一些營地主理人發現,他們營地“五一”期間的客流量都非常不錯,很多節前一周都被訂滿,甚至有些營地的客流和營收,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三四倍。但這個火爆背后,是不少營地主理人摸索出的一套殊途同歸的“生意經”。
當前,單靠體驗式的露營服務已無法滿足用戶需求,必須通過多形態的內容疊加,為用戶持續帶來新鮮感。如果從商業化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營地承載力的提高與盈利天花板的抬升。因此,“露營+”的模式也成為眾多營地主的選擇,通過融合酒店、民宿、餐飲、運動、團建、生活方式等多種業態,以內容、玩法、場景、服務等多種方式吸引多元化的人群,從單體服務向客群生意的轉變。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露營不能只做成純體驗性的產品,一定要有內容,而且包含的內容越多,產品的性價比就越高,也更容易吸引游客。比如在“露營+餐飲”方面,營地主應該選擇標準化、性價比程度高,以及安全大品牌的露營餐飲供應鏈產品,這樣既能滿足消費者的用餐需求,提升露營興趣人群的粘性與復購,同時也可幫助營地主創收,實現多元化的可持續經營。
頂流露營進入調整期,穩中向好仍存在擴容空間
“五一”期間,有媒體調查發現,露營作為曾經的“頂流”休閑項目,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露營商家生意兩極分化顯著。幾乎同個區域,有的商家早在四月初就已被訂完了場地,而有商家即便價格更低卻仍舊生意不佳。
一位行業人士就直言,今年營地行業屬于調整期,每個行業都要經歷這樣的優勝劣汰,但整體上還是穩中向好,露營已經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休閑生活中。
去哪兒數據顯示,2023年2月露營地預訂量比2022年增長六成。途家民宿數據則顯示,2023年露營主題民宿訂單量比去年增加52%,相較2019年同期增長37倍。市場持續升溫,同行紛紛入局,經營者們發現,從相關政策和受眾群體的改變,包括露營地從剛需變成非剛需的狀態上可以看出,形式單一的傳統露營地已逐漸失去競爭力。
“今年五一期間,我們的客流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今年團隊客戶需求更為旺盛。”北京的天空周末水長城營地主理人袁杰表示,營地一定是一個綜合型的,可接待的客戶也應該是多元的,而且要有各種內容和玩法,不能都是靜態的,還可以圍繞營地周邊的條件做些動態的服務項目,比如有水的地方,可以開展皮劃艇、漿板,有長城的話,可以做長城的定向越野、觀星,還可以帶著人去玩飛盤、打非洲鼓、爬樹等等。
福建莆田的石人頭營地(鬼空里店)營長任忠揚也提到,做好營地首先是要有氛圍,其次要有特點,比如能看日出、云海或者日落,另外就是提供一站式吃喝玩樂的服務,比如對于那些嫌麻煩、不想帶吃的上山的顧客,營地要能非常便捷的提供餐食服務。
事實上,經歷了三年發展,一方面,體驗式用戶對露營的新鮮感已被滿足,開始流向其他市場,尤其當下短途游、出國游甚至騎行、皮劃艇等多種產品都會對露營市場造成一定的沖擊。另一方面,存量用戶對露營文化已有了解,漸漸不滿足于簡單體驗式的露營場地服務,而是需要提供盡可能多的創新服務,打造一種全生態的露營文化和旅游體驗。
“只能說,2023年對營地主理人的經營理念、綜合服務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位營地主就表示,以前可能找一個場地、搭幾個帳篷就能做營地,但現在需要在內容和客戶體驗感上下功夫,而且還要考慮營地的商業化營收,否則可能投了幾十萬上百萬就是個打水漂。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一些露營場,大多為小型場地,且沒有進行任何專業的規劃和設計。大部分的場地缺乏相應的管理和維護,經營場所陳舊,設施老化,許多場地服務系統不夠完善,難以吸引消費者,盈利模式單一,并不具備可持續經營的能力。
國泰君安的分析也指出,從國內營地露營開支項目來看,營地提供的收費項目除門票費、停車費和基礎設備租賃外,并沒有多元化的增值服務,仍存在擴容空間。
“露營+”成主流趨勢,先從一站式解決戶外餐食開始
對一個營地來說,如果僅靠營位出租和提供簡便餐宿收入,收益并不可觀,并不能支撐營地獲得足夠的經濟回報,實現長遠的穩定發展。縱觀國外發展成熟的露營地,往往都有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體系和與之相對應的復合式的盈利渠道。
