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臺北小調 | 在河一方:大稻埕里的街市情懷

Ewbar
2018-08-03 16:27
來源:澎湃新聞
? 市政廳 >
字號

標準化的空間讓人生厭,大家更愿意到街頭巷尾中尋找失落的社區精神傳統。這里曾經是臺灣都市發展史上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如今成為了“針灸式”空間活化的模范。穿梭在異色的洋行與商鋪之間,通達的街巷指引至淡水河的碼頭,日升日落如此平常,但正是在這每日的步調中,能找到獨屬這個城市,這片街區的信任感。

沒有城墻的博物館

大稻埕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原來是平埔族“奇武卒社”的居住地,在清代中期之前只有少數漢人和平埔族在此耕種。這里有大片曬稻殼用的空地,即是“稻埕”(閩南語的“埕”有廣場的意思),因此得名。

隨后經歷了碼頭貿易的興起,淡水開港后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進入日據時代后,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同時資本雄厚的日本布商也將日本印花布大量輸入臺灣,逐漸取代臺灣本地染布業的市場。日商于南街設立進口布料的批發站,當時臺灣70%的布料批發商都集中于此地,成為全島最重要的布料批發市場。

回顧大稻埕的發展,幾乎等同閱讀近代臺北都市的發展脈絡,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人口大量外移的過程中,大稻埕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當初的繁華不再。沿著重慶北路的建成圓環開始走去,轉入民生西路的多條街巷中,不同風格的建筑同樣拼貼出獨屬大稻埕的場所氛圍,歷史現形于建筑之間,時間推移出街區與城市的命運。異國建筑植根在本土,使用者慢慢變得習慣與滿足,人們聚集的地方,才是建筑的要義。

在清代,大稻埕地區的店屋多為單層樓的閩南式建筑。建材以土埆壁與紅磚為主,同時輔以南方地區經典的騎樓。連棟式的商店街一方面節省建材,一方面也迎合商業集市的需求。在茶葉貿易進入大稻埕地區之時,隨之帶來的還有異國風格的建筑與宗教文化。仿南洋殖民地樣式的兩層洋樓成為商行,店面以一門兩窗為主,附以中式的花鳥紋飾與匾額框,建材多以紅磚與木材為主。

大稻埕內另一經典的建筑樣式要數大正時期(1912-1926)流行的仿巴洛克式店屋,以紅磚與洗石子為建材,并開始使用面磚,頂部具有以花草、動物或渦卷紋飾裝飾的山墻。直至1930年代后,前現代主義建筑興起,大稻埕內的現代店屋普遍使用鋼筋混凝土,大量使用面磚,高度也多增至三層樓。立面的裝飾變得簡潔,參考不同的幾何線條,流行的樣式進入視野,但仍有選擇地保留巴洛克式山墻的建筑,裝飾變得更為簡化與自然。

大稻埕被稱為“沒有城墻的博物館”,除了建筑空間營造出的城市記憶,傳統與西方文化雜糅共存,是歷史驕傲的回復者。你能在霞海城隍廟熙熙攘攘的人潮里求得庇護,也能在拐角后基督長老教會中尋得片刻平靜。

日據時代中期,全球因一戰結束出現各種新興藝術與文化,臺灣的知識分子受到新思潮的沖擊,在大稻埕發起臺灣新文化運動,后向全島各地擴散。發行《臺灣青年》,創立臺灣文化協會,舉辦文化講座,設置方便民眾閱讀的讀報社……而“淡水戲館”、“港町文化講座”、“永樂座”等文化基地,均是當時盛極一時的文化活動地點。以思想言論激起的文化基因,仍然深存在大稻埕內,在當今活化街區的都市更新計劃中,以設計、人文、藝術的文化探索依然是點燃大稻埕的創意力量,要將空間開放給每個對城市充滿熱情的人。

建成與拆卸的“圓環”

在大稻埕的建筑中,“建成圓環”是從一個典型非正式的聚集地,經由歷史變遷,不斷在消費與選擇中博弈,從建成到拆卸,再到成為綠地廣場與紀念遺址,變換的角色記錄了大稻埕街區的身份遷徙與重構。

臺北圓環又名建成圓環,位于臺北市重慶北路一段與南京西路交界口,臨近大稻埕鬧市區,面積約1,732平方米。此區早期為低洼沼澤,日據時期規劃形成“圓公園”,開始有民眾前往休憩,小販也慢慢開始進駐。1921年,稱為“露店”的露天攤販大量聚集,夜市的營業時間從傍晚持續到午夜。

