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頓新鵬捏造數據撤回Cell子刊論文,曾供職湖北科技學院和南通大學

該論文的撤稿說明稱,第一作者以口頭和書面形式承認捏造了其他作者不知道的數據,并對這種捏造負全部責任。
2023年5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Cell)子刊《細胞報告》(Cell Reports)發布撤稿說明稱,因論文第一作者捏造實驗數據,作者們撤回一篇標題為《巨噬細胞衍生的 Slit3 控制周圍神經橋中的細胞遷移和軸突尋路》(Macrophage-Derived Slit3 Controls Cell Migration and Axon Pathfinding in the Peripheral Nerve Bridge)的研究論文。
撤稿說明稱,應作者們的要求,前述論文已被撤回。該論文報告了周圍神經再生過程中Slit-Robo信號在控制軸突引導中的作用。第一作者以口頭和書面形式承認捏造了其他作者不知道的數據,并對這種捏造負全部責任。作者們是基于科學團體的報告,開始對論文中的數據和研究過程進行調查。他們調查得出結論,該論文中圖2的K面板、O面板中的數據偽造。其中,K面板的Robo2的圖像是從第一作者的另一篇論文中復制的(Figure 12 of Carr et al., 2017, PLoS ONE 12, e0172736,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72736)。O面板的數據來自其他PCR實驗。雖然作者們已經重復并確認了O面板的數據,但鑒于目前的情況,他們認為最負責任的做法是撤回論文。因該論文的發表和撤回帶來的不便,作者們真誠地向科學界道歉。
涉事論文在線發表于2019年2月5日。該論文顯示,頓新鵬(Xin-peng Dun)系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其署名單位是位于英國德文郡的普利茅斯大學醫學和牙科學院、位于湖北省咸寧市的湖北科技學院藥學院和位于江蘇省南通市的南通大學神經再生協同創新中心。
該論文的作者還包括Lauren Carr、Patricia K Woodley、Riordan W Barry、Louisa K Drake、Thomas Mindos、Sheridan L Roberts、Alison C Lloyd、David B Parkinson。

2022年7月,前述論文的署名作者、來自普利茅斯大學醫學和牙科學院的David B. Parkinson回應稱,在與期刊進行了長時間的磋商后,決定撤回該論文,并將在所有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很快完成。
論文發表后評議網站PubPeer顯示,前述論文發表2年后,從2021年3月到2022年7月,先后有三位網友發表評論,對論文中的圖像數據表示質疑。用戶Thailentadopsis tenuis2021年3月發表評論稱,論文中圖像K面板涉嫌重復使用之前發表論文中的圖像。
隨后,2022年7月,前述論文的署名作者、來自普利茅斯大學醫學和牙科學院的David B. Parkinson發表評論回應稱,“感謝相關提醒讓我們注意到此事。大學進行了調查,并對有關人員采取了行動。然而,圖2的O面板中的數據被另一位研究人員重復并展示出相同的表達模式。在與期刊進行了長時間的磋商后,決定撤回該論文,并將在所有作者同意的情況下很快完成。”

該論文因被發現捏造數據,在發表4年后,于2023年5月5日被撤回。
前述研究論文稱,其研究結果揭示了巨噬細胞在周圍神經系統中的重要功能——利用Slit3-Robo1信號控制周圍神經橋正確地形成和軸突精確地靶向損傷后的遠端神經殘端。但該論文因被發現捏造數據,在發表4年后,于2023年5月5日被撤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網頁顯示,2013年,頓新鵬作為項目負責人,湖北科技學院作為依托單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資助,“直接費用70萬元”,項目名稱是“Slit-Robo信號轉導通路對周圍神經損傷后修復機制的研究”。但該網頁未公開更多信息。
湖北科技學院藥學院官網公布的“2009-2013年藥學院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覽”顯示,頓新鵬負責的上述項目的“起始年限”是2013年-2016年。
中南民族大學相關網頁2019年發布的一則講座公告稱,“頓新鵬,2005年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獲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畢業后赴瑞典拉羅林斯卡諾貝爾醫學院做博士后,主要從事神經多肽Glalnin受體激活后胞內運轉機理的研究。”
湖北科技學院相關網頁一則2015年的講座公告稱,“頓新鵬博士(英國普利茅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博士,在瑞典卡羅林斯卡諾貝爾醫學院、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醫學院、英國普利茅斯大學醫學院作博士后,并受聘英國普利茅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湖北科技學院藥學院特聘教授。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成功分離鑒定生物活性多肽-Aglycin并系統的研究了Aglycin調節血糖代謝的作用機理。受聘英國普利茅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后,率先開展神經生長導向因子對周圍神經損傷后修復作用機制的研究并將其與人工合成神經導管相結合而用于臨床神經修復。近期在神經多肽的研究中成功將血管活性腸肽和垂體腺苷酸環化酶激活多肽用于臨床上治療急性和慢性炎癥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病。在神經元遷移,雪旺氏干細胞的應用,神經退行性疾病機理和髓鞘瘤的發生上獲得杰出研究成果。”
目前在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官網已查詢不到頓新鵬的任職信息,還保留的兩條科研進展報道分別于2017年8月9日和2019年2月6日發布。后一篇由官方發布的新聞稿正是關于前述被撤回論文的研究成果。在前述新聞稿中,“來自普利茅斯大學轉化與分層醫學研究所 (ITSMed) 的主要作者頓新鵬博士解釋說:‘周圍神經損傷是醫療保健領域的一個巨大臨床挑戰。 全世界每年有超過 100 萬人遭受周圍神經損傷——我們的工作具有令人興奮的潛力,可以幫助患者改善此類損傷的結果……看到巨噬細胞的關鍵和新穎作用,以及它產生的 Slit3 如何控制細胞遷移和軸突在周圍神經橋中的‘尋路’,真的很有趣。”
目前公開查詢到頓新鵬署名的最新一篇論文發表于2021年12月8日,頓新鵬作為通訊作者。該論文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上。頓新鵬的署名單位是湖北科技學院藥學院和南通大學神經再生協同創新中心。
目前在湖北科技學院藥學院和南通大學神經再生協同創新中心相關網頁上,已查詢不到頓新鵬的任職信息。
涉事論文鏈接: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18)32041-2?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2211124718320412%3Fshowall%3Dtrue#%20
撤稿說明:
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3)00528-4?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2211124723005284%3Fshowall%3Dtrue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