根據在線數據網站Statista統計,2019年,美國露營營地(含露營車用地)的市場營收達到了7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0億元。而根據艾媒咨詢預計,2022年露營營地市場規模增速達18.6%,市場規模達354.6億元。從兩個數據來看,中國的露營市場確實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露營行業也正發生著深刻變化。一方面,產業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倒逼行業提供精細化服務和開展定制化運營;另一方面,行業競爭也在持續考驗從業者是否能夠堅守用戶思維。去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多部門印發《關于推動露營旅游休閑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通過推動營地+文博、演藝、美術、體育比賽、戶外運動、自然教育、休閑康養等,創造新業態,滿足新需求。這就進一步拓展了露營的時空,也讓“露營+”這種多元素組合成為新的消費趨勢,實現差異化和持續性的經營。
以露營餐飲為例,對很多人來說,在外露營除了親近自然、享受美景外,美好的餐食體驗也是極為重要的。在早期露營階段,如果想去露營了,基本上就是帶上帳篷以及一些零食、蛋糕、泡面、鹵味、水果等,一邊吃一邊看風景一邊談天說地,自在非常。后來,隨著自熱火鍋、自嗨鍋等品類的出現,更輕盈,更省事,只要一瓶水,就可以熱萬物,而且顏值高,隨便拍照都很好看,這些自熱產品便成為了新的露營餐飲新寵。
也就是說,對于這些早期露營消費者而言,開袋即食的餐食是最好選擇。隨著露營熱的到來,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快餐式”的露營餐品,而希望有更沉浸感體驗的餐食體驗。這個時候,極具煙火氣,能夠在大自然中體驗滋滋冒油的露營燒烤、露營火鍋就出現了,而這也促進了露營的商業化,露營地生意的火爆。
圍繞這種露營餐飲經濟,鍋圈食匯就針對露營場景下的特定消費需求,通過好吃不貴、便捷獲取的火鍋、燒烤等預制食材,同時滿足露營玩家對效率及美味的雙重追求,提升消費者露營體驗。目前鍋圈食匯在燒烤上的餐飲品類上,從各類中式肉串、日韓烤肉、西式烤肉,配套的燒烤器具和餐具,酒水飲料,到帶支架烤爐、一次性炭烤盒、不同品種的木炭燃料,可謂提供了戶外露營吃喝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也率先拉開“露營+餐飲”的消費大幕。
“我從事戶外工作有十多年的,太清楚露營的需求了,火鍋、燒烤這類即熱、即食、即熱、即烹食品或預配食材,特別適合露營。通過采購鍋圈的一些預制套餐,不僅讓露營餐食種類變得更多,同時也幫助降低了物流配送和人工等方面的運營成本。”天空周末水長城營地主理人袁杰對“露營+餐飲”的模式也是深有體會。
“露營+餐飲”不僅能夠降本,同時還能夠增收、增效。“之前我們營地是不提供餐食的,但很多顧客都有這樣的需求,希望我們提供一些便捷的即烹即熱食材,所以我們就和鍋圈合作訂購了一些預制餐食。”黃山的嬉柄·之野露營基地主理人鄭鈺透露,今年五一期間,鍋圈的各種牛羊豬肉串、德式烤腸還有面筋等各種燒烤食材,都特別受歡迎,滿足了那些沒有帶餐食,或者臨時想燒烤的顧客的需求。“以前營地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場地和設備的租賃,現在鍋圈的餐飲食材也成了新的收入來源,已經占到營地總收入的20%。”
部分營地主表示,鍋圈的羊肉串、牛肉串、香烤翅中、翅中串、五花肉片、掌中寶等20多款產品,是今年“五一”期間最暢銷的燒烤產品。
而嘗到鍋圈甜頭的還有易斌,她是湖南蝸牛E生活城市露營基地的主理人。“今年3月基地正式營業后我就引入了鍋圈的食材,品種多、價格不貴、烤肉好吃,這是鍋圈給顧客們的印象。我這個露營基地,可以說很大一部分是被鍋圈的食材撐起來的,還收獲了很多回頭客。”
任忠揚也特別提到,“之前我們都是自己去菜市場買食材,給消費者提供十幾種燒烤品類,現在跟鍋圈合作后,燒烤品類變成了幾十種,消費者選擇多,點餐頻次也更高了,讓我們的餐飲客單價提升了50%。”
鍋圈食匯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鍋圈在全國有1萬家門店,經營700多款熱銷產品,從底料到食材再到鍋具是一應俱全。基于露營的場景,鍋圈將充分打磨“露營+”產品,今年不僅會推出了各種口味的火鍋罐頭,之后更多露營相關的食材將會陸續上新,為廣大戶外燒烤愛好者創造更舒適美好的體驗,同時也更好的解決露營地用餐豐富性、及時性等問題。
或許正是因為人們對露營的個性化定制和相關場景的持續開發,也讓露營所能容納的生活、娛樂品類越來越豐富,“露營+”所能帶動的各類消費邊界就越來越向各品類擴張。而隨著露營場景變化的多樣性,無疑將會釋放出更大的消費潛能,與此同時,也為更多行業向戶外市場拓展創造了很多機會和空間。
結語
隨著國民對健康、休閑娛樂方式的重視,露營已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新興的生活方式。在經歷了行業燥熱期后,露營本身也需要在產品和服務上更新迭代,以適應更多新消費客群的需求。對于“露營+餐飲”來說,或將不再只停留場景的簡單“露營風”層面,而是成為整個露營生活體驗中的“特色體驗部分”。也許有一天,人們將不再是僅為了大自然而露營,而是因為品牌美食+大自然而前往某個露營營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