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
“錄取不報到算失信”引爭議,網友吁從高校招考流程上想辦法
高招錄取后,不入學將受懲戒,失信事實將計入個人誠信檔案,你怎么看?
眼下,今年的高考學子已經陸續開始收到錄取通知書了。然而,最近的一則消息讓一些學生和家長有些慌了:
據《河南日報》報道,今年起,河南省出臺懲罰規定,凡是錄取后不入學的高考考生,再次參加高考將被限制填報志愿學校數量。
河南:被高校錄取后“爽約”將受懲戒!
據報道,數據顯示,近年來,河南省本科錄取不報到考生人數逐年增加,不僅造成招生名額浪費,也影響了一些高校對河南省招生計劃的投放。作為全國高考考生競爭最激烈的省份之一,河南今年首次明確了對違背志愿失信行為的懲戒措施。

1.來年高考志愿最多只能填兩個
河南省招辦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錄取后不入學實際就讀等造成招生計劃浪費的,2019年報名參加高考將限制其填報志愿的學校數量,在實行平行志愿的各批次,僅允許其填報志愿的學校數不超過兩個。
2.將記入其個人誠信檔案
另外,考生失信事實將記入其個人誠信檔案,在普通高招錄取中向高校提供,高校作為對考生品德衡量的依據,可以拒絕錄取失信考生。
錄取不報到就算失信?網友吵起來了
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考生如已被相關高校錄取,一律不允許退檔換錄。大部分省市對未經高校同意逾期不報到的考生,視為自行放棄入學資格,但沒有設置相應的處罰規定,對于放棄資格的考生名單高校一般需要報送報送省教育考試院。
而調查顯示,近年來,本科高校放棄報到的新生人數一般占新生總數的1%—2%。學歷層次較低的高校,放棄報到的學生比例有的超過10%甚至更多。
有網友覺得錄取不報到的確是對自己和對他人一種不負責的表現:



據調查,考生不來報到的原因前兩位:一是對錄取高校不滿意,決定復讀;二是有了更好的去處,比如國外高校。還有少數情況可能是沒有能力去上學了,比如生病或經濟跟不上。
但也應該看到,錄取后不入學背后也有現實苦衷。比如,一些考生被調劑到自己完全不喜歡的專業,單純依靠誠信懲戒逼著考生去就讀,對于考生自身是一種煎熬,于國家而言也不利于人才培養。
不過對此很多高校也做出了努力,比如大幅降低了學生轉專業的限制,有些高線甚至可以多次轉專業。
有觀點認為,河南的這種懲罰措施,能夠有效遏制學生失信情況的發生,這也可以倒逼學生認真填報志愿,對自己填報的志愿更加負責。


浙江在線評論認為,所謂“造成招生名額浪費”“占用他人升學機會”,完全是一種宏觀上的理解,卻沒有考慮到個體的差異。

(原題為:《注意!被高校錄取后“爽約”,后果可能很嚴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