二戰時期,日本政府在1943年下令禁止夜市,并在圓環中央掘出用以防空救火的蓄水池。1945年戰爭結束,蓄水池被填平,商販又再集中于此。此后的十年間,慢慢變成臺北最大的夜市“圓環商圈”,60年代便有“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之稱。

在20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期間,圓環因擴建失敗、大火燒毀等原因逐漸沒落,2001年被正式拆除,而隔年改建而成的圓環美食館卻因“不合時宜”的建筑設計、商鋪租金及糾紛等原因變成了人庭冷落的“蚊子館”(因為島內多有耗巨資建成的公共建筑被閑置,反倒成了蚊子的“安樂窩”,這些建筑被戲稱為“蚊子館”),最終于2011年歇業。

2016年,圓環正式由臺北市政府接管,正式拆除美食館建筑,僅保留1943年啟用的防空蓄水池。2017年7月20 日,圓環廣場落成,廣場內有市定古跡大稻埕圓環防空蓄水池、地崁燈、噴泉廣場等,提供民眾休憩的另一片綠地。

圓環夜市曾是臺北的味覺地標,亦是大型的城市廚房。在一位以“建筑大叔” (本名何庭峰)自稱的建筑漫畫中,“建成圓環”成為了都市異想與味蕾沖動的主題,虛實共構著圓環的前世今生。

今天我們再行走至建成圓環處,早已沒有了當初夜市熙熙攘攘的風華,即便綠地歸還公眾是一種更環保與開放的做法,但未免顯得有些乏味。當初的計劃里也曾提及在建成圓環處舉辦創意市集、公眾活動等嘗試,希望以多用途的綠地廣場身份面向公眾。流行的熱情總是太過短暫,城市是誠實的,風格來自于內在,是關乎一個時代的承諾。

這是“你們的”地方

除了視覺,從味道即可辨別大稻埕的街巷特色,咸腥的干貨、清朗的茶湯、米行的穗香……作為大稻埕區域內最重要的市街,迪化街長約800米,街內大部分建筑都被刻意留存,因而成為臺北市保留最完整的老街。

1891年巡撫劉銘傳首建經過大稻埕的全臺第一條鐵路,正式確定迪化街的臺北商業樞紐地位。1895年,臺灣日據時代開始,迪化街一帶于數度市區改正(1895年-1925年臺灣總督府對臺灣大型都市與中型市鎮都市所研擬的城市規劃)后更名為永樂町,迪化街在當時也更名為“永樂町通”,此時永樂町通包含已經全境貫通的南街、中街、與中北街。1900年-1945年,結合南北貨、布市與藥商的迪化街已是全臺北甚至全臺灣商業最為興隆的地方。

拓寬街道的想法是從1973年開始的,為適應時代變化,迪化街大部分地主與臺北市政府開始研擬迪化商圈的都市更新計劃。原計劃將從清朝到日據以來成型的7.8m寬的迪化街舊街道拓展到20m,如果按計劃實施,所有迪化街的古老建筑將全數拆除。

即便這些古建筑是城市記憶文化的重要資產,當時臺北的古跡保護法令缺失,迪化街當地屋住更希望離開老街區,拆除在他們眼中的“危樓頹圮”。迪化老街瀕臨失存。

直到1988年,由民間財團法人樂山文教基金會聯合當地居民、臺北市民和專家學者發起“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搶救大稻埕傳統聚落,在持續的抗議與堅持下,1995年,迪化街終于免于拆除的專用區計劃拍版定案,并完整保持迪化街古老的7.8m寬度與原有街道風貌,也優先保存了該商圈內數量高達77棟的歷史性建筑物。

除了保存,推動真正的街區再生才是保持街區活力的必要策略。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于2010年開啟了URS推動計劃,提出“由政府單位提供地點,鼓勵民間單位進駐,讓民間單位得以自由展現創新力量,將文化創意的種子埋進這些老舊街廓中”的更新概念,強調“針灸式地”進行空間營造,帶動本地社群記憶。同時配合臺北市文化局的“臺北文創群聚推動計劃”,依據每個地區的特性規劃不同形式的文創群聚區,打造創意街區。

URS是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的縮寫,取諧音“yours”開放給每一位市民,意味“你們的”“大伙的”,沒有主體預設與框架,希望將創意因子擴散到社區周邊。在URS的宣言中,它是一個任務性、開放性、社會性的城市再生策略,同時也是一個都市網絡、一種城市運動,一場由都市再生部門啟動的都市寧靜革命。

每個URS空間都以門牌號碼為名,象征屬于當地的在地性格,如今在大稻埕迪化街已經發展出四個據點: URS 44大稻程故事工坊、URS 127玩藝工場、URS 155創作分享圈、URS 329稻舍。小而美的URS像一口深井,成為臺北人的創作源泉,并發酵出新的城市創意氛圍。小的東西是富有幻想性和浪漫性的,擁有探索內部秘密的可能性,成為不被局限的軟都市主義(soft urbanism)。

通過不同的議題結盟,每個空間都是一個講述者。故事工坊像歷史說書人,反復重申這里留下過的時代印記;創作分享圈又名“團圓大稻埕”,以烹飪聚會發起更多的在地文化;逛完設計小店,店主仍熱情地慫恿著我們,“明天會有大稻埕穿越巡游喲”,像極了鄰里的交談,相信你明日也會如約而至。

當大量旅游觀光客涌入,大稻埕同樣需要面對士紳化帶來房租上漲、傳統產業消失、新店風潮的影響。街區分享是URS的精髓所在,他們不僅存在于此,更是在此地生長,讓居民參與分享成為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最忠實的觀眾,也是最嚴苛的評論家”,曾任設計公店(現為玩藝工場)店經理陳沛欣在一則專訪中講述了居民與URS的關系。

以《臺北村落之聲》作為有機發聲體,瀏覽其網站,會被持續更新與發生的活動所感動,詳實的出版物與跨界的論壇都在不斷挖掘與探討城市更新的影響,每個URS也擁有自有的平臺與頻道。臺北觀光局還邀請了美食作家焦桐出版《味道臺北舊城區》來探訪大稻埕的美食文化。豐富的文化角度為城市的更新計劃帶來不同的凝視,也打開了更多的故事。媒體人詹偉雄曾形容URS為臺北城中的碎鉆,“去開、去玩、去試探那種繁華盛放的小店——這是城市在缺氧狀態時的一種文化本能自救行為”。

同時以南北貨、伴手禮、食品、中藥食材、零食作為號召力的傳統產業也從1994年開始的“年貨大街”活動中得以開發與復蘇,利用春節所帶來的掃貨軍團每年都會超過百萬人次,交易額高企。

街道就是我們的潛意識,相比起肖像化式的城市,那些細節深處,擁有靈敏觸角的店鋪會更讓人向往及停留,被人記得的街道才是一條真實的街道。行至街區的盡頭,就是大稻埕碼頭。沿著河岸蜿蜒的綠地、榕樹下組建的戲團、開放的籃球場、兒童游樂場……樸素的公共屬性沒有淡化,并肩成為比情懷更重要的日常。

在所有城市都像激進的搏擊者般,企圖向世界展開強烈的勝利宣言時,不斷修改的天際線離人越來越遠。城市應該是走出來的,大稻埕的街巷空間,皆用記憶提醒著來路,淡水河邊,失散的焦點以另一種方式聚集在一起。

    責任編輯:沈健文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百家乐官网的视频百家乐官网| 视频百家乐官网代理| 百家乐国际娱乐场| 百家乐官网视频造假| 球讯网| 米其林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九宫飞星2024年的财位| 百家乐官网变牌器批发| 百家乐官网小游戏开发| 皇冠足球投注图| 百家乐书籍| 百家乐官网赌场论坛博客| 沙洋县| 菲彩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六盘水市| 博彩通3333| 百家乐游戏筹码| 真人百家乐免费送钱| 百家乐赌场技巧论坛| 百家乐现金网开户平台| 百家乐断缆赢钱| 最好的百家乐官网博彩公司| 皇冠网百家乐官网平台| 百家乐网| 飞7棋牌游戏| 百家乐翻天电影| 新世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长龙有几个| 做生意选店铺位置| 小孟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规则以及玩法| 百家乐官网赢家打法| 网络百家乐官网输了很多钱| 百家乐官网视频游戏挖坑| 平南县| 泸水县| 宿松县| 百家乐官网娱乐城信息| 在线百家乐官网技巧| 高档百家乐官网桌子| 百家乐官网qq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